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载药系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药物释放的时间控制问题,从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实现靶向治疗,提高载体的稳定性。其中,侧链型二硫键嵌段聚合物载药系统由于具有聚合物结构设计的多样性、合成的易操作性,而且更易实现各种功能化的修饰等优点,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者在单侧链型二硫键嵌段聚合物PS-341 IC50载药胶束的发展基础上,采用共聚物中同时引入多种含有二硫键侧链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胶束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谷胱甘肽(BucladesineGSH)的响应程chemical biology度和降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多侧链型二硫键嵌段聚合物载药胶束对不同类型疏水性抗肿瘤药物均具有很高的包封率、载药率及释放率,能更为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增殖,降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识别。然而,相较于单侧链型二硫键嵌段聚合物载药系统,有关多侧链型嵌段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设计开发多种基于二硫键连接的多侧链型嵌段聚合物纳米载药胶束是提升肿瘤药物治疗效率的理想方式。鉴于此,本论文以含有多侧链的二硫键聚合物胶束为设计核心,分别合成两种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制备了一种含有双侧链二硫键的二嵌段两亲性聚合物SSGPC-ME,通过自组装作用成功负载药物分子阿霉素(DOX),测试结果表明空白胶束的平均粒径在95.35±5.39 nm,成功负载药物分子后平均粒径增加至107.57±3.63 n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等测试方法对载药胶束及空白胶束的形貌、尺寸、元素分布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载药胶束及空白胶束在PBS溶液中可以自组装为尺寸均匀的纳米颗粒。通过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对聚合物载药胶束进行了药物释放测试,发现在GSH和酸性条件下,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明显增大,使用紫外吸收测量了载药胶束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在p H=6的弱酸性环境下,添加10 m M GSH药物释放率在75%以上。接着使用载药胶束、空白胶束以及游离的药物分子DOX对细胞毒性、细胞摄取等方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与细胞孵育72 h后,空白胶束细胞存活率达到90%以上,证明该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细胞毒性。生物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载药胶束对癌细胞具有优异的靶向荧光成像能力和癌细胞致死能力,有望成为一种p H/GSH双响应型的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第二部分:采用RAFT活性聚合技术制备了三侧链二硫键的三嵌段两亲性聚合物SS-GMDP,将侧链引入AIE特性的荧光分子DPME,测试结果表明在不良溶剂中SS-GMDP具有明显的AIE特性,随着不良溶剂水的增加荧光强度显著增大。SS-GMDP在498 nm附近发射橙红色的荧光,荧光量子产率约为12.7%左右,且具有长达11.28 ns的荧光寿命。同时,将聚合物制备成为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后,平均粒径分别为105.71±2.46 nm,而当加入药物分子喜树碱(CPT)后,胶束粒径增加至128.53±5.09 nm。接着我们模拟肿瘤环境对载药胶束进行体外释放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载药胶束具有p H/GSH双重响应性能。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胶束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与游离的药物分子CPT相比较,载药胶束具有更高的癌细胞致死率,且具有更低的溶血率。细胞成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CPT的蓝色荧光和AIE荧光基团的红色荧光显著提升,在孵育4 h后荧光效果最强,证明载药胶束SS-GMDP-CPT NPs中侧链二硫键发生断裂,有大量CPT得到释放被递送到He La细胞中。因此,SSGMDP-CPT NPs适用于在活细胞内停留较长时间,而不会降低荧光强度,从而能够进行长期的细胞追踪。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药物运输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