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以社交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或局限兴趣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是一个长期遭受污名(歧视和偏见)的疾病。这种污名使孤独症儿童在学校学习和未来社会就业等方面受到排斥的风险更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探究孤独症污名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了解污名的产生机制并进行干预,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生活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本研究探究孤独症标签化的疾病诊断结果和异常行为对污名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测量了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共情以全面了解大众对孤独症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实验1探究诊断知情的影响。60NVP-TNKS656名被试阅读一名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未描述孤独症的典型行为特征)的信息和一名正mastitis biomarker常发育儿童的信息,随后完成对这两名儿童的社会距离、道德评价和共情的问卷调查。实验2探究行为特征的影响。60名被试阅读一名具有孤独症典型行为特征的儿童(未提供孤独症的诊断知情)的信息和一名正常发育儿童的信息,随后完成对这两名儿童的社会距离、道德评价和共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正常发育儿童,被试对被诊断为孤独症(实验1)或是具有孤独症行为特征(实验2)的儿童的社会距离更远(社会回避),即存在污名。然而,当描述儿童做了不道德的事以及受伤时,相比于正常发育儿童,被试对被诊断为孤独症或具有孤独症行为特征的儿童的道德评价更高,并且更共情。进一步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发现与具有孤独症行为特征的儿童相比,被试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的社会距离更近,认为他们更有道德,并更共情他们。这些结果说明孤独症诊断知情和行为特征均会影响大众对孤独症儿童的污名、道德判断和共情:人们对孤独症儿童”既爱又憎”。虽然孤独症诊断知情和行为特征会让人们对孤独症儿童更共情、更认为有道德,但是更不愿意接近他们。同时,揭露孤独Alpelisib症的诊断可能能降低孤独症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