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参颗粒调控ACE2-Ang(1-7)-Mas轴改善大鼠心力衰竭合并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芪参颗粒对大鼠心力衰竭合并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左冠脉前降支建立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参颗粒组和福辛普利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干预12周,超获悉更多声检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ELISA法检测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 BNP)、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和Ang (1-7)浓度,测定大鼠抓力值和腓肠肌重量,苏木素伊红(htoxylin eosin, HE)观察心脏和腓肠肌形态,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2、(mas receptor,MasR)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EF值下降,NT-pro BNP和AngⅡ的浓度升高,Ang(1-7)含量降低,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排列不规则,大鼠的抓力值和腓肠肌重量都降低,腓肠肌肌纤维的横截面积缩小,蛋白ACE2、MasR和MyHc的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参颗粒和福辛普利均能提DS-3201分子量高心脏EF值,降低NT-pro BNP和AngⅡ的浓度,升高Ang(1-7)含量,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改善心肌组织排列,增加大鼠抓力、腓肠肌重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升高ACE2、MasR和MyHc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芪参颗粒能抑制心力衰竭合并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增加ACE2-Ang(1-7)-Mas轴活性有关。

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株体外增殖的作用探究

目的 探讨trained innate immunity雷公藤红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株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实验标本,分别使用5、10、15、20μg/ml 4种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绘制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作用下生长曲线、HE染色、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内皮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绘制内皮细胞生长曲线发现,处理孔内的内皮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倍增时间延长。当细胞数>1×10~5个后,细胞数量则立即升高,雷公藤红素可发挥一定的抑制效果。当雷公藤红素浓度为20μg/ml以上时,细胞数量则较少增加,出现大量漂浮的细胞碎片,活细胞比例约为62%。各浓度雷公藤红素作用下的S期细胞比率与0.1%二甲基亚砜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在5、10、15μg/ml雷公藤红素作用下,浓度越高,G_1期细胞比率越低、S期细胞比率越高、G_2期细胞比率变化则不明显;在20μg/ml雷公藤红素作用下,细胞坏死碎片数目明显升高,凋亡率最高;在各浓度中均未出现凋亡的“亚二倍体”峰。随着15μg/ml雷公藤红素作用时间的延长,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G_1期细胞比率在药物作用第4天时最低。20Smoothened Agonist价格μg/ml雷公藤红素作用的第2、4、6天,均出现较明显的细胞凋亡,G_1期细胞比率在药物作用第4天时最低、S期细胞比率在药物作用第4天时最高。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的体Regorafenib分子式外增殖,较适用于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鹰嘴豆芽素A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可能机制

Naporafenib分子量的 观察鹰嘴豆芽素A(BC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取对数期人结肠癌HCT-116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BCA组、SB216763[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激活剂]组、联合组。对照组不做处理,BCA组加入BCA(40μmol/L),SB216763组中加入SB216763(20μmol/L),联合组加入BCA(40μmol/L)+SB216763(20μmol/L)。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血管拟态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新生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兔抗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A组24、48、72 h MTT实验吸光度值、迁移率、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血管数量/视野减少,GSK-3β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SB216763组24、48、72 h MTTVideo bio-logging实验吸光度值、迁移率、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升高,血管数量/视野增加,GSK-3β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BCA组比较,联合组24、48、72 h MTT实验吸光度值、迁移率、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升高,血管数量/视野增加,GSK-3β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SB216763组比较,联合组24、48、72 h MTT实验吸光度值、迁移率、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血管数量/视野减少,GSK-3β蛋白SB431542供应商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BCA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老年人群癌症与心血管疾病因果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R)分析欧洲60岁以上人群癌症(乳腺癌、肺癌、胃癌、皮肤癌、前列腺癌)与10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因果联系。方法 通过公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获得工具变量,样本均来自欧洲人群,以逆方差加权法为主要方法进行两样本MR分析,并对结果行敏感性分析。后选择糖尿病、吸烟、体质量指数(BMI)3个混杂因素对癌症进行校正,并行多样本MR研究。结果 通过两样本的MR分析共得到5种检验效能小于0.05的因果关联,分别是乳腺癌与心肌梗死、乳腺癌与脑梗死、肺癌与脑梗死、肺癌与房颤、肺癌与外周动脉疾病。在多样本MR分析中,调整混杂因素后,乳腺癌对心肌梗死,肺癌对外周动脉疾病的效应值仍然较强。结论 在欧洲老年Transgenerational immune primingselleck合成群中乳腺癌与心肌梗死的发生LY2835219体内可能存在负相关风险,肺癌与外周动脉疾病发生率可能存在正相关风险。

