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增子测序技术的医院物表细菌和真菌病原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随着组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成本的不断降低,它们的应用在研究界变得愈加广泛。与此同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大流行正在不断给院感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明确医院环境物表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别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对控制传染源、完善院感防控措施及降低院感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针对医院物表的细菌和真菌,使用扩增子测序技术进行病原监测,以明确医院环境物表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并结合生信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细菌和真菌病原的分布特征,评估可能存在的院感风险。方法本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在三家医院内总计收集了 126个环境物表样本。在实验室内完成CP-690550样本的核酸提取和文库构建后,使用二代扩增子测序技术一共取得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 Ribo Nucleic Acid,rRNA)序列17,722,444条,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rRNA 序列 13,159,610 条。16S rRNA 序列和 ITS rRNA序列分别经过deblur和dada2过滤后分别取得了 6,093条和13,514条代表性序列。之后基于Greengenes数据库和UNITE数据库完成代表性序列的物种分类和注释。依据代表性序列的特征性分布计算样selleck HPLC本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使用edgeR完成差异比较,并结合线性判别分析确定优势物种。最后,使用高丰度的代表性序列初步构建系统发育关系后,再使用BugBase完成细菌群落的表型预测,最后通过重建未观察状态进行群落系统发育研究和FAPROTAX数据库完成功能预测。结果COVID-19大流行期间,三家医院环境物表的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51.6%)和拟杆菌门(25.0%),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39.4%)和担子菌门(14.2%)。本研究通过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成功鉴定出了部分潜在的病原Genetic Imprinting体,包括12种细菌病原和29种真菌病原,并在室外环境、公共区域、住院区域和限制区域之间比较细菌和真菌的群落构成差异。最后,通过表型预测和功能分析,发现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为3:7;A、B、C三家医院中压力耐受细菌的比例分别为88.9%、93.0%、93.8%;室外环境、公共区域、住院区域和限制区域中厌氧菌的占比分别为39.6%,77.7%,87.9%和79.6%。最后,与细菌相比,真菌的群落结构存在更广泛的相似性。结论将扩增子测序技术应用于医院环境的病原监测,可在一定程度解决部分微生物难培养的问题。其监测结果结合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有助于明确传染源、发现潜在的传播途径、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物种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明确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三家医疗机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分布特征,并预测了部分重要表型。我们发现,针对β-内酰胺和多粘菌素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