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酸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苏酸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1.25,2.5,5,10,25,50μmol/L乌苏酸培养PANC-1细胞24,48,72 h,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实验分为对照1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及乌苏酸低、中、高剂量组(5,10,20μmol/L乌苏酸),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Active infection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实验分为对照2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和乌苏酸组(10μmol/L乌苏酸),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培养48,72 h的迁移情况。利用分子对接实验模拟乌苏酸与PI3K和Akt2的相互作用。结果 随着乌苏酸浓度的升高,PANC-1细胞活性逐渐减弱,24,48,72 h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7.89,6.26,5.06μmol/L。与对照1组比较,乌苏酸各剂量组细胞逐渐失去原有形态,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形BAY 73-4506细胞数目随之增加,且细胞边界模糊不清;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乌苏酸各剂量组细胞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乌苏酸中、高剂量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乌苏酸各剂量组细胞p-m TOR,中、高剂量组细胞p-Akt,高剂量组细胞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2组比较,乌苏酸组细胞48 h,72 h的迁移距离缩短。乌苏酸的乌苏烷型三萜类结构可进入PI3K与Akt2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疏水口袋,从而影响PI3K和Akt2与ATP的结合,抑制其激活。结论 乌苏酸可通过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而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促进JQ1生产商其凋亡。

养胃颗粒辅助四联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四联方案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 tophic gastritiPevonedistat溶解度s,CAG)伴幽门螺杆菌(Helicobocton pyloni,Hp)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8月在宜春市高安市骨GSK2118436核磁伤医院消内二科就诊且符合筛选入组标准的76例CAG伴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西医组(标准四联方案治疗)和联合组(养胃颗粒辅助四联疗法Gut microbiome治疗),各38例,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Hp根除率、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s,PGs)相关指标,结合胃镜表现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Hp根除率94.74%高于西医组的76.32%(P<0.05),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血清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西医组的73.68%(P<0.05)。结论 养胃颗粒辅助四联方案治疗CAG伴Hp感染的疗效满意,可提高Hp根除率和促进受损胃黏膜恢复,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显著优势。

