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GP1B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在所有个体中可能并不相同。其中,部分患者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或出现缺血性事件的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另外,部分个体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消化道出血、哮喘、皮疹等,从而影响患者依从性及药物生物利用度。最终,因AR现象及不良反应的存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疾病复发。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从多种方面寻找个体血小板反应差异性的发生机制。目前研究最热、且存在较大争议的仍是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迄今为止,已经发现COX酶及血小板表面多种受体都存在基因多态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东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R的发生率,探讨影响AR的高危临床因素及GP1BA基因多态性与AR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10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合并症,检测患者的常规实验室生化指标、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其GP1BA基因分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L_(ADP)≥70%和/或PL_(AA)≥20%)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e,AS)。通过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AS组和AR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实验室参数及GP1BA基因型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根据GP1BA基因检测结果,分为CC基因型组、CT基因型组和TT基因型组,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GP1BA基因型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1.在我们的研究人群中,AR的发生率(36例)为44.44%。2.GP1BA基因突变率为24.69%。CC基因型61例(75.31%),CT+TT基因型20例(24.69%)。AS组Q-VD-Oph:CC基因型30例(37.04%),CT+TT基因型15例(18.52%);AR组:CC基因型31例(86.11%),CT+TT基因型5例(13.89%)。3.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χ~2=5.601,P=0.018)、糖尿病(χ~2=5.697,P=0.017)、吸烟史(χ~2=4.510,P=0.034)、脑血管狭窄(χ~2=5.542,P=0.019)、红细胞计数(Z=-2.025,P=0.043)、糖化血红蛋白(Z=-2.347,P=0.019)及尿酸(t=-0.780,P=0.005)在AR组与AS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统计学分析显示CC基因型患者的AR占比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组患者(χ~2=4.067,P=0.0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44);CC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中位数高于CT/TT基因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820,P<0.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0.135,95%CI:0.031~0.587,P=0.008)、吸烟(OR=0.165,95%CI:0.038~0.707,P=0.015)及脑血管狭窄(OR=2.328,95%CI:1.031~5.255,P=0.042)可能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R的发生与性别、吸烟、糖尿病、脑血管狭窄程度、红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相关。2、LY-188011GP1BA基因多态性与AR有关,其中CC基因型患者AR的发生风险更高。3、男性、吸烟及脑血管狭窄可能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