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甘肃地区猪圆环病毒(PCV)的基因特征,试验采用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对甘肃省2018—2022年期间发生流行性腹泻的死亡仔猪病料进行回顾性检测,并对获得的毒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同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成功获得一株PCV-3毒株,将其命名为GSJN/2/2018毒株,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 999 nt,在1 149 nt处缺失LBH589化学结构碱基G,与参考毒株全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为Telaglenastat97.8%~99.8%;ORF1和ORF2基因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8%~99.9%/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wine HEV)97.0%~100%和96.4%~99.7%/94.4%~100%;基于全基因组序列、ORF1和ORF2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将GSJN/2/2018毒株划分为PCV-3a基因型;该毒株主要线性抗原表位和3个滚环复制基序FTINN、HLQG、YCKK没有发生变异。说明通过回顾性检测获得的甘肃地区流行较早的GSJN/2/2018毒株属于PCV-3a基因型,并发现了新的基因缺失,丰富了PCV-3的基因组信息。
Author: admin
有氧运动对Aβ_(1-42)诱导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Aβ_(1-42)诱导的海马MG极化状态变化以及有氧运动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SC)组、生理盐水运动(SE)组、Aβ模型(AM)组和Aβ运动(AE)组。AM和AE组大鼠每侧海马各注入5μg Aβ_(1-42)寡聚体(1μg/μl生理盐水),SC和SE组按同方式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SE和AE组大鼠于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持续5周。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观察大鼠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MG)数量和表型,RT-PCR检测海马组织MG M1、M2标志性分子与促炎、Staurosporine体内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进行Perason相关性分HBV infection析。结果:与SC组相比,AM组MG数量显著增加(P<0.01),其中M1型细胞数量及其占MG百分比均显著增高(P<0.01),M2型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P<0.01),但其占MG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与AM组相比,AE组MG数量显著降低(P<0.01),M1型细胞数量及其占MG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M2型显著增高(P<0.01)。M1标志性分子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呈高度(0.6
多库酯钠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的临床疗效
目Testis biopsy的 观察多库酯钠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9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00例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Tezacaftor价格50例。对照组予以生活调理;试验组予以多库酯钠片,以2周为1个疗程,视便秘改善情况决定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评分、排便次数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0%vs. 78.00%,χ~2=7.162,P=0.007)。治疗1、2周后,2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评分、排便次数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满意度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HDAC抑制剂 多库酯钠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增加排便次数,提高患者排便满意度,且安全性较高。
“乳炎宁”水提物毒理学安全性及其对小鼠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昆明小鼠为主要试验动物,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进行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乳炎宁”水提物的安全性;通过“乳炎宁”水提物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内体外抗菌试验,探究“乳炎宁”水提物的抑菌效果;通过给正常小鼠灌胃不同浓度的“乳炎宁”水提物,探究不同浓度“乳炎宁”水提物对小鼠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乳炎宁”在临床上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试验1:按5、10、20和40 g/kg体重给小鼠灌胃“乳炎宁”水提物,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记录小鼠的毒理反应情况和死亡情况,测定LD_(50);用“乳炎宁”水提物灌胃最大浓度(相当于生药2.0 g/m L)和小鼠耐最大体积(0.04 m L/g体重)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测定小鼠最大耐受量。