不同类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进一步明确非酸反流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可疑存在咽喉反流的349例住院或门诊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303例, 女性46例;年龄25~81岁, 平均年龄56.03岁。所有患者均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Fulvestrant核磁MII-pH)监测, 监测前行喉镜检查, 并记录患者的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 RSI)评分和反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s score, RFS), 统计咽喉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次数, 每一患者按酸反流事件与所有反流事件之比大于50%定义为酸反流为主类型, 如果非酸反流事件占比大于50%则定义为非酸反流为主类型。比较不同反流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多个独立样本进行组间比较, 定量资料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组间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49例患者行24 h MII-pH检查, 结果显示无反流事件组90例, 酸反流为主类型组51例, 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198例, 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相等者10例。统计发现无反流事件组的RSI [(10.72±4.40)分]、RFS [(7.70±2.73)分]和反流事件平均次数(0次)均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16±6.62)分, RFS为(10.08±3selleck NMR.03)分,Hydroxyapatite bioactive matrix 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5.33±3.15)次, P值均<0.05]和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25±5.54)分, RFS为(8.81±2.54)分, 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7.93±5.26)次, P值均<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和酸反流为主类型组间的R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RFS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结论咽喉反流中存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非酸反流为主类型较酸反流为主类型的RFS低, RSI得分无差异, 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非酸反流事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起一定作用, 但是酸反流事件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