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是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的重要来源,目前已有大量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其结构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分子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环庚三烯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结构中特殊的七元非苯芳香环系一直吸引着人们对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兴趣。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是一株本课题组之前发现的环庚三烯酚Erastin化学结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菌。Isa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tropolones及isarubrolones系列化合物是它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本论文主要围绕该菌株进行了两部分研究工作。第一部分工作为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 产生的 7,12-dihydroisatropolone C 的发现与结构解析及对isatropolones/isarubrolones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补充;第二部分工作是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产生的isatropolone C进行体外化学衍生。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在该菌株的酸化乙酸乙酯(含5%冰醋酸)提取物中发现了 7,12-dihydroisatropolone C,利用系统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解析,结合计算化学手段对其C-12位手性碳发生构型翻转的机制进行了讨论。随后我们对其自发氧化为isatropolone C的性质进行了探索,对其氧化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阐释,并基于此对isatropolones及isarubrolones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了修正。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利用isatropolones类化合物可以在非酶催化的条件下与环境中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含吡咤环的isarubrolones类化合物这一特点,以isatropolone C为底物,对其进行了体外化学衍生的初步尝试。以其与L-缬氨酸的反应为例,对其与氨基酸类物质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到了产物isarubrolone G(623-5Belnacasan说明书54),进行了 NMR结构确证。我们利用缓冲溶液控制反应体系的pH值,在37℃水浴条件下,对不同反应时间点的反应液组成进行HPLC监测,确定了该类反应需在pH 8.0以上环境中才能发生;温度在37℃时,反应更容易进行;反应进行10小时后,底物isatropolone C可以被基本消耗完全。这一部分实验结果为今后对isatropolone C进行系统的体外化学衍生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