尿液微生态与IgA肾病进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研究

【目的】现有研究表明尿道里有定植微生物菌群,尿道微生态Liver immune enzymes紊乱与肾结石、肾移植、慢性肾病等多种泌尿系统疾病有关。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慢性肾病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肠道、扁桃体微生态已被报道与IgAN的发生发展有关,但IgAN的尿液微生态特征尚不清楚,特别是其与疾病的进展是否相关有待研究。本研究拟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研究IgAN患者的尿液微生态特征,并结合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和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多组学”方法分析IgAN患者的尿道微生态与疾病进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尿液微生态与IgAN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本研究拟利用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筛选与疾病进展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方法】1.收集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肾脏内科进行肾活检手术的IgAN患者作为IgAN组,根据IgAN病理分级分为IgANⅡ级、IgANⅢ级、ColforsinIgANⅣ级、IgANⅤ级,招募健康体检门诊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清洁中段尿液样本、血清样本和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样本分装并保存在-80℃条件下待用。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临床检验数据。2.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尿液细菌中编码核糖体小亚基的V3-V4可变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探讨不同分级的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尿液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特征。并通过LEf Se(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 Se)分析和秩和检验来探讨IgAN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菌群。3.采用非靶向性代谢组(Untargeted Metabolomics)分析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液和尿液代谢组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不同分级的IgAN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代谢物。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检验P value值,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计算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组间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筛选差异代谢物,将VIP>1且p<0.05的代谢物作为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溯源分析,筛选微生物来源的代谢物。4.选取VIP值最大的四种血尿和尿液代谢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代谢物在不同分级患者的诊断效能,再将筛选得到的差异菌群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对丰度根据R语言的random Forest 4.6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了随机森林模型的操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p ROC包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性能。5.利用4D-Fast DIA蛋白定量的方法检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的蛋白,选取表达量变化倍数>1.5倍(FC>1.5或FC<0.67),且T检验后p value<0.05的蛋白作为差异蛋白,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分析差异蛋白的相关功能。6.利用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分析尿液微生物与IgAN进展的相关性,使用Met Origin平台的deep Met Origin Analysis分析模式进行微生物与微生物来源的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样本一一对应),并绘制热图和相关网络图,筛选重要的微生物与代谢物,再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分析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蛋白的相关性,筛选相关性最强的信号通路,得到尿道微生物与IgAN进展的相关的可能的信号通路。【结果】1.通过性别、年龄及BMI的匹配后,总共招募到100例患者,其中IgANⅡ-Ⅴ级的患者每组20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收集100个研究对象血液和尿液样本各100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样本10例,其中Ⅱ级3例,Ⅲ级7例。2.尿液微生物组分析发现,α多样性分析的Shannon、Simpson、pielou指数在对照组和IgAN患者中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gAN-Ⅲ级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Observe species指数均比对照组和IgAN-Ⅴ级患者高(p值<0.05),而β多样性分析发现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距离较远,表明样本间菌群群落差异性大。尿液微生物物种相对丰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优势菌在门水平上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水平上,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优势菌属种类也基本相同,丰度最高的为嗜盐单胞菌属。通过秩和检验筛选发现组间具有差异的菌属有34种,IgAN组与对照组相比肠球菌属、肠杆菌科、大消化链球菌属、定会杆菌属、g-Schleiferia、厌氧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科SD04E11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乳酸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气单孢菌属、乳酸杆菌增多。3.通过代谢组分析发现不同分级的IgAN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且与疾病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其中在尿液代谢物分析中发现244种差异代谢物,在血液代谢代谢物分析中发现100种差异代谢物,对代谢物进行溯源分析,发现了代谢物中存在多种肾毒性毒素,如吲哚-3-乙酸酯、吲哚乙酸、异戊酸等。4.经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液和尿液中VIP值最大的BLZ945分子量4种代谢物对不同分级的IgAN患者均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能与疾病的进展相关。经过随机森林模型的建立,发现血液中的血液中的脱氧胆酸、甘氨醇酸、9,10-环氧十八碳烯酸、2-乙酰丁酸,和尿液中的前列腺素E1表现出最佳性能,5种代谢物可能是与疾病进展相关的潜在标志物。5.通过IgAN患者的活检组织的蛋白组学分析,最终筛选出82个差异蛋白,其中53个上调蛋白,29个下调蛋白,生物信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富集最显著的信号通路是氧化磷酸化。6.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我们筛选了可能与IgAN进展相关信号通路,其中肠球菌-二甲基甘氨酸-血小板因子4相关性最强,另外,L-甲硫氨酸在血液和尿液组间代谢物检测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健康对照组富集的菌呈正相关,表明IgAN患者体内L-甲硫氨酸的抗氧化作用减弱,可能与IgAN进展有关。【结论】1.IgAN患者存在尿液菌群紊乱,肠球菌属、肠杆菌科、大消化链球菌属、定会杆菌属、g-Schleiferia、厌氧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科SD04E11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乳酸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气单孢菌属、乳酸杆菌增多。2.多组学关联分析发现肠球菌-二甲基甘氨酸-血小板因子4可能是与IgAN进展相关性最强的信号通路。3.随机森林筛选的脱氧胆酸、甘氨醇酸、9,10-环氧十八碳烯酸、2-乙酰丁酸,和尿液中的前列腺素E1对预测IgAN进展有一定价值。

当归饮子加减内外合治联合愈肤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外用熏蒸患处,内外合治联合愈肤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为临床外治提供用药思路,为当归饮子加减内外合治发挥临床作用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支撑。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AZD6738体内实验剂量试验原则,模拟随机抽签方式,将80名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当归饮子加减口服联合中药熏蒸及外用愈肤膏,对照组为口服中药当归饮子加减联合纯净水熏蒸及外用愈肤膏。两组均治疗4周,1月后随访。治疗第0周、第2周、第4周、治疗结束后1月对皮损进行拍照,如实记录不良事件,用EASI评分、瘙痒VAS积分、DLQI评分评估患者症状体征。随访期间注意患者有无复发并如实记录。釆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selleck激酶抑制剂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期各项疗效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第2周即对慢性湿疹的瘙痒程度及患者DLQ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红斑、丘疹、表皮剥脱、苔癣样变、受累面积、EASI总分及病情总分在治疗第4周出现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且程度较轻。结论predictive protein biomarkers:(1)当归饮子加减内外结合联合愈肤膏治疗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临床疗效确切,试验组在EASI总积分、皮损瘙痒、及红斑、丘疹、糜烂及苔癣样变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2)中药熏蒸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且程度较轻,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较为安全的中医外治疗法。

