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调节变应性鼻炎大鼠Th17/Treg免疫失衡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热敏灸调节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6)、模型组(n=6)、西药组(n=6)、艾灸组(n=12),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注射14 d后,用12%卵清蛋白20μL滴鼻10 d建立AR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大鼠予丙酸氟替卡松(8μL)滴鼻,共21 d;艾灸组根据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尾温升高幅度是否>1℃分为热敏灸组(n=4)和传统灸组(n=4),两组均悬灸“肺俞”40 min,共21 d。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鼻黏膜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鼻黏膜IL-17Abiospray dressing、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IL-10、TGF-β1、叉头框蛋白P3(FOXP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百分比。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肿胀变形、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IL-17A含量,鼻粘膜IL-17A、RORγt表达,外周血Th17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1,P<0.05),血清IL-10、TGF-β1含量,鼻粘膜FOXP3、IL-10、TGF-β1表达,外周血Treg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传统灸组、热敏灸组鼻黏膜均未见明显增厚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西药组、传统灸组及热敏灸组以上指标均有一定程度逆转(P<0.001,P<0.01,P<0.05)。selleckchem VX-765与热敏灸组比较,西药组鼻粘膜FOXP3表达降低(P<0.05),血清IL-17A含量及鼻粘膜TGF-β1、RORγt、IL-17A表达升高(P<0.001,P<0.01,P<0.05),外周血Th17百分比提高(P<0.01),Treg百分比下降(P<0.01)。与热敏灸组比较,传统灸组血清IL-1AG-221浓度0含量、鼻粘膜IL-10表达降低(P<0.001),RORγt、IL-17A表达升高(P<0.001,P<0.01)。与传统灸组和西药组比较,热敏灸组鼻黏膜肿胀更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更少。结论:热敏灸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免疫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缓解AR。

基于Caprini量表的DVT风险评估及针对性预防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Caprini量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评估及针对性预防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参照组采用Autar量表进行DVT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Caprini量表的DVT风险评估及针对性预防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Right-sid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PT、APTT均缩短,但研究组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 d,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GSK1349572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两组的ADL、Harri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Caprini量表的DVT风险评估及针对性预防护理可改善股骨颈骨折手术selleck合成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DVT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髋关节功能。

佛甲草正丁醇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佛甲草正丁醇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小鼠肉芽增生慢性炎症模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坐骨神经分支结扎所致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冰醋酸诱导的小鼠疼痛模型和热辐射痛模型,检测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足趾肿胀度、耳廓肿胀率、热缩足反应、机械缩足反应、扭体次数、甩尾时间,酶联免疫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清IL-10和IL-6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SOD、GSH-Px和MDA含量。结果:佛甲草正丁醇提取物能有效减轻小鼠耳廓肿胀Essential medicine度、棉球所致的肉芽肿增生及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度(P<0.05);明显提高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机械痛阈值(P<0.01),显著延长辐射热引起的小鼠疼痛甩尾反应潜伏期(P<0.001),抑制冰醋酸刺激小鼠腹腔黏膜引起的疼痛反应(P<0Adavosertib配制.01);下调小鼠脾及胸腺指数(P<0.01);降低小鼠血清IL-6和MDA含量(P<0.01),升高IL-10(P<0.01)、SOD及GSH-px含量(P<0.05)。结论:佛甲草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Angiogenesis抑制剂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和抗氧化功能有关。

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贮藏稳定性及脂质伴随物的影响

采用微波对油莎豆进行稳态化处理,研究了油莎豆在冷藏(4℃)和室温(21℃-30℃)条件下水分、脂肪酶活性、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伴随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作用显著降低了油莎豆的水分、selleck合成脂肪酶活性和酸价(P<0.05);在常温贮藏或冷藏过程中,油莎豆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均呈一定增长趋势,其中微波预处理后油莎豆油的酸价增长缓慢;在120 d贮藏后,704 biopolymer extractionW微波270 s的油莎豆油的酸价仍小于4 mg/100 g,远低于未经微波的油莎豆油的酸价(8.53 mg/100 g),满足国标(GB 2716-2018)的要求;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油莎豆油中生育酚和总酚的含量,分别在400 W微波270 s、704 W微波210 s时达到最高,为41.70 mg/100 g和10.21 mg/100 g,比微波前分别提高了8.45%和60.53%;经过微波预处理后,油莎豆油甾醇含量总体较空白组甾醇含量有所降低,但甾醇保留率在7Nirogacestat作用3.05%以上。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的安全贮藏和其油中脂质伴随物的溶出有积极作用。

