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1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的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4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表观弥散系数(ADC)、病灶部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并观察病变分布特点和内部强化特点。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分ADC值低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TIC曲线:Ⅰ型、Ⅱ型、Ⅲ型占比分别为25.00%、55.00%及20.00%;肉芽肿性乳腺炎占比分别为36.17%、53.19%及MLN8237细胞培养10.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病变分布特点来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呈段样分布、非段样分布占比分别为67.50%、32.50%,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均呈非段样分布。从内部强化来看,前者主要为簇环样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占比分别为62.50%、100.00%;后者主要为均匀强化38.30%、不均匀强化61.70%和环形强化42.55%。结论: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帮助鉴别非肿块型PUN30119细胞培养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其中ADC值、gibberellin biosynthesis病变分布特点和内部强化特征是鉴别诊断的有效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