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资源化利用与碳中和的战略理念近年来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促进了传统污水处理行业的转型升级,原有的以能耗换水质的运行方式亟需优化,要尽可能降低处理能耗并挖掘污水中的能源以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凭借其无需外界压力、低能耗的优点在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实际运行时的膜污染问题会影响正渗透的分离性能,限制了正渗透技术规模化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本研究从表面功能化改性正渗透膜出发,以增强正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为导向,探索出一种绿色环保、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的膜污染控制策略,并探究改性正渗透膜的抗污染机理,进而为实现正渗透技术在城市污水资源化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1)利用单宁酸(TA)与Fe Cl_3的络合反应在Cselleck VX-445TA正渗透膜活性层表面快速制备前驱体层,为后续改性奠定基础。探究了缓冲溶液p H值、TA/Fe~(3+)浓度比和TRecurrent ENT infectionsA/Fe~(3+)自组装层数对TA/Fe~(3+)络合改性的影响,结合SEM、水接触角和AFM的表征结果确定了TA/Fe~(3+)的最佳改性条件为缓冲溶液p H=8、TA/Fe~(3+)浓度比为4:1、TA/Fe~(3+)自组装层数为5,制备得到的TA/Fe~(3+)改性膜将用于后续改性和性能探究。(2)在TA/Fe~(3+)改性膜的基础上引入单宁酸/二乙烯三胺(TA/DETA)改性层,同时借助TA的还原能力在膜表面原位还原银纳米粒子(Ag NPs)。由SEM、FTIR、XPS、Raman、AFM的表征结果证实改性层已经成功结合在膜表面,改性膜的亲水性进一步提升。膜的传质系数和结构参数在改性前后未出现显著变化。TA/Fe~(3+)-TA/DETA-Ag/PVP改性膜在静态抗生物污染实验中对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分别为97.30%和98.63%,TA/Fe~(3+)-TA/DETA改性膜和TA/Fe~(3+)-TA/DETA-Ag/PVP改性膜还具备良好的稳定性。(3)以城市污水为原料液、氯化钠溶液为汲取液,开展了15天动态实验,对改性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通量变化、污染物处理效能和抗污染性能进行探究。运行结束时,TA/Fe~(3+)-TA/DETA-Ag/PVP改性膜的水通量衰减了27.19%(CTA原膜为47.86%),污染物截留效果也十分理想。TA/MRTX1133核磁Fe~(3+)-TA/DETA-Ag/PVP改性膜表面污染物含量最低;污染膜总阻力最小,为2.464×10~(15) m~(-1),通量恢复率最高,为80.37%,说明TA/Fe~(3+)-TA/DETA-Ag/PVP改性膜具有良好的抗污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