右旋龙脑、柠檬醛及其联合抗致病菌生物被膜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致病菌耐药性的持续性增强给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引起致病菌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给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提出新的挑战。天然植物活性物质因其优异的抗菌性能、多靶点的抗菌特性及不易引起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生物被膜防治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构建典型致病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形成的生物被膜模型,研究右旋龙脑(Borneol)、柠檬醛(Citral)以及两者联用(The combination of borneol and citral,namely BC)对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消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和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480份食品样本,共获得96株致病菌分离株,包括沙门氏菌32株、大肠杆菌32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对它们的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Ⅰ类整合子和基因盒的携带情况进行考察。抗菌谱结果表明61.5%的分离菌株对至少1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17.7%对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12株大肠杆菌和18株沙门氏菌的耐药菌株携带有Ⅰ类整合子基因;6株携带有阳性基因盒的沙门氏菌具有弱或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中3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全部大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7株携带有阳性基因盒的大肠杆菌具有弱或中等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携带Ⅰ类整合子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细菌耐药性之间并无关联,说明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具有普遍性,与细菌的存在状态无关。(2)以典型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株,考察右旋龙脑、柠檬醛和BC的抗菌活性和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考察右旋龙脑、柠檬醛和BC对4种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CL13900分子量抑制作用;探究了右旋龙脑、柠檬醛和BC对聚碳酸酯膜和玻璃片表面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和对生物被膜结构的影响;结合胞内蛋白质的泄漏程度确定右旋龙selleck激酶抑制剂脑和柠檬醛抗生物被膜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右旋龙脑和柠檬醛具有广谱抑菌活性,且两者联合使用时,协同抑菌效果显著提高;两者通过阻止细菌黏附,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且抑制活性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右旋龙脑、柠檬醛以及BC能够杀死碳酸脂膜表面成熟生物被膜内90.73%以上的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分析结合细胞内K~+和蛋白质的泄漏情况表明,右旋龙脑和柠檬醛主要通过阻止细菌黏附、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进一步杀死细菌,层层破坏生物被膜结构,最终达到清除生物被膜的效果。(3)采用改进的St(?)ber共沉淀法制备氨基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 O_2-NH_2NPs),利用Si O_2-NH_2NPs表面的-NH_2与柠檬醛的活性基团-CHO在水油界面处发生原位反应,生成希夫碱,获得具有核壳结构的O/W型柠檬醛或BC的Pickering乳液(C-Cap/BC-Cap);通过优化实验条件获得最佳制备条件;该乳液在40℃条件下可稳定储藏20天以上。与BC相比,BC-Cap的抗菌活性提高了2-8倍;该乳液对聚碳酸酯膜表面和玻璃片表面的成熟生物被膜均具有极好的清除活性,清除率RNA biology高达99.95%以上;同时,Pickering乳液可有效提高右旋龙脑和柠檬醛的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有利于两者穿过胞外聚合物(EPS)递送至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从而杀死细菌,造成生物被膜结构坍塌,最终达到清除生物被膜的效果。(4)通过模拟伤口感染处的皮肤状态,构建伤口感染模型,考察右旋龙脑、柠檬醛、BC以及BC-Cap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致病菌株的生物被膜抑制和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1 mg/mL)的右旋龙脑、柠檬醛、BC以及BC-Cap对人工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Pickering乳液的抗菌效果更强;高浓度(10 mg/mL)的右旋龙脑、柠檬醛、BC以及BC-Cap可抑制90.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在人工皮肤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通过分析囊性纤维化(CF)病人肺部痰液的主要组成成分,构建SCFM2培养基,考察它们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致病菌株的生物被膜抑制和清除活性,进一步考察右旋龙脑、柠檬醛、BC以及BC-Cap对类体内生物被膜感染的防控效果。与BC相比,BC-Cap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提高了2-4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提高了2-8倍;且柠檬醛、BC和BC-Cap可100%清除此模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成熟生物被膜。最后,利用无脊椎动物-大蜡螟活体模型(Galleria mellonella,G.mellonella),考察了右旋龙脑、柠檬醛、BC以及BC-Cap的体内毒性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柠檬醛、BC以及BC-Cap对G.mellonella的毒性均较小(存活率为89.13-96.43%);柠檬醛(1mg/mL)、C-Cap(1 mg/mL)、BC-Cap(1:9)(0.5 mg/mL)和BC-Cap(2:8)(1 mg/mL)能够显著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G.mellonella的存活率,且0.5 mg/mL BC-Cap(1:9)的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研究右旋龙脑、柠檬醛、BC及其Pickering乳液对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消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表明其对致病菌生物被膜防控的巨大潜力,有望作为表面杀菌剂和新型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工业和临床感染疾病。