(2)试验2: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4、8、16 g/kg体重灌胃,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0天。试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小鼠Entinostat体外器官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病理切片观察。(3)试验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通过打孔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用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和MBC;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环丙沙星组)、“乳炎宁”水提物低(0.4 g/m L)、中(0.8 g/m L)、高(1.6 g/m L)剂量组,每天灌胃2次,连续7 d,测定“乳炎宁”水提物对混合致病菌感染小鼠的保护率。(4)试验4: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组)、“乳炎宁”水提物低(0.4 g/m L)、中(0.8 g/m L)、高(1.6 g/m L)剂量组,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试验结束后对小鼠脏器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血清与肝脏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进行测定。(5)试验5: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左旋咪唑组)、“乳炎宁”水提物低(0.4 g/m L)、中(0.8 g/m L)、高(1.6 g/m L)剂量组,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试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免疫脏器指数、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测定。结果:(1)“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且身体状态良好,剖检组织器官无眼观病理变化,测得LD_(50)>40000 mg/kg,最大耐受量达到80 g/kg。(2)“乳炎宁”水提物selleck合成不同浓度对小鼠体重、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脏器结构无明显影响。(3)“乳炎宁”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0625、0.0625、0.125 g/m L;MBC分别为0.125、0.125、0.250 g/m L。“乳炎宁”水viral immunoevasion提物(1.6 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38、11.56、11.23 mm,为中度敏感;对混合致病菌感染小鼠的保护率为62.5%,抑菌效果良好。(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炎宁”水提物中、高剂量组肺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CREA、BUN、ALT、ALP含量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LDL、IL-1β、IL-4、IL-6、IL-2、IL-10、Ig G、IL-17、Ig 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AST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炎宁”水提物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CAT、GSH-Px、SOD活性及T-AOC(P<0.05),降低MDA的含量(P<0.0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炎宁”水提物中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廓清指数和吞噬系数显著升高(P<0.05),小鼠红细胞C_(3b)RR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5),小鼠外周血CD3~+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1)“乳炎宁”水提物LD_(50)>40000 mg/kg,最大耐受量达到80 g/kg。(2)试验用“乳炎宁”水提物浓度对小鼠无亚慢性毒性。(3)“乳炎宁”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有抑菌作用,在浓度1.6 g/m L效果最好。(4)“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可提高小鼠抗氧化功能,0.8 g/m L效果最佳。(5)“乳炎宁”水提物在浓度为0.8 g/m L和1.6 g/m L时可提升小鼠免疫功能,0.8 g/m L效果最佳。
Csi-miR159a-DUO1模块调控柑橘花粉发育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解析
无核是衡量柑橘果实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花粉发育异常导致的雄性不育是果实无核性状形成的重要原因。miRNAs在花粉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挖掘和验证调控花粉发育的miRNA对柑橘育种Roxadustat体外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一个调控柑橘花粉发育的csi-miR159a,其在雄蕊中表达量较低。以‘奉节72-1’为材料,利用RLM-RACE技术扩增出csi-miR159a的编码基因CsMIR159A全长,通过遗传转化在番茄和山金柑中超表达csi-miR159a,验证其参与调控种子和果实发育。5’RACE验证csi-miR159a对DUO1的靶切,通过CRISPR/Cas9敲除山金柑DUO1的表型鉴定和授粉实验,确定DUO1是csi-miR159a调控柑橘花粉育性的关键靶基因。基于超表达csi-miR159a和敲除DUO1转基因阳性材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细胞学观察、转录组测序、DNA亲和纯化SCH772984浓度测序(DAP-seq)等方法,解析csi-miR159a通过调节花粉发育调控柑橘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si-miR159a及其靶基因表达模式特征5’RACE和烟草瞬时表达实验验证DUO POLLEN 1(DUO1)、GAMYB、NOZZLE(NZZ)是miR159a靶基因。