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高密度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流水槽内圈养养殖品种,使用推水设备为水产养殖品种提供持续的富氧流水环境,并通过外塘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再循环利用,突出利用小面积养鱼,大面积净水的特点。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Traditional pond aquaculture,TPA)相比,既方便管理又节约水资源,同时大大提高了养殖密度,具有绿色、高效、高产等特点。该模式一般需要在外塘培植多种不同生物,根据不同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达到提高净化水质的效果,从而实现高效绿色养殖目的。密度是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决定养殖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过高的放养密度胁迫,会引起鱼类氧化应激等,造成生长减缓、免疫力下降、机体损伤、病害发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是世界淡水鱼养殖产量排名前列的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其具有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及没有肌间小刺等特点,比较适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本研究对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优化构建,以罗非鱼为对象,通过“一年两造”养殖模式,探究其养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效果;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的肌肉品质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下罗非鱼的营养价值和肌肉品质,并结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罗非鱼生长和生Low grade prostate biopsy理生化等指标综合分析罗非鱼的生长和生理响应等变化,selleck激酶抑制剂评估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的适宜养殖密度等。研究结果可为池塘循环流水高效绿色养殖模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系统优化构建与罗非鱼高效生态养殖研究(1)系统优化构建把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武鸣基地的3条循环流水槽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抗老化防渗薄膜结合镀锌管树桩、槽钢、压槽弹簧等进行养殖水体的物理分隔及流向导流,同时,增加了贝类养殖净化区、生物浮床种植净水区、鲢鳙鱼及罗氏沼虾生态养殖区等。(2)罗非鱼高效生态养殖试验为了探讨罗非鱼在优化构建后的IPRS中的养殖效果,于2021年利用优化构建的3条水槽开展了罗非鱼养殖试验。第一造养殖:5月26日投放规格为平均体重33.5±3.4 g的罗非鱼鱼种42277尾。第二造养殖:9月26日,投放规格为平均体重123±5 g的罗非鱼鱼种38625尾,外池塘于5月26日投放规格为300 g左右的鲢鱼2019尾和鳙鱼715尾,投放规格为153±6 g的三角帆蚌1800只,7月5日投放规格为1±0.09 g的罗氏沼虾25000尾。第一造罗非鱼于9月18日收获,平均规格为540.22 g,成活率为71.2%,产量为16271 kg;第二造罗非鱼于12月7日收获,平均规格为440.56 g,成活率为95.2%,产量为16195 kg。12月10日收获罗氏沼虾500 kg,鲢鱼1969 kg,鳙鱼874kg。养殖总投入241305元,总收入348976元,投资回报率为44.62%。整个养殖试验期间,优化构建的系统作用效果明显,水流畅通,水质良好,在保证优良水体环境同时,还增加了罗非鱼的养殖效益。2.池塘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肌肉品质分析为了比较池塘循环流水与传统池塘两种模式养殖的罗非鱼肌肉品质,分别采取了两种模式同期养殖的罗非鱼30尾(平均体重:传统池塘690.9 g、循环流水池塘636.2 g),对其肌肉品质进行了分析,分别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罗非鱼的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的营养成分以及罗非鱼背部肌肉的质构和肌纤维特性等。结果显示:IPRS组背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PA组(P<0.05);腹部和尾部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E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以及16种氨基酸总量(∑TAA)IPRS组均显著高于TPA组(P<0.05);IPRS组腹部肌肉饱和脂肪酸总量(∑SFA)显著低于TPA组(P<0.05),IPRS组背部、腹部以及尾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均显著高于TPA组(P<0.05)。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IPRS组罗非鱼肌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显著高于TPA组P<0.05);IPRS组罗非鱼背部肌肉的肌纤维相比于TPA组,直径更小、密度更高。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的营养价值更高、肌肉口感更好。3.不同放养密度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为探究IPRS中不同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估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适宜的养殖密度。在IPRS的三条流水槽内,同期养殖三个密度梯度的罗非鱼,分别设为A组(164尾/m~2)、B组(136尾/m~2)以及C组(118尾/m~2),同时在传统池塘养殖同批罗非鱼,设为对照组D组(3尾/m~2)。经过138d养殖,IPRS密度组,A组和B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D组(P<0.05),C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组饵料系数小于对照组,但体重差异系统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HO)的含量均出现了随密度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试验组AKP和T-CHO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组和C组A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P试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密度增加,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密度组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组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超氧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密度增加均出现不断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JNJ-42756493量变化不明显,脑组织中CAT、GSH–Px、SOD活性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MDA含量有所降低,试验组C组肝脏和脑中CA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组(P<0.05),肝脏中A组和B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D组(P<0.05),脑中C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D组(P<0.05),试验组A、B和C组中MD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组(P<0.05)。结果表明,IPRS养殖罗非鱼的适宜密度为118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可以很好的适应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环境,同时也使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