大理地区545例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EBV感染对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1.统计并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近10年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与我国其他地区、亚洲及欧美国家的淋巴瘤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2.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EB病毒(EBV)感染情况并随访,分析EBV感染对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1.收集大理白族自治州三甲医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和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初诊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2022年WHO第五版《造Z-VAD-FMK体内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型,并对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临床信息以及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该地区近10年来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家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2.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淋巴瘤EBER,了解EBV感染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结局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间EBV感染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探讨EBV感染对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545例淋巴瘤病理类型构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初次诊断为淋巴瘤病例545例(排外诊断不明确或临床病理信息资料不全者)。545例淋巴瘤患者中,503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同期淋巴瘤的92.3%;4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占比7.7%。503例NHL中,B系NHL为384例(76.3%),T/NK系NHL为119例(23.7%),其中338例(67.2%)为成熟的B细胞肿瘤,98例(19.5%)为成熟的NK/T细胞肿瘤,67例(13.3%)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在B细胞性NHL中,常见的亚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2.6%,202/384),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2.0%,46/384),滤泡性淋巴瘤(6.0%,23/38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4.7%,18/38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4.7%,18/384),套细胞淋巴瘤(3.1%,12/384);在T/NK细胞性NHL中,常见的亚型依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4.5%,53/119),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7.6%,21/119),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3.4%,16/119),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0.9%,13/119)。在42例HL患者中,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2例(4.8%,2/4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40例(95.2%,40/4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细胞型(40.5%,17/42),结节硬化型次之(31.0%,13/42)。2.流行病学特征:(1)10年间淋巴瘤的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2012年至2015年比较稳定,2016年至2019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以NHL的病例数增加最为显著,增长率为36.3%,2020-2021年略有下降。(2)民族构成:汉族占绝大多数,共265例(48.6%);其次是白族206例(37.8%);其他少数民族74例(13.6%),以彝族(6.2%)、傈僳族(2.6%)、回族(1.7%)排在前三位。(3)年龄及性别构成:全组患者年龄范围3~84岁,平均年龄51.5±17.7岁,中位年龄55岁,发病高峰年EGFR抑制剂龄集中在40~69岁,共占65.5%。42例HL患者的年龄范围6~80岁,平均年龄47.0±18.4岁,中位年龄51.5岁,发病年龄集中在40~59岁;503例NHL患者的年龄范围3~84岁,平均年龄51.9±17.6岁,中位年龄55岁,发病年龄集中在50~69岁。全组男性321例,女性224例,男女比例1.4:1;HL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3.2:1;NHL中男性289例,女性214例,男女比例1.4:1。(4)就诊首发症状或体征:以浅表淋巴结肿大者最为多见,共217例(39.8%),其次为腹痛腹胀者83例(15.2%),发热、乏力者43例(7.9%),鼻阻、鼻衄者42例(7.7%),咽痛、咽部异物感28例(5.1%)等。(5)发病部位:首发淋巴结内起病者261例(47.9%),多为浅表淋巴结,依次是颈部淋巴结(164例,30.1%),腹股沟淋巴结(42例,7.7%),腋窝淋巴结(19例,3.5%);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起病者284例(52.1%),结外器官起病的最常见的依次是胃肠道(82例,15.0%),鼻腔(37例,6.8%),扁桃体(27例,5.0%),咽部(14例,2.6%)。(6)临床分期:全组Ⅰ、Ⅱ期患者共有258例,占47.3%,Ⅲ、Ⅳ期共有287例,占52.7%。以ⅠA、ⅡA、ⅣB期最多,分别占19.4%、18.0%、17.4%。