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own的抗腹泻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抗腹泻有效成分的毒性大小也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落回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阐明博落回抗腹泻有效成分并揭示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证实博落回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腹泻作用基础上,筛选出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为博落回抗腹泻的有效部位,进一步采用UPLC-ESI-MS鉴定出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对博落回有效部位抗腹泻进行机制研究,探讨博落回抗腹泻症的潜在的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检测各化学成分对分子靶点的结合能力,以筛选出有效成分,并进一步从有效成分抑制钙离子信号通路和NF-kappa B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博落回起到抗腹泻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蓖麻油腹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博落回醇提取物(50、100和200mg/kg)剂量依赖性地减轻了蓖麻油引起的腹泻(24.03%、37.50%和42.31%)。50、100和200mg/kg剂量下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蓖麻油引起腹泻的抑制率分别为22.11%、32.69%、36.54%和10.57%、25.10%、28.85%。水残留部分在所有测试剂量下都没有效果。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作用远大于其他萃取部selleck产品位,在50、100和200 mg/kg时抑制率分别为35.57%、46.15%和67.31%。(2)UPLC-ESI-MS对博落回二氯甲烷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共鉴别出10个含量大于1%化合物,分别为原阿片碱(Protop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二氢黄连碱(Dihydrocoptisine),Arnottianamide,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methoxydihydrosanguinarine),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thrine),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6-methoxyldihydrochelerythrine),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e)和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十种化学成分和腹泻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博落回抗腹泻作用发挥的核心靶点分别有EGFR、ERBB2和LCK,富集的信号通路中NF-kappa B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与腹泻密切相关。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评价这十种可能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效果,其中二氢血根碱结合效果最好,推测其是起到抗腹泻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4)分别用二氢血根碱(25、50和100 mg/kg)对蓖麻油诱导腹泻模型和EGFR-TKI奥西替尼(Osimertinib)诱导的腹泻模型进行预处理,发现其对蓖麻油诱导腹泻的有显着抑制作用(36.3%、44.73%和66.53%),也能显著抑制Osimertinib诱导的腹泻发病率,并且降低了粪便含水量。两个模型的q RT-PCR实验结果都表明其上调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下调了淋巴细胞特异蛋白酪氨酸激酶(LCK)、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CACC)、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实验都表明其上调了核心基因EGFR的蛋白表达,下调了NF-kappa B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65和CACC的蛋白表达。这些试验JAK抑制剂结果证明了不论在蓖麻油诱导腹泻模型中,还是Osimertinib诱导腹泻模型中,二氢血根碱都可通过调控关键靶基因EGFR的表达,影响了NF-kappa B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了腹泻的发生。综上所述,博落回乙醇提物有抗腹泻作用,并且博落回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是抗腹泻有效部位。通过UPLC-ESI-MS分析鉴定了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十种化学成分Pacemaker pocket infection,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推测二氢血根碱是发挥抗腹泻作用的主要成分,并通过调节关键靶基因EGFR的表达,抑制NF-kappa B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起到抗腹泻作用的。本研究为临床应用博落回治疗与腹泻相关疾病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