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1号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炎1号方联合PLX3397细胞培养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效果,为岭南中药在鼻肺异病同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 将140例符合过敏性鼻炎及哮喘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70例。西药组予舒利迭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鼻炎1号方(党参15 g、甘草6 g、柯子10 g、桔梗10 g、细辛3 g、荆芥10 g、熟地15 g、茯苓10 g、桂枝3 g、陈皮6 g、巴戟天6 g、乌梅10 g),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均连续观察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自制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脱落5例,西药组脱落7例,脱落患者纳入安全性分析,但不PLX4032作用纳入疗效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量表评分、ACT、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具可比性(P均> 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TNSS、TNNSS均低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ACT高于西药组(P均<Biotic interaction0.05)。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TNSS、TNNSS、ACT改善程度均优于西药组(P均<0.05)。治疗后,2组IgA、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中西医结合组的IgA、IgG水平均高于西药组,IgE低于西药组(P均<0.05)。治疗后,2组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L-6及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IL-10水平高于西药组,IL-6及IL-17水平均低于西药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结论 与单用舒利迭相比,鼻炎1号方联合舒利迭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疗效更佳。

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Telaglenastat纯度23年5月于该院行腹腔置管引流的13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结果:133例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中,发生非计Roxadustat作用划性拔管28例,发生率为21.05%(28/133);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家属照护、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使用约束具、使用镇静药物、肝硬化类型、病程、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5岁、导管留置时间≥7 d、腹水量≥1000 mL、非导管缝皮固定、有腹水外渗、有置管后发热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carotenoid biosynthesis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导管留置时间≥7 d、腹水量≥1000 mL、非导管缝皮固定、有腹水外渗均为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导管留置时间≥7 d、腹水量≥1000 mL、非导管缝皮固定、有腹水外渗均为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

上海社区支气管哮喘诊疗及管理能力现况调查

目的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师两个维度调查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社区诊疗质量及管理能力。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3年10—Recipient-derived Immune Effector Cells11月,采获悉更多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哮喘诊疗设备、药品、技术支持、信息互通、管理内容等进行调查;同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各行政区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抽中的社区按技术职称进行分层,抽取50%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哮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稳定期管理、诊疗难点等。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间设备可获得性、药品可获得性、哮喘诊疗技术和管理内容等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调查上海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设备获得率从高到低依次是X线摄片仪96.8%(240/248)、肺功能检查仪95.6%(237/248)、CT仪48.4%(120/248)、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仪24.5%(61/248)、呼气流量峰值(PEF)检测仪14.1%(35/248),其中郊区CT仪的获得率高于城区(χ2=7.78,P<0.01)。药品获得率从高到低位于前5位依次为茶碱类药物91.5%(227/248)、口服糖皮质激素85.9%(213/248)、静脉用糖皮质激素81.0%(201/248)、短效β2受体激动剂79.1%(196/248)和中成药77.8%(193/248)。其中,郊区的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静脉用糖皮质激素的可获得率显著高于城区(P值均<0.05)。诊疗技术开展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通气功能检查85.9%(213/248)、支气管舒张试验35.5%(88/248)、支气管激发试验9.3%(23/248),其中城区肺通气功能检查开展率高于郊区(P<0.05)。城区社区哮喘健康档案建档率显著高于郊区(P<0.05)。2 140名社区医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师对哮喘诊疗和管理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掌握最差的知识点前5位依次为哮喘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分类8.8%(189/2 140)、哮喘临床分期17.7%(378/2 140)、哮喘长期管理目标24.3%(521/2 140)、肺功能表现特点25.4%(544/2 140)和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分级47.5%(1 016/2 140)。结论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哮喘诊www.selleck.cn/products/gdc-0068疗和管理需要的基础诊疗设备及药品较为完善,但尚需进一…

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护理对老年哮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通过运用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护理,探索其对老年哮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92位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46位。研究组采用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护理方法,常规组则应用传统护理方式。结果: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率达到97.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8.26%(P=0.007);研究组的并发症人数比例只有2.17%,较常规组的15.21%(P=0.027)显著降低;血压指标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护理后显著低于常规组(P<0LY294002细胞培养.05);自我护理能力进行了评分,研究组在护理后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wine HEV)和自护知识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护理,能显著提高老年哮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血压Ceralasertib分子量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改善老年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钙镁叶面肥对‘妃子笑’荔枝果实糖含量及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究叶面喷施钙镁肥解决‘妃子笑’荔枝果实成熟期“退糖”问题的原因,本研究以16年生‘妃子笑’荔枝树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0.3%CaCl_2+0.3%MgCl_2混合水溶液为处理,喷清水为对照,测定果实糖含量Dibutyryl-cAMP小鼠和糖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妃子笑’荔枝在果实生长发育前中期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迅速积累,成熟期对照果实果糖、葡萄糖含量保持稳定,蔗糖、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在花后69 d处理果实果糖、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喷施叶面肥处理使糖代谢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在花后69 d处理使中性转化酶活性和蔗糖代谢酶净活性显著升高,酸性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显著降genetic introgression低。总之,钙镁叶面肥处理通过提高中性转化酶活性、降低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来提高蔗糖代谢酶净活性,促进蔗糖的分解,同时降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途径,从而NSC 125973使用方法引起果糖和可溶性糖积累,进而解决了‘妃子笑’荔枝成熟期“退糖”的问题。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LncRNA SNHG15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行肺癌根治术的179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年,记录患者无病生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表达selleck NMR情况并比较,分析NSCLC患者癌组织中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LncRNA SNHG3、LncRNA SNHG1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5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相对表达量二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两者单独预测。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曲线均优于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NSCLC患者癌组织中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表达与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二者联合预测NSCD-Lin-MC3-DMA生产商LC患者的预后效能良好,LncRNA SNHG3、LncRNA SNHG15低表达者治疗后复发、转移风险更低。

