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指标,探讨不同年龄人群中动脉硬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1.纳入2010-2017年参加开滦健康体检并完成了 baPWV检查,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和房颤病史及主要基线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2.按每10岁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分别为<50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根据baPWV的三分位数将总人群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分为Q1组、Q2组、Q3组。3.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人群及不同年龄段人群Q1至Q3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并对各组的累积发病率进行LogBelumosudil分子量-rank检验。4.采用COX回归分析总人群及不同年龄段人群Q2组、Q3组(Q1组作为对照)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1.平均随访5.12±2.37年,共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986人。总人群中Q1组至Q3组总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2%、3.46%和9.43%;<50 岁组为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 0.19%、0.56%和 3.22%;50-59 岁组为 1.30%、3.80%和 9.56%;60-69岁组为3.82%、7.74%和11.47%。经Log-Rank检验,组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组为11.93%、10.80%和12.28%;≥80岁组为7.58%、10.39%和11.74%。70岁以上人群总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3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在总人群、<50岁组人群、50-59岁组人群、60-69岁组人群、70-79岁组人群和≥80岁组人群分别为4.14(2.98-5.75)、2.98(1.08-8.21)、4.49(2.89-7.00)、2.78(1.76-4.39)、1.39(0.86-2.24)和 1.15(0.55-2.41);新发脑卒中的 HR 值(95%CI)在总人群、<50岁组人群、50-59岁组人群、60-69岁组人群、70-79岁组人群和≥80 岁组人群分别为 4.22(3.04-5.86)、3.80(1.40-10.33)、4.54(2.91-7.06)、3.13(2.11-4.66)、1.61(0.96-2.69)和 0.86(0.38-1.92)。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在总人群、<50岁组人群、50-59岁组人群、60-69岁组人群、70-79岁组人群和≥80岁组人群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 1.30(1.25-1.36)、1.44(1.22-1.70)、1.21(1.08-1.36)、1.32(1.14-1.53)、1.08(0.97-1.20)、1.13(0.77-1.66)。新发脑卒中事件 HR 值(95%CI)分别为 1.28(1.23-1.34)、1.40(1.21-1.68)、1.26(1.21-1.31)、1.24(1.10-1.41)、1.27(1.08-1.47)、0.92(0.65-1.32)。结论:动脉硬化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动脉僵硬度的增加,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的风险均增高,而且该风险的增加可能依赖于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动脉僵硬度增加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呈下降趋势,甚至在高龄人群中动脉硬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消失。第二部分 脉搏波传导速度对不同体质指数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指标,探讨在不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群中动脉硬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纳入2010-2017年参加开滦健康体检并完成了 baPWV检查,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和房颤病史及主要基线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2.依据基线BMI将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BMI<24kg/m2、24≤BMI<28kg/m2、BMI≥28kg/m2;根据各组的三分位数分为三组,分别为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3.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BMI人群不同分位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并对各组的累积发病率进行Log-rank检验。4.通过绘制baPWV对总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样条函数曲线,观察二者是否存在线性相关。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人群中baPWV不同分位组及baPWV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1.平均随访5.14±2.35年,共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955人,BMI<24kg/m2人群第一至第三分位组的总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61%、2.51%和8.32%,24≤BMI<28kg/m2人群第一至第三分位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71%、4.62%和11.8%,BMI≥28kg/m2人群第一至第三分位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5%、7.49%和10.1%。各组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BMI<24kg/m2 人群、24≤BMI<28kg/m2 人群、BMI≥28kg/m2 人群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6%、2.97%和3.04%(P<0.01)。3.baPWV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之间总体关联和非线性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二者呈非线性关系。4.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三组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 1.31(1.21-1.42)、1.27(1.17-1.38)和 1.20(1.05-1.38)。新发脑卒中的 HR 值(95%CI)分别为 1.33(1.22-1.45)、1.29(1.19-1.41)和1.19(1.02-1.39)。5.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baPWV第一分位组相比,BMI<24kg/m2人群第二分位、第三分位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 值(95%CI)分别为 3.07(1.50-5.47)、8.26(4.03-16.94)。24≤BMI<28kg/m2人群第二分位、第三分位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 1.78(1.23-2.58)、3.21(2.22-4.63)。BMI≥28kg/m2 人群第二分位、第三分位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2.34(1.52-4.12)、2.62(1.47-4.67)。结论:随着BMI的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不同的BMI人群中动脉硬化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BMI人群暴露于动脉硬化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不同,低BMI人群动脉硬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影响更显著。第三部分 脉压LY2157299使用方法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及二者的联合作用目的: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指标,探讨脉压(Pulse pressure,PP)和动脉硬化及二者联合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方法:1.纳入2010-2017年参加开滦健康体检并完成了 baPWV检查,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和房颤病史及主要基线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2.根据PP及baPWV将观察对象分为低PP合并低baPWV组、低PP合并高baPWV组、高PP合并低baPWV组及高PP合并高baPWV组。3.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PP联合baPWV分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并对各组的累积发病率进行Log-rank检验。4.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P和baPWV以及PP联合baPWV分组对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影响。结果:1.平均随访5.16±2.38年,共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975例,低PP合并低baPWV组、低PP合并高baPWV组、高PP合并低baPWV组及高PP合并高baPWV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9%、9.34%、5.38%和11.33%,新发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7%、6.0%、4.6%和9.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低PP相比,高PP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为1.65(1.45-1.90),PP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为1.24(1.17-1.32)。与低baPWV相比,高baPWV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为1.36(1.32-1.42)。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为1.29(1.23-1.36)。与低PP合并低baPWV组相比,低PP合并高baPWV组、高PP合并低baPWV组、高PP合并高baPWV组新发总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3.25(2.37-4.46)、1.86(1.53-2.25)和 3.52(2.56-4.25)。结论:动脉硬化和脉压均是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二者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具有联合促进作用。脉压与动脉硬化“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相较于脉压,动脉硬化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影响更加显著。动脉硬化可能比脉压具有更高的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价值,动脉硬化联合脉压更有助于筛查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