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参茯苓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芪参茯苓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芪参茯苓膏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获取芪参茯苓膏的主要药物成分及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活性成分;采用数据库平台(GeneCards、DrugBank、OMIM)获取慢性心衰的相关靶点,筛选药物活性成分及疾病作用靶点重复部分(交集)并上传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并构建PPI网络图;根据DAVID 2021数据库分析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而后使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芪参茯苓膏成分—慢性心衰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芪参茯苓膏治疗慢性心衰的核心活性成LY294002分有槲皮素、β-谷甾醇、刺芒柄花素、豆甾醇等,核心靶点有肿瘤坏死因子(TNF)、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介素-6(IL-6)、细胞肿瘤抗原P53蛋白(TPselleck LY2835219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生物学通路主要针对血液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等。结论 芪参茯苓膏中的核心活性成分如槲皮素、β-谷甾醇、刺芒柄花素、豆甾醇等可能通过TNF、AKT1、IL-6、TP53、VEGFA、EGFR等treacle 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 1靶点介导炎症应答、细胞凋亡、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并且参与AGE-RAGE、TNF、血液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c型凝集素受体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慢性心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