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selleck激酶抑制剂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甘松的活性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心房颤动治疗相关靶点,并得到甘松与心房颤动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进行构建,得到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selleck抑制剂关键成分。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Wound Ischemia foot Infection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Pymol、AutoDock 4.2.6和AutoDockTools 1.5.7软件将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甘松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成分为熊果酸、隐丹参酮、金合欢素等。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细胞肿瘤抗原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等为重要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甘松治疗心房颤动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表明,甘松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很好的与关键核心靶点结合。结论:甘松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心房颤动,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