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随访对ESD术后不良事件发现率的影响

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日趋发展成熟,临床普及度也不断提高,但其仍为高风险的内镜操作,ESD相关不良事件的研究报告主要限于术后早期不良事件。本研究假设仅观察ESD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估了ESD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对ESD治疗后出院的患者的连续电话随访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术后不良事件,并在此前提下确定术后最佳随访时间以进一步分析比较早期和晚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10日至2023年1月20日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肠道ESD术并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ESD相关资料、病灶相关资料及术后情况。对于住院患者追踪其住院过程,并在患者出院后第7、14、30天进行电话随访,利用患者提供的所有联系电话号码对术后出院患者使用固定电话安全地拨打电话并使用标准化的术后评估对话剧本对患者进行提问,对于出现ESD后不良事件相关症状但未处理者对其进行评估及指导进行治疗并持续追踪该患者的后续诊断、治疗及恢复情况并详细记录。对于已出现症状并已就诊患者,我们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出现时间、治疗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采用Mc Nemar检验分析比较出院时及各随访时间点的不良事件发现率。将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划分为术后早期和晚期迟发性出血,分别对早期和晚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分析比involuntary medication较ESD术后早期和晚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875例ESD治疗患者,其中上消化道ESD 590例(67.4%),下消化道ESD285例(32.6%点击此处),病变共913处。2.通过连续电话随访记录,出院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随访成功率分别为91.4%(800/875)、91.2%(798/875)和88.0%(7PF-6463922小鼠70/875),主要记录了各时间点的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ESD术后电凝综合症及ESD术后狭窄的发生情况。ESD治疗患者出院时总不良事件发现率为10.4%(91/875),其中出血1.3%(11/875)、穿孔0.5%(4/875)、电凝综合症8.7%(76/875),未发现ESD相关狭窄;出院后第7天随访总不良事件发现率为13.1%(115/875),其中出血4.0%(35/875),穿孔0.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