RT-qPCR分析表明csi-miR159a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柑橘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均有表达,在雄蕊中表达量较低,果实发育早期表达量较高。DUO1的表达模式与GAMYB相似,在叶片、雄蕊和雌蕊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与csi-miR159a的表达模式相反。NZZ的表达量在叶片中几乎检测不到,但在雄蕊中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和果实不同发育时期。2.csi-miR159a调控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功能验证利用RLM-RACE技术扩增出csi-miR159a的编码基因CsMIR159A全长,CsMIR159A不含内含子结构。通过遗传转化将携带miR159a前体的超表达载体转入番茄。在番茄中异源超表达csi-miR159a导致果实无核,且转基因番茄系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番茄中异源表达csi-miR159a初步验证其参与调控种子和果实发育。3.柑橘中CRISPR/Cas9体系构建及优化为更好的解析基因功能,在山金柑中建立高效的双靶点CRISPR/Cas9编辑系统。本研究优化了CRISPR/Cas9体系载体构建方法,以DUO1为靶标,研究了不同双元T-DNA载体对CRISPR/Cas9系统编辑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p K7WG2D载体的CRISPR/Cas9系统实现山金柑基因组高效编辑,编辑效率达到66.7%。基于优化的CRISPR/Cas9体系,以NZZ为靶标,实现山金柑基因组片段高效敲除。4.miR159a-DUO1模块通过调节花粉发育调控柑橘种子和果实发育山金柑中超表达csi-miR159a(miR159a-OE)和敲除Fh DUO1(Fh DUO1~(CR))均导致柑橘果实无核,且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均显著低于野生型。miR159a-OE系和Fh DUO1~(CR)系花粉塌陷、花粉活力和萌发率都显著降低,并且在花粉发育前期淀粉未积累、后期未降解。此外,miR159a-OE系和Fh DUO1~(CR)系小孢子无法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PM I)。WT花粉对miR159a-OE系和Fh DUO1~(CR)系进行授粉,结果表明miR159a-DUO1模块调控柑橘花粉育性。花药转录组分析表明,生长素合成基因YUC2和YUC6、生长素响应基因IAA9、淀粉合成基因SS4、糖转运基因STP8和STP14的表达量在miR159a-OE系和Fh DUO1~(CR)系单核花粉败育前期和单核花粉败育时期显著下调。单核花粉败育阶段,miR159a-OE系和Fh DUO1~(CR)系花药中生长素含量显著下降。DAP-seq、酵母单杂和EMSA实验结果表明,DUO1与YUC2、YUC6、IAA9、SS4、STP8和STP14启动子互作。上述结果揭示DUO1通过调控YUC2和YUC6的表达调节生长素的积累,进而调控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另一方面,DUO1通过调控SS4、STP8和STP14的表达来调节花粉中淀粉和糖的积累,进而调控花粉的发育。因此,miR159a-DUO1作为一个中央调控模块,整合生长素代谢、淀粉和糖代谢途径,通过调节柑橘花粉的发育,调控柑橘种子和果实的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miR159a-DUO1模块通过调节花粉发育调控柑橘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柑橘育种和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美式咖啡中碳量子点毒性大小和致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是一种碳基纳米材料,热加工食品中含有CQDs,且有一定的毒性,但其形成和致毒机制有待研究。我们用210℃烘焙咖啡豆5 min、10 min和20 min,从E7080中提取并纯化了CQDs,对其形态大小、元素组成、官能团和荧光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了CQDs的毒性大小。结果表明CQDs呈球形,且大小均匀。CQDs主要由C、O、N三种元素组成,CQDs表面基团主要由羟基、甲基、亚甲基、羰基、醚键等组成。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CQDs为非晶态。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咖啡豆烘焙时间越长,CImmune ToleranceQDs尺寸越小,毒性越大。Caspase抑制剂ZVAD-FMK的加入并不会显著降低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这表明CQDs致细胞死亡方式为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NRK细胞经CQDs处理后,结果显示,CQDs能降低溶酶体酶的活性和溶酶体的酸性程度,并使RIPK1和RIPK3的蛋白质水平升高。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CQDs通过破坏溶酶体,引起溶酶体依赖的细胞死亡,并通过抑制RIPK1和RIPK3在溶酶体中的降解,放大细胞死亡信号。综上所述,我们阐明了烘焙咖啡中CQDs的毒性大小和致细胞毒性机制。为咖啡的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为食源性纳米材料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参购买SAG考。