42例HL临床分期以ⅢA期最多,其余依次为ⅡA期、ⅠA期(列举前三位),分别占28.6%、19.0%、16.7%。503例NHL临床分期以ⅠA期最多,其余依次为ⅣB期、ⅡA期(列举前三位),分别占19.7%、18.0%、17.9%。(7)肝、脾肿大及大肿块情况:全组淋巴瘤中有肝肿大者18例(3.3%,18/545),脾脏肿大者109例(20.0%,109/545),有大肿块者(融合瘤块最大径>7.5 cm)67例(12.3%,67/545)。(8)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者占18.5%(101/545),降低者占13.8%(75/545);血红蛋白(HGB)升高者占6.2%(34/545),降低者占32.1%(175/545);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升高者占3.7%(20/545),降低者占10.5%(57/545);血沉(ESR)升高者占51.7%(168/325),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占50.6%(173/342),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1.4%(172/418),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占16.2%(52/321)。(9)病毒感染状况:血液HBV感染者32例(5.9%,32/545),HCV感染者5例(0.9%,5/545),HIV感染者6例(1.1%,6/545),均见于NHL中。137例具有EBV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患者中,EBER阳性者57例(41.6%),其中7例(12.3%)见于HL患者中,50例(87.7%)见于NHL患者中。3.临床病理特征的统计分析:(1)503例NHL患者临床分期的单因素分析:民族、起病部位、B症状、肝肿大、脾肿大、初诊时血清WBC、HGB、LYMP、ESR、CRP、LDH、β2微球蛋白水平、HIV感染为NHL的临床分期的影响因素。(2)503例NHL患者临床分期的多因素分析:民族、起病部位、B症状、脾肿大、血清WBC水平、HGB水平为NHL的临床分期影响因素。(3)HL与NHL患者民族、性别、起病部位分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分布无差异(P>0.05)。(4)与国家多中心研究结果比较,本地区淋巴瘤患者性别、发病部位分布无差异(P值均>0.05)。(5)大理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其他国家之间HL与NHL亚型分布的比较:与我国其他地区(国家多中心、四川、北京、山西、湖北、黑龙江、江苏)的HL与NHL亚型分布比较显示,本地区HL的比例(7.7%)与国家多中心(8.9%)、北京(8.6%)、湖北(8.0%)及黑龙江相近(9.5%),低于四川(13.1%)、山西(16.4%),高于江苏地区(5.2%)。与世界其他地区(韩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的HL与NHL亚型分布比较显示,本地区HL的比例(7.7%)与日本(6.0%)、澳大利亚(7.8%)相近,高于韩国(3.8%),低于英国(14.4%)地区。(6)大理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国外常见NHL亚型分布的比较:与我国其他地区(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的NHL亚型分布比较显示,不同地区NHL亚型分布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一定差异性。本地区DLBCL的比例(40.2%)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biopsy与江苏(42.6%)、四川(41.2%)及湖北(41.3%)相近,高于山东地区(36.0%)。本地区LBL的比例(13.3%)高于山东、四川及湖北地区(约为5%),尤其高于江苏地区(1.8%)。本地区FL的比例与江苏相同(4.6%),低于山东、四川及湖北(6%~8%)。本地区MALT的比例(3.6%)与江苏地区(3.8%)相近,低于山东(5.4%)、四川(6.3%)及湖北地区(8.0%)。本地区CLL/SLL的比例(3.6%)与山东(3.2%)、四川(4.6%)及湖北(3.5%)相近,明显低于江苏地区(14.4%)。本地区ENKTCL的比例(10.5%)高于山东(8.8%)、江苏(5.5%),低于四川(17.1%)、湖北地区(13.4%)。本地区AITL的比例(2.6%)与江苏、四川及湖北地区相近(2~4%),高于山东地区(0.8%)。ALCL的比例在各地区分布相近。与世界其他地区(韩国、印度、法国、美国)的NHL亚型分布比较显示,无论是在亚洲还是欧美,DLBCL都是最常见的亚型。FL在欧美的发病比例高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MALT在韩国的比例高于中国、印度及欧美国家。CLL/SLL在欧美发病比例高于亚洲。ENKTCL则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印度除外)的比例高于欧美国家。第二部分1.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中EBV感染情况:按照第五版2022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筛选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新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找出行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的淋巴瘤患者共137例。(1)HL、B-NHL、T/NK-NHL的EBV感染情况:137例淋巴瘤患者中EBER阳性57例,EBER阴性80例,阳性率为41.6%;其中HL的EBER阳性率为50.0%(7/14);NHL的EBER阳性率为40.7%(50/123);HL的EBER阳性感染率高于NHL;B-NHL中EBER阳性率为16.0%(12/75);T/NK-NHL中EBER阳性率为79.2%(38/48);T/NK-NHL的EBER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B-NHL。(2)HL、B-NHL、T/NK-NHL的不同亚型中EBV感染情况:HL中,混合细胞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EBER阳性率为50.0%(3/6),结节硬化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EBER阳性率为50.0%(2/4),淋巴细胞丰富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50.0%(1/2),淋巴细胞减少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100.0%(1/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均EBER阴性;B-NHL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11.3%(6/53),伯基特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37.5%(3/8),其他14例B-NHL有3例表现为EBER阳性;T-NHL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100.0%(33/3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EBER阳性率为75.0%(3/4);其他11例T-NHL有2例表现为EBER阳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EB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T细胞性NHL。