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有效预测非计划拔管的风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针对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某专科肿瘤医院血管通路护理中心进行PICC置管、导管维护并最后拔管的27 998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置管信息、维护信息等。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Entinostat化学结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内部验证组,建立相关列线图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2.80%(784/27 99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皮炎、堵管对非计划拔section Infectoriae管有影响(P<0.05)。年龄、诊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堵管为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SL3化学结构。基于上述8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建模组为0.9[95%CI(0.89,0.9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I(0.89,0.94)],预测曲线趋势接近于标准曲线。结论 年龄≥60岁、非胸部肿瘤患者、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堵管会增加非计划拔管的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区分度,利于临床筛查不同程度的风险患者,以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有效的处理措施,最终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