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蛋白A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和验证分Risque infectieux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研究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咽鼓管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GNE-140使用方法其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分子机制,以揭示SP-A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使用灭活肺炎链球菌经鼓室内注射构建小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采用内镜或显微镜、声导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等方法验证该动物模型,并使用ELISA检测模型中不同时间点咽鼓管中SP-A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不同SP-A浓度对巨噬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影响,并使用RNA-sequence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SP-A影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关键基因,最后通过WB和RT-PCR检测不同SP-A浓度下巨噬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将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注射到中耳腔中,成功建立了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其症状包括鼓膜内陷充血,鼓室积液,类B型鼓室图和听觉阈值升高。2.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中咽鼓管中SP-A的表达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GSK1349572作用.体外实验显示,随着SP-A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对荧光颗粒的吞噬率下降,且随着SP-A水平升高,下降幅度增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4.RNA测序筛选出5772个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确定10个显著富集的通路(P<0.05),其中包括增殖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细胞迁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通路。CD64和SYK是影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两个关键基因。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SP-A组中,巨噬细胞CD64和SYK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SP-A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CD64和SYK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6.实时PCR分析显示,随着SP-A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CD64和SYK的mRNA表达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SP-A处理组中巨噬细胞CD64和SYK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并揭示了 SP-A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即咽鼓管中SP-A表达量减少,咽鼓管表面张力增大,咽鼓管开放阻力增大;同时巨噬细胞代偿性增强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功能,提高咽鼓管局部清除能力。SP-A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CD64和SYK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