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血液肿瘤。根据原发部位,可分为结内淋巴瘤,以及结外淋巴瘤。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结外淋巴瘤约30-40%。其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胃,最多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次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目前国内外报道PGI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较大,且缺乏中西部地区PGIL的相关研究。原发胃肠道DLBCL(PGI-DLBCL)的中位年龄为60~70岁,男性患者的占比略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延误诊治,5年总生存(OS)率国外为70-80%,国内为55-85%,因此,如何优化PGI-DLBCL的危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年来,DLBCL的分型,从GEP、Hans、NEJM四分类、Nat Med五分类到Cancer Cell七分类分型,分型越来越精细,但此分型仅适合结内DLBCL一半左右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PGI-DLBCL与结内DLBCL的发病机制、基因突变等存在差别,其常用的Ann Arbor分期系统、Musshoff分期系统、Lugano分期系统、以及TNM分期系统(巴黎分期)哪种最准确且简便仍然存在争议,难以满足其临床之需要。目前应用于PGI-DLBCL的预后评分系统包括IPI评分、R-IPI评分、aa IPI评分及NCCN-IPI评分等,但主要用于结内DLBCL的危险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据此需要为PGI-DLBCL患者寻找新的简便有效的预测指标。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肿瘤微环境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和炎性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DNA的损伤、相应血管的生成、免疫抑制,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相关指标可用于预测肿瘤的预后,其中NLR、PLR、LMR、SII、SIRI、d NLR、βLR、LLR、AAPR等指标在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肝癌等实体瘤中有重要的预后价值,然而尚不明确这些炎症指标在PGI确认细节-DLBCL中的预后及临床价值意义。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的常见问题,因为肿瘤的快速生长会增加白蛋白、胆固醇的消耗,同时其引发的炎症反应也会减损肝脏合成白蛋白,营养状况不佳会也会增加化疗引起的毒性,影响治疗剂量,并对化疗反应产生影响。当前PNI、CONUT评分等营养指LY2157299研究购买标在食管癌、结直肠癌、胆管癌等肿瘤中有是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然而其在PGI-DLBCL中尚无相关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在综合分析炎症及营养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这些指标的临床预后预测模型,从而对PGI-DLBC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情况进行精准的个体化预测。【研究目的】1.在回顾性分析PGI-DLBCL的预后因素基础上探讨最适合的分期方式;2.探究炎症指标及营养指标对于PGI-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3.构建PGI-DLBCL的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的生存进行个体化预测。【研究方法】1.通过住院病历系统,结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0-2022年于我院就诊的PGIL患者的临床信息,电话随访,回顾性分析PGIL患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2.从PGIL患者中筛选出PGI-DLBCL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研究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构建PGI-DLBCL患者OS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进行模型的可视化,通过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及生存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校准图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价模型的临床有用性。【研究结果】1.PGIL患者临床特征:纳入了215名PGIL患者,其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比例为1.56:1。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DLBCL,占总体的58.1%,其次为MALT淋巴瘤,占总体19.1%。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相比,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更易穿透肠壁、出现B症状、结外病变数目更多、ECOG-PS评分更高、更易穿孔、更容易合并贫血及低白蛋白血症,分期更高。PIL患者5年OS率为52.4%,而PGL患者的5年OS率为76.2%,高于PIL。相比B淋巴细胞PGIL,T淋巴细胞PGIL结外病变数目更多、ECOG-PS评分更高、更易穿孔、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及异常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可能性更大。2.PGI-DLBCL患者病理、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2.1纳入125名PGI-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27:1。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胃,占64.Medical diagnoses8%。1年、3年、5年及10年的PFS率分别为:75.7%,67.6%,60.5%,57.4%;OS率分别为:83.3%,74.9%,70.1%,66.5%。其中2016年前患者的PFS率、OS率更低。2.2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GI-DLBCL患者PFS和OS共同的预后影响因素为:结外病变个数、TNM-N分期、PS评分、IPI评分、NCCN-IPI评分、LDH、d NLR、SIRI、PNI;PFS单独的预后影响因素为:β2-MG;OS单独的预后影响因素为:周围淋巴结侵犯、周围组织侵犯、Musshoff分期、LMR、LLR、治疗方式。在炎症及营养指标中,d NLR较高的患者之预后较差,SIRI较高的患者之预后较差,PNI较高的患者之预后较好,LMR较高的患者之OS较长,LLR较高的患者之OS较短;分期系统中,Musshoff分期中各期更加均衡,有更多的分期组的预后之间有差异,且为OS的预后影响因素,相对而言,Musshoff分期更好;预后危险分层评分中,NCCN-IPI预后评分各危险分层有更多差异,相对而言,NCCN-IPI更好。2.3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PGI-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ECOG-PS、LDH、d NLR;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NCCN-IPI、SIRI、d NLR。3.PGI-DLBCL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构建基于NCCN-IPI、SIRI和d NLR的PGI-DLBCL患者OS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从校准图中可知,模型准确性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生存情况。通过对比time ROC曲线显示,该模型(NCCN-IPI+SIRI+d NLR)的预测能力对于NCCN-IPI有显著提升,比(NCCN-IPI+SIRI)模型也更好。DCA决策曲线,显示本研究模型(NCCN-IPI+SIRI+d NLR)的临床获益情况较好,且优于(NCCN-IPI+SIRI)模型及NCCN-IPI。【研究结论】1.随访了本中心12年215例PGIL患者,5年及10年的PFS率为53.1%、51.3%,OS率为67.1%、61.4%。最常见的是发病部位是胃,其次是肠道,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DLBCL。大多为B-NHL,T-NHL及NKT-NHL较少。T及NKT-NHL具有更多不良的临床特征,分期更高、预后更差。PIL具有更多不良的临床特征,分期更高、预后更差。2.PGI-DLBCL的分期中Musshoff分期比起其他分期好,但其分期的价值仍不显著。PGI-DLBCL的预后评分中NCCN-IPI评分的分层相对较好,但其仍存在分层不够均衡,部分分层之间没有差异等问题。3.发现了d NLR、PNI、LLR是PGI-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其中d NLR为PGI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IRI、LMR也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4.构建了由NCCN-IPI、SIRI和d NLR组成的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其准确性较好。与(NCCN-IPI+SIRI)模型及NCCN-IPI相比,本模型的预测能力及临床有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