加减参苓白术散联合盐酸特比萘芬对脾虚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加减参苓白术散联合盐酸特比萘芬对脾虚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型RVVC患者90例,随机将其Bemcentinib供应商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盐酸特比萘芬组)及治疗2组(中药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伊曲康唑分散片口服治疗,治疗1组采用盐酸特比萘芬片口服治疗,治疗2组即在治疗1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汤剂参苓白术散加减。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阴道生态指标变化(过氧化氢、白细胞脂酶、唾液酸酶)及随访3、6个月的复发情况和selleck化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治疗1组的82.76%(P<0.05)。治疗前3组阴道生态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治疗后治疗2组阴道生态指标评分阳性率及停药后3、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结论:加减参苓白术散联合盐酸特比萘芬可有效改善脾虚型RVVC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为RVVC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特征分析及危险因素探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方法:收集45例COPD合并IPA患者的相关数据,该组为COPD-IPA组。此外随机选择同期因COPD住院但未合并IPA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COPD对照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从病历中提取,分析COPD-IPA组和COPD对照组基础合并症、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相关病原学Roxadustat临床试验结果、相关治疗措施及转归数据,同时将相关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COPD继发IPA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与COPD对照组相比,COPD-IPA组患者在住院时长≥2周,低蛋白血症、全身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2周、使用抗生素≥3种、入住ICU等因素占比多,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蛋白血症、全身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2周、使用抗生素≥3种是COPD患者继发IPA的危险因素(P<0.05)。3、COPD-IPA组最常见的主诉为胸闷(40例,88.9%),其次为咳嗽咳痰、发热、咯血等,胸痛较少见,此外发热、咯血、乏力、体重下降在COPD-IPA组中更常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OPD对照组相比,COPD-IPA组的WBC、NE、NE%、CRP、LDH均升高,而ALB、Hb则表现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COPD-IPA组的影像学表现以气道侵袭的征象为主,如表现为结节、气管壁增厚或狭窄、胸腔积液、树芽征等。6、COPD继发IPA的曲霉菌病原学以烟曲霉为主(23例,51.1%),其次为黄曲霉、黑曲霉、米VE-822供应商曲霉、土曲霉。7、肺泡灌洗液培养、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BALF-mNGS)的阳性率均高于痰培养。结论:1、当COPD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全身使用激素、抗生素使用≥3种,抗生素使用时间≥2周等相关临床因素时,更有可能继发IPA。2、COPD合并IPA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胸闷、咯血、发热常见,其中合并咯血症状时,需高度警惕IPA的发生。3、COPD合并IPA的胸部影像学CT以气道侵袭的非特异性征象为主。
柘树黄酮醇糖苷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功能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调控植物生长素运输、雄性育性、对UV-B照射的保护、参与花和果实的着色、共生体吸引和授粉昆虫的招募等功能,同时黄酮类化合物参与植物对特定激素的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广泛的益处,其中黄酮醇及其糖苷衍生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药理作用。黄酮糖苷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黄酮醇氧苷,糖基化通常是天然产物修饰的最后一步,糖基化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性,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且利用植物糖基转移酶酶催化和工程菌转化等方法生产黄酮类化合物葡萄糖苷相对经济和方便,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桑科植物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化selleck PEG300合物,但柘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尚未被解析,本研究主要关注于黄酮醇糖苷的生物合成,黄烷酮经F3H(Flavanone 3-hydroxylase)催化生成二氢黄酮醇,接着被FLS(Flavonol synthase)催化生成黄酮醇,黄酮醇被 UGT(UDP-Glycosyltransferase)糖基化生成对应的糖苷。本研究旨在鉴定柘树黄酮醇糖苷合成关键酶F3H、FLS以及UGT并对它们的催化特性进行研究,为黄酮醇糖苷的生物合成提供候选基因,开展了以下研究:1.柘树F3H和FLS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在柘树转录组数据库功能注释表中搜索关键词“flavone 3-hydroxylase”,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F3H和FLS候选基因,异源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体外酶活功能验证,CtrF3H1、CtrF3H2具有黄烷酮3-羟化酶(F3H)的活性,能够催化柚皮素生成二氢山奈酚,CtrFLS具有黄酮醇合酶(FLS)的活性,催化二氢山奈酚生成山奈酚。底物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CtrF3H1、CtrF3H2具有底物选择性差异,CtrF3H2具有更强的底物杂泛性,对柚皮素、圣草酚、橙皮素、甘草素四种黄烷酮有较强的催化活性,而CtrF3H1仅对柚皮素、圣草酚有较强的催化活性。