基于HEMT生物传感的抗组胺药物与MIF相互作用及验证研究

目的:建立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方法,实现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4种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相互作用及验证研究。方法:以砷化镓(AlGaAs/GaAs)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半导体材料为传感元件,MIF为生物元件,构建MIF-HEMT生物Pexidartinib说明书传感器,开展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相互作用的强度表征。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进一步建立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记录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低、中、高剂量药物组中性粒细胞迁移数目,计算药物炎症抑制率。结果:盐酸西替利嗪与MIF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D值达7.05×10-13 mol·L-1,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作用的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34×10-8selleck化学、1.94×10-7和2.44×10-8 mol·L-1,均与MIF有结合作用。进一步采用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进行验证,发现4种抗组胺药均能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其中100μmol·L-1盐酸西替利嗪对中性粒细胞迁移抑制率达到68.5%。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实验,实现了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MIF相互作用研究,进一步验证了MIF是抗组胺药物发挥药效的潜在靶点,为药物疗效与作用靶点关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对草鱼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70.20±0.05)g的草鱼6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1.0 g/kg无机微量元素(CON组)、基础饲料+1.0 g/kg无机微量元素+0.5 g/kg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1(W1组)和基础饲料+1.0 g/Smoothened Agonist研究购买kg无机微量元素+0.5 g/kg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2(W2组)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Insulin biosimilars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呈相反趋势,而形体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2)与CON组相比,W1组草鱼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总胆固醇(T-CHO)、胆汁酸(TBA)含量显著降低(P <0.05),W2组草鱼血清GPT活性显著降低(P <0.05)。3)与CON组相比,W1组草鱼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W2组草鱼全鱼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W1和W2组的草鱼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血清脂代谢相关酶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显著升高(P<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α)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CON组相比,W1和W2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T-AOC)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补体4(C4)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补体3(C3)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W1组相比,W2组草鱼血清GSH-Px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与CON相比,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能够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并促进脂质代谢。与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1相比,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微量元Navitoclax溶解度素螯合物2能够提高草鱼的抗氧化能力。

靶向KDM2A通过抑制端粒替代延长选择性诱导ATRX缺失肿瘤死亡

目的端粒长度的维持对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展至关重要。约10%的人类肿瘤,包括60%-80%的星形胶质细胞瘤,由于ATRX的表达缺失,依赖一种基于同源重组的端粒替代延长(ALT)的机制维持其端粒长度。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寻找并证实可特异性导致ATRX缺失肿瘤死亡的靶点。方法建立依赖ALT的ATRX缺失细胞系,采用基于新型pFAM和SMART蛋白质域数据库链接的CRISPR/Cas9大规模高通量筛选sgRNA文库,对455个参与染色质修饰的基因进行筛选,识别可特异性导致ATRX缺失细胞死亡的基因。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首先筛选出H3K36me2的去甲基化酶KDM2A敲除后可特异性导致依赖ALT的ATRX缺Dorsomorphin使用方法失细胞死亡,并通过生长与增殖实验在ATRX缺失的胶质瘤细胞和骨肉瘤细胞(U2OS和Saos2细胞得到验证,而敲除KDM2A并不导致无ATRX缺失肿瘤的死亡。通过对KDM2A不同功能域的研究发现,KDM2A中与DNA结合及具有去甲基化酶活性的CXXC锌指和PHD功能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证实免疫共沉淀研究证实KDM2A可与ALT细胞的端粒相连,并且协助ALT细胞在M期完成有丝分裂。机制研究发现,依赖ALT的ATRX缺失细胞在端粒复制过程中形成的簇状复合物,此复合物需要在M期完成解聚才能使端粒随分LY294002分子量裂而分开,KDM2A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最后研究证实KDM2A可以促进SENP6介导的端粒簇状复合物的去SUMO化,在ALT细胞敲除KDM2A后,完成复制的端粒簇状复合物不能完成去SUMO化,导致细胞在M期不能完成端粒的解聚,在分裂过程中,形成端粒交联,导致DNA损伤而死亡。相反无ATRX缺失的细胞不依赖ALT维持端粒,并且在端粒复制时不形成簇状复合物,在敲除KDM2A后仍可正常完成分裂。结论敲除KDM2A可阻止ATRX缺失肿瘤细胞在M期完成由SENP6介导的端粒簇状复合物的去SUMO化,导致复制后的端粒无法解聚,形成端粒DNA损伤,从而选择性诱导ATRX缺失肿瘤死亡。KDM2A可能是ATRX缺失胶质瘤Diagnostic serum biomarker治疗的潜在靶点。

清热凉血方在肛肠外科手术后应用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患者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采用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该院肛肠外科实施手术治JQ1采购疗的101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进行随机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联合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给予抗感染等基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创面分泌物积分、水肿积分、疼痛积分、创面愈合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肛门功能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术后第3、7天的创面分泌物积分在显著低于对照组,联ABT-263合组术后第7、14天的创面水肿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术后第7天疼痛积分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14、21天的手术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 d,联合组的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genetic recombinationnthase, iNO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在术后第14天的肛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采用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术后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早期的肛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