1株海洋真菌Talaromyce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细菌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1株浙江舟山东海沉积物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 ZHS32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该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海洋真菌TaBiological kineticslaromyces sp. ZHS32中分离鉴定了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dankMK-2206小鼠asterone A(1)、penifupyroAZD9291核磁ne(2)、3-O-methylfunicone(3)、alternariol(4)、rubralactone(5)、orsellinic acid(6)和2-formyl-3,5-dihydroxy-6-methylbenzoic acid(7);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从海洋真菌Talaromyces sp. ZHS32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化合物1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活性。

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特征及其与吸烟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目的及意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的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组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可引发多个系统受累,其病情进展十分迅速,预后相当危险。近年来,AAV的治疗有了极大的改善,生存率也有所提高,但疾病复发、出现药物毒副反应等问题时有发生,AAV的总体死亡率仍比较高。因此,对于评估患者死亡和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危险因素具有关键意义。吸烟通过免疫调节和化学因子暴露等各种机制影响许多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2,3]),从病因上来说,吸烟与风湿性疾病的发展相关~([4])。吸烟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都与心血管发病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关。此外,目前的研究表明吸烟是AAV复发的一个重要的、剂量依赖性的预测因子,吸烟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病率增加密切相关。然而,吸烟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吸烟状况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特征及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确定吸烟是否为影响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环境相关因素,吸烟是否影响AAV患者的肾功能,从而扩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SBE-β-CD核磁潜在危险因素的列表,以提高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认识,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153例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01月至2022年11月临床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并分析吸烟状况与临床特征及肾损害的关系。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累计吸烟量与AAV患者各项研究指标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评估累计吸烟量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剂量-反应关系。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MPO-ANCA阳性患者95例(62.1%),PR3-ANCA阳性患者22例(14.4%),MPO/PR3-ANCA双阳性患者4例(2.6%),ANCA阴性患者32例(20.9%),4组间比较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血肌酐、e GFR、尿红细胞、白蛋白、血清Ig A、血清β2-微球蛋白、合并肾损害、皮肤受损表现、肺部间质性改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组间比较发现MPO-ANCA阳性组e GFR水平低于PR3-ANCA阳性组(P=0.018),MPO-ANCA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血肌酐、尿红细胞、血清Ig A、血清β2微球蛋白、合并肾损害比例均高于PR3-ANCA阳性组(P值均<0.05)。(2)吸烟组患者有53例(34.6%),不吸烟组患者有100例(65.4%)。吸烟者eGFR低于不吸烟者(P=0.033),男性比例、年龄、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发生肾损害、肺损害、合并COPD疾病、间质性改变、支气管炎、肺气肿比例均高于非吸烟组(P值均<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结果提示累计吸烟量与性别、e GFR、甘油三酯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吸烟在男性中更多见;与年龄、合并肾损害、肺损害、合并COPD疾病、血肌酐、尿β2-微球蛋白、APT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进一步行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与不吸烟者SAHA说明书相比,吸烟者往往有更低的e GFR,其中累计吸烟量为49~59包年的患者e GFR最低,并且发现该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Medical alert ID系。(3)合并肾损害组共有患者108例(70.6%),非肾损害组共有患者45例(29.4%)。以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是否合并肾损害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ANCA血清学类型、吸烟、血红蛋白、血沉、血白蛋白、补体C3、血β2-微球蛋白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害相关。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O-ANCA阳性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风险显著增加(OR 3.2,95%CI 1.0-9.9),MPO-ANCA阳性、补体C3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1)不同ANCA血清型的AAV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合并肾损害及间质性改变多见于MPO-ANCA阳性患者。(2)吸烟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存在相关关系,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eGFR更低。(3)吸烟者中蛋白尿的高发病率提示,吸烟增加了肾小球损伤和高滤过,这可能是吸烟者肾损害更严重的原因之一。(4)MPO-ANCA阳性、补体C3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泉州地区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 分析泉州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建立本地区不同年龄组老年人血清胱抑素C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和体检的60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按年龄分为3个观察组,其中60~<70岁组238人(男性149人,女性89人),70~<80岁组131人(男性64人,女性67人),≥80岁组189人(男性85人,女性104人)。对各年龄组观察对象进行血清胱抑此网站素C结果统计分析,建立泉州地区老年人胱抑素C参考区间。结果 泉州地区60岁及以上人群血清胱抑素C结果呈偏态分布;各年龄组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85.485,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同年龄组男、女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4.427、14.895、5.852,P均<0.05),男性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女性。泉州地区60岁及以上人群血清胱抑素C生物参考区间如下(P_(2.5)~P_(97.5)):(1)60~<70岁组:男性0.82~1.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10mg/L,女性0.79~1.00mg/L;(2)70~<80岁组:男性0.96~1.36mg/L,女性0.77~1.07mg/L;(3)≥80岁组:男性1.05~2.12mg/L,女性0.90~1.75mg/L。结论 老年人(60岁及以上)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同年龄组男性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女性。建议各实验室要充分selleck Q-VD-Oph考虑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分别制定不同年龄组男、女性血清胱抑素C参考区间。