2.EBV感染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研究共137例病例中,其中HL14例(10.2%),NHL123例(89.8%)。(1)对14例HL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显示:EBV感染阳性与阴性HL患者在年龄、性别、起病部位、B症状、临床分期、肝肿大、脾肿大、血清WBC、HGB、LYMP、LDH水平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123例NH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显示:EBV感染阳性与阴性NHL患者在起病部位、病理类型的比例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3.EBV感染与NHL的预后分析:(1)NHL患者的生存分析:77例NHL患者中,35例死亡,42例存活。NHL患者1年生存率为74.0%,3年生存率为59.5%,5年生存率为33.8%。(2)EBV感染患者的生存分析:EBV阳性的NHL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27个月,EBV阴性NHL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EBV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是EBV阴性患者的2.348倍。结论:1.大理地区近10年间淋巴瘤的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其中以NHL的病例数增加最为显著,增长率为36.3%。2.在NHL中,最常见的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在HL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次之。3.本研究全组患者年龄范围3~84岁,平均年龄51.5±17.7岁,中位年龄55岁,发病年龄集中在40~69岁。各年龄段男性病人明显多于女性病人。4.患者就诊首发症状以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多见,结外起病多于结内,Ⅲ、Ⅳ期患者多于Ⅰ、Ⅱ期。5.大理白族自治州淋巴瘤与我国其他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流行病学特征相似,而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差异。6.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HL、B-NHL、T/NK-NHL)均有可能感染EBV,以T/NK细胞类型感染率最高。7.HL的EBER阳性率高于NHL,T/NK-NHL的EBER阳性率高于B-NHL。8.EBV阳性比EBV阴性的NHL预后差。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等;探究其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本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筛选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Docetaxel IC50肌病的55例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点击此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验、肌肉电生理、双下肢肌肉核磁、肌肉病理组织活检等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在患者确诊12个月时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作为短期预后的评判标准,m RS评分≤2表示预后良好,>2表示预后较差,依据m RS评分将55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较差两组。将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构建ROC曲线。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5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SRP-IMNM)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1例(74.5%),男女比例为1:2.92。总样本起病年龄为22-73岁不等,平均起病年龄为(52.18±12.11)岁。病程0.5-36个月不等,平均(5.29±6.46)个月。肌无力(72.7%)、肌痛(58.2%)和肌萎缩(63.6%)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吞咽困难(29.1%)、构音障碍(21.8%)、皮疹(12.7%),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肌无力(P<0.05)、肌痛(P<0.048)的症状。2、55例患者中有54例(98.2%)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CKbiologic medicine平均水平为3958.51±2698.52 U/L。预后不良的患者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但CK在不同预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病程较长的患者肌纤维破坏严重,CK不再明显升高有关。3、30例完成大腿肌肉核磁(MRI)的患者中,90.0%的患者大腿肌肉存在脂肪浸润,提示SRP-IMNM患者的脂肪浸润广泛,大腿后侧肌群受累严重;93.3%的患者大腿肌肉存在炎性水肿,炎性水肿较为弥漫,其浸润模式无明显特征。4、大量的肌纤维坏死和再生是SRP-IMNM的典型病理特征,且多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部分患者可见非坏死肌纤维MHC-I分子呈阳性表达,巨噬细胞、CD4+T细胞是主要的炎性细胞成分。预后不良组的CD8阳性率高于预后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吞咽困难、肌萎缩、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合并结缔组织病、ALT、CD8阳性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将以上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吞咽困难、肌萎缩、合并结缔组织病及骨骼肌病理中炎性细胞CD8呈阳性表达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炎性细胞CD8呈阳性表达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T细胞可能参与发病。结论:(1)SRP-IMNM患者多在50岁左右起病,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长短不一。(2)SRP-IMN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近端肌无力和肌痛,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3)SRP-IMNM患者的CK明显升高,常>3000U/L,不能完全反映疾病严重程度。(4)SRP-IMNM患者的肌肉脂肪浸润广泛,以大腿后侧肌群为重;炎性水肿弥漫,浸润模式无特征。