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栀子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目的: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栀子治疗脑缺血的作用靶点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栀子治疗脑缺血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栀子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SErastin作用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栀子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等数据库筛选栀子预防或治疗脑缺血相关的靶标。利用DAVID 6.8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通过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对栀子的关键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从栀子中鉴定了40个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二萜色素类、有机酸类、单萜类等;根据活性成分预测出208个潜在的作用靶点,检索到560个与脑缺血相关的疾病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交集靶点59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和CASP8等;涉及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Navitoclax IC50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栀子苷可与靶点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TNF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p65(RELA)发生相互作用,西红花苷Ⅰ可与白细胞介素-2(IL-2)发生相互作用。结论:Electrophoresis Equipment栀子的活性成分栀子苷、西红花苷Ⅰ等可能通过上调RELA,IL-2蛋白的表达,下调TNF,CASP8,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调控TNF,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预防或治疗脑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