分次低剂量辐射诱导HBE细胞衰老中mRNA差异表达分析

[目的]利用高通量m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分次低剂量电离辐射(LDIR)诱导人正常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衰老中差异selleck激酶抑制剂表达mRNA及相关生物学过程与通路。[方法]分别采用0、50、100、200mGy剂量辐照HBE细胞7次结束后24和48 h,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学(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分次低剂量辐照HBE细胞衰老阳性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 <0.05)。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结束后24和48 h,100 mGy×7和200 mGy×7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均增加。高通量测序显示,与Navitoclax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差异表达mRNA分别有882个、475个和1205个。GO分析表明,各剂量组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调节、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调控、对刺激反应的调节细胞分裂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细胞衰老、铁死亡等通路。[结论]分次LDIR可诱导HBE细胞衰老plant biotechnology,衰老细胞中差异表达mRNA相关生物学过程和通路与细胞周期、细胞衰老等有关。

臭灵丹提取物调控TGF-β/BMPs信号通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的影响

目的 分析臭灵丹提取物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成蛋白(TGF-β/BMPs)信号通路对股骨MK-1775细胞培养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44只,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剩余34只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模型,共有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其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臭灵丹提取物组3组,每组10只。药物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臭灵丹提取物组给予臭灵丹提取物,空白组、模型组不做处理,干预7 d后观察大鼠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臭Bemcentinib配制灵丹提取物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上升,IL-10、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NP)、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P<urine microbiome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对照组、臭灵丹提取物组TNF-α、IL-6、β-CTX水平下降,IL-10、PⅠNP、BALP、TGF-βmRNA、BMP-2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与药物对照组相比,臭灵丹提取物组TNF-α、IL-6、β-CTX水平下降,IL-10、PⅠNP、BALP水平、TGF-βmRNA、BMP-2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经臭灵丹提取物干预后炎性反应减轻,骨代谢改善,其机制可能与TGF-β/BMPs信号通路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