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课题是对导师既往临床诊治的CGN相关病历的回顾性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与分析导师辨治CGN的用药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机制;总结导师辨证论治CGN的临证经验。方法1.收集2017年12月~2022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门诊及病房诊治,并符合CGN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完整病历205例。2.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完成病历相关信息的录入,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使用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及药物核心组合等相关信息。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HERB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蛋白进行基因标准化处理;在Gene Cards、OMIM数据库,检索疾病的基因靶点;运用Venny2.1.0在线工具,获取核心药物与疾病的Segmental biomechanics交集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作PPI网络分析,并通过Cytoscape3.9.0筛选核心靶点;运用R 4.1.2软件对靶点蛋白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探讨核心药物治疗CGN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本信息:205份病例中,男性127例,女性78例,男、女比例1.63:1;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5岁,60岁以下者162例。中医证候结果显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型67例;肺肾气虚,水湿泛溢型51例;气阴两虚,湿热内蕴型46例;肝肾阴虚,瘀血内停型37例;其他4例。2.药物分析:205例处方,涉及中药192味,药物使用频次依次为:黄芪164次,山药150次,玉米须133次,白茅根130次,山茱萸126次,土茯苓125次,益母草123次,鸡内金122次,鬼箭羽116次,石莲子110次,JNJ-42756493小鼠党参110次等。药物四气结果显示:平性11确认细节85次,温性986次,寒性955次,凉性79次,热性23次。药物五味结果显示:甘味2178次,苦1063次,辛味760次,酸味342次,咸味69次。药物归经结果显示:归肝经1407次,肾经1348次,脾经1303次,肺经1257次,胃经865次等。药物功效结果显示:补虚类1002次,利水渗湿类407次,清热类370次,活血化瘀类356次等。常用药物组合:如黄芪-鬼箭羽,党参-山药-鸡内金,土茯苓-玉米须-山药等。药物核心组合为4组。3.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核心药物有效成分66个,主要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花旗松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