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目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病因、病程、疗效topical immunosuppression呈高度异质性。CLL 国际预后指数(CLL-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CLL-IPI)是 CLL 患者的有效的预后模型,其中包括年龄、临床分期(Rai分期与Binet分期)、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免疫球蛋白重链可更多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及 TP53。近年来,研究者发现 CLL 患者良好的体能状态与较好的疾病控制相关,提示了体能状态评估纳入CLL患者预后模型的重要性。肌少症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以骨骼肌质量与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的疾病。肌少症的发生与多种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肌少症的诊断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技术,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serum creatinine to cystatin C ratio,CCR)是一种可有效评估肌少症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多种肿瘤中有预后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CCR在CL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elleck化学st)和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来评估分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确定各指标的最优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 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评估各指标预后意义。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用来比较各个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7例CLL患者,以7:3的比例将CLL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队列(n=439)与验证队列(n=188),两个队列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确定的CCR最优截断值为0.613。在训练队列中,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表明,CCR是CLL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独立预后因素(p=0.047)。在两个队列中,CCR>0.613与更长的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相关。在训练队列中,ROC曲线分析表明CCR(AUC=0.657)对于OS的预测能力优于Rai分期(AUC=0.608)及Binet分期(AUC=0.530)。在验证队列中,CCR同样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将CCR纳入CLL-IPI构建CLL的新型评分系统—CLL-IPI-CCR,该评分系统将CLL患者分为低危组(0-1分)、中危组(2-4分)、高危组(5-8分)、极高危组(9-11分)。通过ROC曲线比较分析,CLL-IPI-CCR在评估CLL患者OS方面优于CLL-IPI。CLL-IPI-CCR能进一步优化CLL患者的预后分级。结论:CCR是CLL患者OS的独立且有效的预后指标,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优化CLL患者危险度分层,帮助我们识别预后不良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