(5)SRP-IMNM患者的病理特点是大量的肌纤维坏死和再生,而炎性细胞较少(6)吞咽困难、肌萎缩、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合并结缔组织病、ALT、CD8阳性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吞咽困难、肌萎缩、合并结缔组织病及骨骼肌病理中炎性细胞CD8呈阳性表达为SRP-IMNM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人的肝脂肪变性的发展与饮食中的脂肪摄入有关,其特征为自由脂肪酸摄入增加和肝脏脂肪重新生成,肝细胞中三酰甘油过度积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由单纯性肝脂肪性变进展为肝细胞死亡、炎症浸润和纤维化状态的代谢性肝病,是NAFLD较严重的状态,是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selleck产品-1)是回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脑肠肽,进餐后血糖升高刺激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防止餐后高血糖。以往的研究中,GLP-1受体激动剂被明确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其中,GLP-1受Infection model体激动剂利拉鲁肽除了其降血糖效果外,还对NAFLD存在有益的影响。该文对利拉鲁MS-275 NMR肽在NAFLD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金丝桃苷通过作用人胰腺癌细胞对裸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究金丝桃苷通过作用人胰腺癌细胞对裸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0~500μmol/L)的金丝桃苷处理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72 h。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活力。使用膜联蛋白(Annexin)Ⅴ-异硫氰酸荧光素(FITprecise hepatectomyC)和碘化丙Lorlatinib啶(PI)检测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印迹分析细胞中裂解的胱天蛋白酶(cleaVX-765供应商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和核因子(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通过Transwells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将5×10~6个PANC-1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 nu/nu裸鼠的背部建立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并对裸鼠每天腹腔注射金丝桃苷(30 mg/kg, 28 d)。结果 金丝桃苷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降低PANC-1细胞的活力,并提高了细胞凋亡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金丝桃苷处理PANC-1细胞中cleaved-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金丝桃苷处理PANC-1细胞的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率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金丝桃苷处理PANC-1细胞中PI3K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接种PANC-1细胞14 d后,与对照组裸鼠相比,金丝桃苷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显著降低(P<0.05)。金丝桃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金丝桃苷通过作用人胰腺癌细胞降低了裸鼠体内肿瘤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川芎嗪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 探究川芎嗪(TMP)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含有质量浓度为0、0.25、0.50、1.00和2.00 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mg·mL~(-1 )TMP的培养基处理人宫颈癌SiHa细胞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用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内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7/9(MMP2/7/9)和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0.25~2.00 mg·mL~(-1)浓度范围内,TMP对SiHa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与0 mg·CP-456773 MWmL~(-1BMS-907351小鼠) TMP处理组相比,0.50、1.00和2.00 mg·mL~(-1 )TMP处理组细胞内E-Cadherin、PI3K、p-AKT及p-GSK-3β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而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和MMP2/7/9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TMP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EMT过程和MMPs表达,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PP2A在α-鹅膏毒肽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与自噬中的作用

蘑菇中毒在国内外繁发,常造成人和动物死亡,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资料显示,在我国90%以上的蘑菇中毒死亡病例是由含鹅膏毒肽的蘑菇导致的。α-鹅膏毒肽(α-AMA)是鹅膏毒肽中毒性和含量最高的毒素,也是致死性蘑菇中毒的主要成分,其靶器官是肝脏。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在α-AMA致肝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凋亡与自噬不是互不干扰的细胞路径,二者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更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和凋亡能够协作,或者拮抗,从而影selleckchem BLZ945响细胞的命运。一般情况下,自噬是一种保护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但是当它的激活超过一定阈值后会使细胞功能崩溃,导致细胞死亡。目前,对于α-AMA中毒的治疗没有特效解毒剂,现采用的一些治疗方法或解毒药大都没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进一步解析α-AMA的毒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务之急。