通过氨基酸定点突变实现了 CtrF3H1底物杂泛性的增强,确定了影响CtrF3H1、CtrF3H2底物杂泛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以CtrF3H1为代表研究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CtrF3H1在大肠杆菌内同样具有F3H的功能;进一步研究了CtrF3H1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结果表明,CtrF3H1转基因拟南芥较tt6植株黄酮醇山奈酚和槲皮素及黄酮金圣草素和芹菜素含量增加,表明CtrF3H1在植物体内发挥着 FNS Ⅰ(Flavone synthase Ⅰ)和 F3H 双功能。2.柘树UGT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在柘树转录组数据库功能注释表中搜索关键词“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UGT候选基因,异源表达UGT重组蛋白,纯化蛋白以UICI 46474DP-葡萄糖为糖供体,以各类黄酮类化合物为底物进行体外酶活功能的探究,结果显示,CtrUGT1和CtrUGT2对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糖基化的活性。CtrUGT1能够催化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具有更强的活性,且CtrUGT1具有分别催化3位、7位、3’位3个位置生成对应的单葡萄糖苷的活性,而CtrUGT2只能催化3位、7位2个位置糖基化。CtrUGT1在大肠杆菌体内同样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和效率,CtrUGT1可作为黄酮糖renal biomarkers苷生物合成候选基因。
利用一株新分离耐盐酵母A3在高盐条件下好氧降解偶氮染料的研究
本研究针对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偶氮染料,鉴于其难降解特性,同时常与高盐环境相伴随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比较了现有各类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真菌对其进行净化的方案。最新相关研究显示,属于子囊菌门真菌的酵母在有机污染物处理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但目前发现的可以降解偶氮染料的酵母Erastin说明书均需要较高浓度(最少2.0g/L)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因此,还有待开发可以利用低碳源高效降解偶氮染料的耐盐酵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旨在筛选可以利用较低浓度外加碳源且在高盐条件下高效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酵母菌株,并对其进行系统表征,包括对其生长/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及其对偶氮染料的降解途径。此外,进一步分析目标菌株在染料和盐胁迫下的转录响应,从而尝试深入解析其代谢及耐盐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利用平板涂布法从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耐盐酵母,经系统鉴定确定其为一株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PS-341核磁liermondii),命名为A3。酵母A3可以在外加碳源(葡萄糖或蔗糖)浓度低至1.0 g/L且含30.0 g/L Na Cl的高盐条件下高效降解trauma-informed care脱色多种类型的偶氮染料,其中对酸性红B(ARB)的降解速率最快。以ARB为目标物对其生长/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葡萄糖(或蔗糖)浓度≥1.0 g/L,(NH_4)_2SO_4浓度≥0.2 g/L,酵母浸粉浓度≥0.04 g/L,盐度(Na Cl浓度)≤30.0 g/L,温度30-35℃,p H 6.0-7.0,摇床转速≥160 rpm。进一步推测了酵母A3对ARB的代谢途径。首先利用Microtox法评估了ARB在经过酵母A3降解前后的急性毒性变化,结果显示,经过8 h降解后产物的急性毒性反而略高于染料本身,说明生成了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并发生了积累,但在经过12 h降解后急性毒性显著下降,说明此前积累的毒性中间产物被进一步分解为低毒性产物。检测了酵母A3胞内与偶氮染料及其中间产物降解相关的五种关键酶活性,结果显示,检出了包括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锰过氧化物酶(Mn P)、漆酶(Lac)和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2,6-二氯靛酚钠(NADH-DCIP)还原酶在内的四种酶活性,但未检出偶氮还原酶(AZR)活性。其中可能参与偶氮染料脱色的是NADH-DCIP还原酶和Lac,而Li P和Mn P对后续中间产物的深度降解至关重要。四种酶的活性都会在高盐条件下被抑制,适宜浓度的染料则会诱导NADH-DCIP还原酶、Lac和Li P活性升高,但对Mn P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利用UV-Vis和HPLC-MS结合的手段分别检测出ARB主要官能团的变化及五种代谢中间产物,并由此推测了酵母A3对ARB的可能代谢途径,其中包括了偶氮键断裂、(芳香胺中间产物)单加氧加羟、氧化脱硫/脱氨、取代萘化合物的开环以及产物最终进入TCA循环等步骤。最后,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手段探究了酵母A3在染料及盐胁迫条件下的转录响应,并尝试分析了其代谢及耐盐机制。结果显示,染料胁迫使一些与偶氮染料及其芳香类中间产物生物降解相关的氧化还原酶编码基因表达上调,同时还有一些编码糖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上调,佐证了染料胁迫诱导了酵母A3代谢活性(关键酶活性)升高的推论。另一方面,盐胁迫使与细胞壁组分调节相关的基因普遍上调,说明酵母A3的主要耐盐机制是依靠细胞壁调节,而同时发现与糖转运及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普遍下调,印证了高盐度会抑制菌代谢活性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