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标本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及病理学分析积累经验。方法:按日本早期胃癌ESD治疗指南和日本胃癌分类和处理指南,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ESD治疗的411例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临床病理资料、病理诊断评估、术前胃镜活检(400例)与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情况,以及非治愈切除危险因素等。结果:411例中,96例(23.4%)为腺瘤(WHO低级别异型增生), 315例(76.6%)为早期胃癌,后者包括115例(28.0%)非浸润性癌(WHO高级别异型增生)和200例(48.7%)浸润性癌。术前活检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66.0%(264/400)。ESD前后诊断符合率与组织学类型及病变部位相关(P<0.01)。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升级119例(29.8%)、降级17例(4.2%)。315例早期胃癌中,组织学分类的分化型癌277例(87.9%),未分化型癌38例(12.1%);绝对适应证26Lapatinib配制2例(83.2%),selleckchem D-Lin-MC3-DMA相对适应证53例(16.8%);整块切除率98.1%,治愈性切除率82.9%。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变最大径>20 mm(OR=3.631,95%CI:1.170~11.270,P=0.026)、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OR=69.761,95%CI:21.03natural medicine3~231.376,P<0.001),以及组织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癌(OR=16.950,95%CI:4.585~62.664,P<0.001)。结论:活检标本局限性、病变特点和分布、病理认识、内镜观察取材等主客观因素可导致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存在差异,尤其术后升级诊断更显著,应引起内镜中心与病理科医生的重视。ESD手术早期胃癌治愈率高,非治愈性切除与病变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相关。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符合适应证标准也可实施ESD。ESD手术标本的全面及规范化病理学分析对ESD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