PP2A是在真核细胞内一种高度保守且普遍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以往研究表明PP2A参与调控真核细胞内多个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自噬等多个细胞生物学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有研究发现一种黑腹果蝇能够耐受α-AMA,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后,认为PP2A在帮助果蝇抵制α-AMA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本研究以小鼠肝细胞系AML-12细胞和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引入PP2A si RNA、PP2A抑制剂LB-100或PP2A激活剂FTY720,通过观察AML-12细胞活力,昆明小鼠肝损伤情况及抑制或增强PP2A后,α-AMA诱导AML-12细胞和小鼠肝细胞凋亡、自噬变化情况,从体内外水平探究PP2A在α-AMA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作用,解析PP2A是否在哺乳动物的α-AMA中毒中也起到了类似的保护作用。目的:本研究从体内外水平探讨PP2A在α-AMA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作用,解析PP2A是否在哺乳动物α-AMA中毒中起到保护作用,为α-AMA的毒理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小鼠肝细胞系AML-1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α-AMA(0.2、1、2、4、8、12、16、20μM)分别处理细胞6h,12h和24h后,CCK-8检测AML-12细胞活力。根据CCK-8检测结果,取2μM、5μM、10μM的α-AMA处理AML-12细胞24h建立细胞损伤实验,显微镜下观察AML-12细胞形态变化;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α-AMA诱导AML-12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medical isolation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析了解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在α-AMA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引入PP2A si RNA和PP2A抑制剂LB-100抑制PP2A后,通过CCK-8检测AML-12细胞活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了解PP2A在α-AMA诱导AML-12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作用。(2)选取42只42日龄体重相近(45±2g)的昆明小鼠分7组,每组6只,以1.5mg/kg·BW PP2A抑制剂LB-100或1.5mg/kg·BW PP2A激活剂FTY720腹腔注射小鼠3h后,再以0.33mg/kg·BW或0.53mg/kg·BW腹腔注射α-AMA处理小鼠36h,麻醉小鼠并称重,收集小鼠血液和肝脏,血清生化法检测小鼠肝脏指标AST、ALT的活力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荧光显微镜(TUNEL染色)观察小鼠肝细胞凋亡宏观变化,分析了解α-AMA对小鼠肝损伤情况及PP2A在α-AMA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作用。结果:(1)经CCK-8法检测发现,AML-12细胞活力逐渐下降(P<0.01),表明α-AMA对AML-12细胞活力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α-AMA对AML-12细胞损伤的实验中,成功建立细胞模型;Hoechst 33258染色提示经α-AMA处理过的AML-12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α-AMA浓度增加,Bax/Bcl-2蛋白表达比例渐上升(P<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P<0.01),Cleaved PARPⅠ表达水平逐渐上升(P<0.01),LC3Ⅱ表达水平上升(P<0.01),P62表达水平下降(P<0.01),表明α-AMA能够诱导AML-12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自噬,且呈浓度依赖性。用LB-100和PP2A si RNA预处理抑制PP2A后,与单独α-AMA处理组相比,CCK-8检测结果显示AML-12细胞活力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加(P<0.01),Cleaved PARPⅠ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加(P<0.01),LC3Ⅱ表达水平下降(P<0.01),P62表达水平上升(P<0.01)。表明抑制PP2A能够抑制AML-12细胞活力和α-AMA诱导的AML-12细胞自噬,促进α-AMA诱导的AML-12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2)体内实验结果显示,α-AMA组小鼠肝脏系数(P>0.05)、肝功能指标AST、ALT活力(P<0.05);随α-AMA剂量增加而增加,α-AMA处理组的小鼠肝细胞经HE染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细胞坏死灶、细胞空泡变性等;经透射电镜观察到线粒体的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线粒体嵴减少、模糊不清,线粒体基质密度变淡、不均匀,也可观察到自噬小体、溶酶体增加;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到TUNEL阳性细胞增多。PP2A抑制剂LB-100抑制PP2A活性后,小鼠肝脏系数(P>0.05)、肝功能指标AST、ALT活力(P<0.01)进一步显著升高;进一步加剧小鼠肝脏病理损伤、肝细胞中线粒体损伤及TUNEL阳性细胞的产生。PP2A激活剂FTY720增强PP2A活性后,逆转这一趋势,HE染色发现α-AMA对小鼠肝细胞产生的病理损伤基本消失,细胞结构、排列方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超微结构显示小鼠肝细胞中自噬小体、溶酶体增加,线粒体异常结构减少,小鼠肝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减少。表明α-AMA能够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自噬,导致小鼠肝损伤,抑制PP2A活性能够加速肝细胞中线粒体损伤,促进小鼠肝细胞凋亡,加剧小鼠肝损伤,增强PP2A活性能够促进肝细胞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抑制小鼠肝细胞凋亡,缓解肝损伤。结论:α-AMA可明显抑制小鼠AML-12细胞的活力,诱导小鼠肝细胞自噬,以及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导致小鼠肝损伤。抑制PP2A能够抑制α-AMA诱导的小鼠肝细胞自噬,促进α-AMA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进一步抑制小鼠AML-12细胞活力,加速α-AMA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损伤。而激活PP2A则逆转该作用。所以,PP2A可作为哺乳动物α-AMA中毒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