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代谢通路异常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影响全球约2.8亿人口。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研究证明,嘌呤代谢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检测抑郁症患者的嘌呤循环代谢物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疾病潜在发病机制的理解。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嘌呤代谢物-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水平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组间差异,探讨嘌呤代谢通路在抑郁症中的病理生理效应。基于先前研究,我们假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嘌呤代谢存在失衡。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中文版5.0.0对参与者进行结构式访谈,诊断一致者入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纳入被试的背景资料。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使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进行评估。采用市售试剂盒Amplex(?)Red Xanthine/Xanthine Oxidase Assay Kit(A22182)对空腹血清样本进行分析,测定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次黄嘌呤、黄嘌呤水平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了103名被试,最终99名被试被纳入。这些被试中64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被纳入抑郁症患者组,其余35名被纳入健康对照组。抑郁症患者较健康对照受教育年限短,易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影响(p<0.001)。他们还更可能饮酒、吸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遭遇童年创伤更多,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4个维度方面得分更高,且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更差,不论是主观认知功能还是客观认知寻找更多功能。在嘌呤代谢通路中,抑郁症患者血清次黄嘌呤(p<0.001)、黄嘌呤(p<0.001)和尿酸(p=0.021)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01)。经过充分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代谢状态)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SBE-β-CD分子式相比,较低水平的血清次黄嘌呤(OR=0.58,95%CI 0.38-0.91)、黄嘌呤(OR=0.81,95%CI 0.70-0.95)和尿酸(OR=0.97,95%CI 0.95-0.99)与抑郁症相关。而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OR=1.02,95%CI 1.00-1.05)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比值变量也通过以上模型进行充分调整,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尿酸/黄嘌呤(OR=2.62,95%CI 1.33-5.17)仍保持显著差异。对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黄嘌呤氧化酶以及比值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单个血清指标中次黄嘌呤是最有效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其AUC为0.955(95%CI 0.92-0.99)。黄嘌呤同样被认为是有效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其AUC为0.943(95%CI 0.posttransplant infection90-0.98)。尿酸和黄嘌呤氧化酶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弱,其AUC分别为0.641(95%CI 0.53-0.75)和0.754(95%CI 0.66-0.85)。两组比值变量也要一定诊断效应,黄嘌呤/次黄嘌呤的AUC为0.981(95%CI 0.96-1.00),尿酸/黄嘌呤的AUC为0.815(95%CI 0.73-0.90)。血清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水平与贝克抑郁量表和贝克焦虑量表呈显著负相关。观察抗抑郁药物是否对嘌呤代谢有影响,故根据是否使用了抗抑郁药物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观察到,没有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与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组间嘌呤代谢物均未见明显差异。又根据患者的自杀风险进行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无自杀风险、存在低中度自杀风险和存在高度自杀风险的患者中嘌呤代谢物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本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嘌呤代谢失衡。抑郁症患者的嘌呤代谢较健康人群活跃,这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本研究证明了嘌呤代谢紊乱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并可能成为一类有效的诊断生物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