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非NF2基因突变AKT1(E17K)、SMO(L412F)、KLF4(K409Q)和TRAF7(G536S)型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9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所有脑膜瘤样本进行Sanger基因测序,检测4个非NF2点突变:AKT1(E17K)、SMO(L412F)、KLF4(K409Q)和TRAF7(G536S)。结果 92例颅寻找更多底脑膜瘤中共检测出24例非NF2突变型脑膜瘤,1例为WHO 2级(非典型性),23例为WHO 1级。其中,AKT1(E17K)突变7例,SMO(L412F)突变7例,KLF4(K409Q)突变8例,TRAF7(G536S)突变2例。AKT1(E17K)、SMO(L412F)和KLF4(K409Q)突变型多为脑膜上皮型和过渡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主要为分泌型。KLF4(K409Q)突变型和TRAF7(G536S)突变型的肿瘤体积较小。较小的肿瘤体积对于预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脑膜瘤有一定特异性和敏感性(AUC分别为0.784和0.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KT1(E17K)、SMO(L412F)和TRAF7(G536S)突变型多好发于颅底中线。KLF4(K409Q)突变型肿瘤多位于颅内右侧,其中4例(50%)位于岩斜区。结论 非NF2基因突变脑膜瘤多好发于颅底中线处,病理级别多为WHO 1级,AKT1(E17K)和SMO(L412F)突变型病理亚型多为脑膜上皮型和过渡型,分泌型多见于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肿瘤体积相对较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Fulvestrant细胞培养22, 49(6):infectious aortitis40-45]
Author: admin
酶解联合糖基化对花生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利用木瓜蛋白酶有限酶解花生分离蛋白,再与葡聚糖在80 °C下进行湿法糖基化反应2~6 h,研究糖基化对dilation pathologic花生分离蛋白酶NSC 119875供应商解物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后花生分离蛋白酶解物具有较高的接枝度,紫外光谱和内源荧光光谱表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证实花生分离蛋白酶解物与葡聚糖发生糖基化反应。通过对复合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功能特性进行评价,发现花生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在pH3~7范围内均有所改善,反应4 h的糖基化产物在pH7时溶解度达到最高,为91.56%,较相同pH值下的花生分离蛋白提高1.77倍。经过4 h的接枝反应后花生分离蛋白酶解物的乳化活性最高,达到61.08 m~(2)/g,较花生分离蛋BLZ945临床试验白提高5.28倍。此外,有限酶解和糖基化反应能够明显降低花生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提高花生分离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通过酶解和糖基化复合改性能够有效改善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基于数据库挖掘分析BIRC5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可能与卵巢癌诊断、预后及免疫浸润相关的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集,并筛选出卵巢癌差异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出核心基因BIRC5。通过GEPIA和UALCAN数据库分析BIRC5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以及其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TIMER数据库分析BIRC5与卵巢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LinkedOmics和DAVID数据库分析BIRC5基因的正相关基因和KEGG通路。结果:筛选出卵巢癌相关的核心基因18个,包括BIRC5。BIRC5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且在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IRC5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BIRC5基因参与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免疫浸润。KEGG通路显示BIRC5主要参与细胞周期、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感染、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细胞Raf抑制剂外基质获悉更多受Buffy Coat Concentrate体互作、蛋白消化和吸收等信号通路。结论:BIRC5为卵巢癌诊断及预后相关基因,参与多种分子调控通路,可作为卵巢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铁死亡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特发的累及回肠、结肠、直肠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甚至血便。铁死亡(Ferroptosis)相较于一般的坏死、凋亡、自噬等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的、以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的积累为特点的非典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形态学表现为线粒体皱缩,膜密度增加,外膜破裂等。该过程受到包括铁代谢、脂质代谢、GSH的耗竭等调控。铁死亡参与到多种疾病中,包括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肝损伤、神经毒性和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已有研究证实,铁死亡参与到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本文将对铁死亡的机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提早预防等提供新的依据。1铁死亡概述1.1铁稳态与铁死亡机体中的铁是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和铁死亡发生所必须的物质,主要以铁离子的形式存在,参与到细胞中的诸多生理功能,包括氧气的运输和储存、线粒体呼吸、DNA复制和细胞信号传递等。铁的摄取、排出、储存等都会影响铁死亡的敏感性。1.2脂质过氧化与铁死亡铁死亡是以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ROS)的积累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形式,其发生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是指PUFAs链经过一系列的酶促或非酶促氧化反应,最终形成脂质活性氧。1.3氨基酸代谢与铁死亡铁死亡的主要特征是由细胞外半胱氨酸摄取抑制和GPX4功能失活引起的,由System Xc-/GSH/GPX4轴调节,过程中导致PUFA的消耗和脂质活性氧(L-ROS)的积累。2铁死亡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2.1铁代谢与IBD早期研究表明,IBD的临床症状包括缺铁和因出血和吸收不良引起的贫血,严重影响个人健康。临床上已使用口服铁E-616452分子式来改善患有缺铁性贫血的IBD患者needle biopsy sample,然而,过量摄入铁会导致肠道铁超载,导致活性氧产生失调并干扰肠道微生物群,这可能加剧IBDTorin 1 IC50的疾病。2.2脂质过氧化与IBD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引起的调节性细胞坏死,参与到众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脂质过氧化引起的铁蓄积和活性氧(ROS)的积聚被认为是铁死亡的关键触发因素。2.3氨基酸代谢与IBD GSH缺乏是铁死亡的一个关键特征。GSH可以直接清除ROS,从而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保护胃肠道免受慢性炎症。然而,升高的ROS可以促进GSH的消耗并减少GSH的合成。
