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张学新教授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提炼分析数据,挖掘导师运用中药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selleck HPLC规律,基于处方内容分析药物频次、药物类别、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对等;总结其运用中药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收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张学新教授门诊的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例,详细记录导师的诊治经过,治疗后评定中医证候疗效;将首诊病历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以频次表、网络化展示图的形式,从不同角度GSK1120212展示数据分析取得的结果;结合导师辨证思想和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结果:1.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6.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93.00%,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2.本次研究中女性患者138例,男性患者62例;年龄分布主要在50~59岁之间,共51人,其次是60~69岁之间,共47人,以中老年群体居多;3.患者常见的症状中,除心悸主症外,频次排名较高的伴随症状分别为不寐、倦怠乏力、口干苦、胸闷、气短、心烦、大便秘结、脘痞等;4.导师将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证型共分为12种;5.导师对于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治法有14种;6.在用药规律统计结果中,导师共使用中药179味,频数Bio-compatible polymer≥20次的药物有41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白术、茯神、甘草、远志、柴胡、木香、人参、茯苓、川芎、黄芪;将出现频数≥20次的药物进行类别统计。药物类别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收涩药、平息肝风药。7.全部中药中,导师常用的中药药性为平性、温性、寒性,共占97.44%;常用中药的药味为甘味、苦味、辛味,共占77.02%;常用中药的归经为肺经、脾经、心经、肾经、肝经,共占75.17%;8.对中药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全部中药组合28组,其中以白术,远志出现频次最高,先后多达64次,次之是远志,黄芪,频次达到55次;通过聚类分析提炼出4组新处方。结论: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证型以心脾两虚、肝郁气滞、气阴两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为主,共占82.5%;治法以健脾养心、益气养阴、疏肝清热、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滋阴清热、化湿升阳、疏肝健脾为主,共占88.23%,导师治疗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所用中药药性以平性药最多,其次为温性、寒性药;中药五味以甘为主,次之辛味、苦味;中药归经以肺经为主导,次之是脾经、心经。导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可与五脏相关,因多为虚症,心气心阴心血心阳不足,故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以心脏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为主,兼痰湿、水饮、瘀血、气滞、火邪扰乱心神。治疗上继承和发扬易水学派学术思想,重视补心先补脾,治疗用药甘味补益药与理气药配伍,目的在于升发脾之清阳;从统计结果中的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组合、新处方一、二、三、四等,均体现了李东垣健脾益气、升发脾阳以达补中益气调补心气的目的。药物归经统计入肺脾经居多,即大补宗气。心为君主之官,心神不安是心悸发病的关键环节,且临证注重标本缓急,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之急在于心悸,而心悸的治疗首先要安心神,安神类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从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清心安神、敛心安神四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