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方法,通过观察RSL3加味柴胡疏肝散口服联合自拟肛窦炎方保留灌肠治疗肝郁气滞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来探讨疏肝解郁法在肛窦炎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招募的肝郁气滞型肛窦炎患者。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入组时,对两组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时长)、临床症状(肛门区域坠胀感、瘙痒、疼痛)和客观体征(肛窦充血程度、肛窦水肿情况)以及中医症候(胸部满闷、胁肋胀痛Adezmapimod供应商、嗳气)以及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进行评估。对照组接受心理疏导及自拟肛窦炎方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每疗程7天,共4个疗程。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及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进行评估,统计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安全性,并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本研究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2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计数类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差异性分析选用t检验。有序分类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本课题以P<0.05作为判断统计学意义的界值。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初始收集肝郁气滞型肛窦炎患者74例,研究过程中失访4例,最终纳入70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分布、root nodule symbiosis性别构成、病程时长、症状积分、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等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体征方面,两组积分均下降,治疗组在降低肛窦水肿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对于降低肛窦充血积分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1.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4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中,治疗组出现1例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例数达7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5、在整个治疗周期及随访期间,两组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能明显改善肝郁气滞型肛窦炎患者肛门坠胀、瘙痒和疼痛等症状,显著减轻肛窦水肿程度,明显缓解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随访显示,该疗法远期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同时本研究也丰富发展了肛窦炎的中医病因学说,确立了情志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为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调摄情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