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T1)、第1次化疗后(T2)、第3次化疗后(T3)、第6次化疗后(T4)四个时间点的自我同情水平展开纵向调查:(1)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随化疗四个时间点的自我同情水平及变化趋势;(2)分析结直肠癌患者T1~T4期间自我同情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3)识别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的发展轨迹及潜在亚组;(4)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发展轨迹亚组的预测因素,为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高患者自我同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2月~2022年7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同情量表(SC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纵向调查,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潜类别增长模型、Spearman相关分析、Friedman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水平及发展趋势在T1~T4时间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均分分别为:77.0(66.0,86.0)、76.0(72.0,86.0)、80.0(76.0,86.0)、83.0(78.0,89.0)。在T1和T2时得分最低,T3和T4时逐渐升高,四个测量Youth psychopathology时点患者自我同情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四个测量时间点自我同情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2.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发展轨迹的亚组分析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呈现三类异质性发展轨迹:“低水平上升组”、“高水平稳定组”和“中水平降低组”,其中“低水平上升组”占46.3%,“高水平稳定组”占23.4%,“中水平降低组”占30.4%。3.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发展轨迹亚组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发展轨迹各亚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医学特征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肿瘤临床分期、有无造口、有无合并症方面,三个亚组间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我同情发展轨迹亚组的多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GSK1349572体内家庭人均月收入、肿瘤临床分期、有无造口是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自selleckchem KPT-330我同情发展轨迹亚组的预测因素(均(P<0.05)。与低水平上升组相比,年龄<45岁、年龄45~59岁、文化程度初中/中专、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临床分期I期、无造口的患者在高水平稳定组的概率是低水平上升组的0.111倍(OR=0.111,P=0.004)、0.109倍(OR=0.109,P=0.001)、0.141倍(OR=0.141,P=0.005)、0.144倍(OR=0.144,P=0.019)、20.303倍(OR=20.303,P=0.006)、5.156倍(OR=5.156,P=0.012),无造口的患者在中水平下降组的概率是低水平上升组的2.187倍(OR=2.187,P=0.046);与中水平下降组相比,年龄<45岁和45~5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和初中/中专、肿瘤分期I期在高水平稳定组的概率分别是中水平下降组的0.184倍(OR=0.184,P=0.029)、0.129倍(OR=0.129,P=0.003)、0.161倍(OR=0.161,P=0.009)、0.108倍(OR=0.108,P=0.002)、8.928倍(OR=8.928,P=0.042)。结论:1.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化疗前至第6次化疗后(T1~T4四个时间点)自我同情水平呈动态变化,随化疗周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四个化疗阶段自我同情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患者自我同情水平的变化存在3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即低水平上升组(46.3%),高水平稳定组(23.4%),中水平降低组(30.4%),其自我同情存在群体异质性:大部分患者自我同情变化符合整体发展趋势,仍有一小部分的自我同情水平随着化疗的进行不断降低。2.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肿瘤临床分期、有无造口、有无合并症会影响患者自我同情的发展轨迹,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肿瘤临床分期、有无造口对不同类型的自我同情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区分和预测作用,为低水平自我同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