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聚合物作为助纺剂将其电纺成具有微纳米级尺寸、表面光滑无缺陷的纤维,堆叠成的纤维膜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结构优势。在组织工程中,这种结构可以很好的模拟细胞外基质,为细胞提供良好的攀附、增殖环境。控制聚合物成分可以为纤维膜提供抗菌性能,使纤维膜代替皮肤作为临时屏障。这些优势使得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伤口敷料作为组织工程的一个分支而广受科研人员的研究;部分研究者融合静电纺丝的上述优势报告了大量纺丝敷料。大部分纺丝敷料采用单轴或同轴针头进行单次或多次纺丝,这使得敷料通常以一种纤维成分与伤口环境接触、缓释活性物质。为增加敷料构建的灵活度,开发将不同溶解性高聚物配制纺丝原液进行并列纺丝,使两种纤维同时与伤口接触,负载多种有效成分的纤维敷料是有必要的。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并列纺丝针头,同时将水溶性的聚环氧乙烷和非水溶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分别作为助纺剂负载季铵化壳聚糖和玉米PR-171临床试验醇溶蛋白进行同步静电纺丝,制备具有并列纤维结构的双组份伤口敷料。对双组份膜进行微观观察可以看到两组分纤维直径在0~3μm范围内的纤维并列排布。通过润湿性测试证明各复合膜均能够在20 s内较快速地吸收液体;最多能够吸收自身重量400%的磷酸缓冲液使其能够吸收渗出液的同时保持伤口湿润环境。生物测试上,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可以达到3 mm,表明该膜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培育NIH/3T3细胞1天后具有85%以上的细胞活性,不具有细胞毒性,适合细胞的迁移与增殖。第二部分针对原有双组份纤维膜机械性能太差的缺陷进行二次纺丝,在原有纤维膜上增加一层热塑性聚氨酯作为增强层提供机械性能。其中最高拉伸强度可以达到34 MPa,断裂伸长率为200%,性能足以覆盖出现伤口时皮肤所具有的机械强度。对其他性能进行测试后发现聚氨酯增韧层的引入对其性能影响有限:微观结构上纤维表面光滑且表面无缺陷;复合纤维膜可以在35 s内快速吸收液体,且吸收自身重量300%以上的缓冲液。生物学方面测试结果表明:双层膜抑菌圈减小明显;培养NIH/3T3细胞1天后具有129%的细胞活性,说明增韧层的加入有利于细胞增殖。可以预见的是,所制备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优异的生物相容的双层三组分并列纺丝复合膜,满足作为伤口敷料的基本需求,能够作为伤GSI-IX体内实验剂量口敷料的潜在选择;并列纺丝使得在纺丝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液的配置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静电纺丝敷料的开发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纺丝结构的选择,为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