气压治疗仪联合家属协作式风险预警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家属协作式风险预警干预预防剖宫产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2例行剖宫产产妇,根据气压治疗仪联合家属协作式风险预警干预实施的时间(2022年10月)为分界点,将2021年9月—2022年9月实施常规干预的5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实施常规干预、实施气压治疗仪联合家属协作式风险预警干预的5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首次下床时间和selleck AZD2281住院时间、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股静脉血流速、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88%vs 19.61%,χ2=4.320,P=0.038)。干预后,两组产妇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7.363,P<0.01);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1周后,两组产妇TT、APTT、FIB、股静脉血高峰流速、股Antibiotic-siderophore complex静脉血平均流速、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均获悉更多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0.494,P<0.01)。结论 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气压治疗仪联合家属协作式风险预警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286例肺癌化疗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素及对应预防策略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风险因素及对应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86例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并发LRTI将其分为感染组(53例)和未感染组(233例)两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并发LRTI的单因素,肺癌化疗患者并发LRTI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并构建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的预测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不张、吸烟史、病理分期为Ⅳ期、化疗前体力状况(KPS)评分≥80分、侵入性操作≥2次、中Z-VAD-FMK抑制剂性粒细胞缺乏、未optimal immunological recovery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外周血CD4+/CD8+水平<1的患者占比分别为35.85%、73.58%、81.13%、43.40%、54.72%、84.91%、64.15%、69.81%、84.91%,高于未感染组的19.74%、55.36%、66.52%、24.46%、38.20%、54.08%、48.93%、23.61%、45.9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低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不张、吸烟史、侵入性操作≥2次、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外周血CD4+/CD8+水平<1是肺癌化疗患者并发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82、2.672、1.931、2.252、2.408、2.782,P<0.05)。构建影响因素回归方程模型:logit(P)=-8.07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23+肺不张×0.983+吸烟史×0.658+侵入性操作×0.812+预防使用抗菌药物×0.87PLX4032纯度9+外周血CD4+/CD8+水平×1.023。结论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不张、吸烟史、侵入性操作≥2次、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外周血CD4+/CD8+水平<1是肺癌化疗患者并发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应特别重视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并尽早采取相应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LRTI的风险。

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有效预测非计划拔管的风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针对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某专科肿瘤医院血管通路护理中心进行PICC置管、导管维护并最后拔管的27 998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置管信息、维护信息等。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Entinostat化学结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内部验证组,建立相关列线图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2.80%(784/27 99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皮炎、堵管对非计划拔section Infectoriae管有影响(P<0.05)。年龄、诊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堵管为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SL3化学结构。基于上述8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建模组为0.9[95%CI(0.89,0.9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I(0.89,0.94)],预测曲线趋势接近于标准曲线。结论 年龄≥60岁、非胸部肿瘤患者、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性异位、堵管会增加非计划拔管的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区分度,利于临床筛查不同程度的风险患者,以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有效的处理措施,最终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细节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equine parvovirus-hepatitis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Q-VD-Oph价格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护理,两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观察患儿临床疗效、家属满意度,对比护理前后患儿遵医行为、负面情绪[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SCARED)]、生活质量[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结果 护理前两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护理后观察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负面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DSRSC、SCARED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PAQL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PAQLQ各维度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00%,相比对照组的78.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节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患儿更多遵医行为、治疗效果,还能减轻患儿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与家属满意度。

绵羊体外膜氧合期间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观察研究

目的 在长时间清醒绵羊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 ECMO)和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模型上探索ECMO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selleck化学。方法 研究纳入10只成年雄性健康小尾寒羊,5只经右颈静脉双腔插管建立V-V ECMO,5只经右颈静脉-右颈总动脉插管建立V-A ECMO,运行168 h后撤除ECMO。在ECMO运行前、运行中不同时间点检测全血血小板数量、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PAG)、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PAG)和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TEG-MA)。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时间点和ECMO模式血小板数量、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10只实验羊均存活至7 d后ECMO撤机。时间因素对血小板数量(P=0.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015)和TEG-MA(P=0.025)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ECMO 24 h的血小板数量和TEG-MA均低于0 h,并在后期逐渐升高,96 h恢复至0 h水平。时间因素对ADP-PAG(P=0.318)和AA-PAG(P=0.157)的主效应皆没有统计学意义。ECMO模式因素对以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指标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6、0.093、0.990、0.347)。结论 ECMO会在24 h内引起绵羊血小板数量减少、明显减弱血β-lactam antibiotic凝块的最大强度,在ECMO支持96 h绵羊血小板数量恢复、血凝块最大强度恢复。

D-D、吸烟和Padua量表对肺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构建肺癌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50例肺癌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VTE将患者分为肺癌(LC)组(肺癌未并发VTE,150例)和LC-VTE组(肺癌并发VTE,100例)。收集纳入患者当次入院信息及检验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AMG510研究购买并发VTE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LC-VTE的预测价值。结果:LC组患者吸烟史比例、Padua量表得分、腺癌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谷草转氨酶均低于LC-VTE组(P<0.05),其BMI、淋巴细胞计数、LMR均高于LC-VT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adua量表及D-二聚体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吸烟史及Padua量表联合D-二聚体时,预测LC-VTE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度为7LY2157299核磁4.0%,特异度为86.7%。Tooth biomarker结论:D-二聚体、吸烟史及Padua量表联合对LC-VTE有一定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