常规肝素盐水封管联合定期尿激酶封管对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及导管通畅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常规肝素genetic conditions盐水封管联合定期尿激酶封管对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透析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导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透Z-VAD-FMK小鼠析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肝素盐水封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定期尿激酶封管,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及导管通畅性。结果 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APPT)、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导管透析血流量及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静脉压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透析患者予以常规肝素盐水封管联合定期尿激酶封管,可增加导管通畅性,但对患ICI 46474体外者凝血功能影响不大。
芒柄花素通过Smad3/ATF3/SLC7A11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相关纤维化改善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损害的疾病,肾纤维化(RF)是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理过程,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可促进RF的发生发展。芒柄花素(FN)是存在于中药黄芪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值得开发的单体成分,已经有研究表明,FN可以抑制Smad3的表达,而ATF3与Smad3有直接相互结合关系并且被发现能抑制SLC7A11的表达,因此,从靶向Smad3出发治疗铁死亡相关RF成为新的治疗策略。本研究拟从铁死亡-RF进程角度探讨中药小分子单体FN在改善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及其通过Smad3/ATF3/SLC7A11信号通路的调节机理。方法:1)体内实验:构建叶酸(FA)型肾病及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梗阻性肾病的CKD模型,FN(40 mg/kg)以及阳性对照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ST,20 mg/kg)灌胃干预,FA模型验证组分组为:Vehicle组,FA组,FA+FN组,FA+VST组;UUO模型验证组分为:Sham组,UUO组,UUO+FN组,UUO+VST组。检测血清中的肌酐在不同组中的含量和尿素氮的水平评估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肾小管扩张程度,计算损伤评分。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以及组织铁的含量反应铁死亡水平,同时检测铁死亡标志物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系统Xc~-(x CT,也称为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氧化应激水平(Keap1,Nrf2和4-HNE)、纤维化程度(Masso此网站n染色,ɑ-SMA,fibronectin和Col1a1)的影响;蛋白水平评估FN药物干预对Smad3和ATF3活化的影响。2)体外实验:通过检测FN不同药物浓度处理p TECs的吸光度计算出细胞存活率而筛选出芒柄花素对细胞没有伤害的适宜浓度,铁死亡激动剂RSL3/erastin处理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诱导肾脏铁死亡发生,并在不同浓度FN(20-80μM)的作用下,检测铁死亡水平(GSH、MDA、组织铁含量、铁死亡标志物SLC7A11和GPX4、脂质过氧化程度、细胞内铁含量)、纤维化程度(ɑ-SMA,fibronectin和Col1a1)的改变;胞质、核分离提取蛋白检测芒柄花素对Smad3、ATF3活化以及Nrf2入核的影响;并在293FT细胞中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芒柄花素对外源性Smad3与ATF3结合的影响,评估其对ATF3下游转录因子SLC7A1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动物体内实验表明:1.小鼠的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在FA模型组中的含量明显比在正常组血清中检测到的高,而FN干预处理显著降低了这一水平。2.HE染色显示在FA和UUO模型中受损的肾小管管腔损伤在FN干预处理后得到明显改善。3.Masson染色以及纤维化基因ɑ-SMA,fibronectin,Col1a1的IHC染色,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沉积在肾组织间质的胶原纤维以及纤维蛋白的表达在FN灌胃组明显降低,且FN的效果优于VST。4Medicina perioperatoria.FN降低了4-HNE的表达以及促进了Nrf2的入核。5.FN逆转了在FA和UUO模型中升高的组织铁水平,MDA水平和降低的GSH水平以及铁死亡负相关蛋白GPX4和SLC7A11的表达。6.在FA和UUO模型中被激活的Smad3以及表达量明显增多的活化形式的p-Smad3和ATF3水平,在FN处理组显著降低。细胞体外实验结果显示:1.FN处理p TECs的适宜浓度是0-80μM,超过80μM FN对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2.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纤维化蛋白的表达在RSL3/erastin的刺激下表达增多,FN干预后其含量显著降低。3.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4-HNE和铁死亡的负相关蛋白GPX4和SLC7A11与体内实验呈现一致的表达变化。在铁死亡环境中升高的MDA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程度以及降低的GSH水平和细胞内铁含量在FN处理后被逆转。4.在铁死亡微环境中,FN促进了Nrf2的入核。5.Smad3和ATF3在铁死亡刺激下从细胞质www.selleck.cn/products/forskolin易位到细胞核,在FN干预后易位现象得到明显抑制。6.FN干预阻断了Smad3与ATF3的结合。结论:1.FN可改善叶酸小鼠肾功能损伤,修复肾小管损伤。2.FN在体内和体外对肾脏纤维化水平和铁死亡水平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FN通过阻断Smad3与ATF3的结合及促进SLC7A11的表达减轻p TECs铁死亡从而抑制纤维化来缓解CKD。总之,FN可以通过Smad3/ATF3/SLC7A11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降低RF水平延缓CKD进程,可作为CKD的候选治疗药物。
血液病患者共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共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血液病共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血液病患者的整体管理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住院的初诊血液病且确诊时无其他疾病的患者,依据患者在观察期间是否出现共病,将患者分为共病组与非共病组,以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肾功能、临床表现及病程、用药情况为Hepatitis E研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0例血液病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为50(18~81)岁,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33%、46.67%、67.78%;入院时中位WBC检测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RBC、Hb、PLT的中位检测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血液病诊断共18种,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90例血VE-822 molecular weight液病患者共病发生率为36.67%;共病患者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48.48%、51.52%;共病组中位年龄为58岁,高于非共病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共病组贫血患者比例高于非共病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比例低于非共病组;观察截止期时共病组中位RBC、Hb低于非共病组,WBC、PLT高于非共病组;共病组与非共病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的中位检测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共病组中上述各检测值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共病组。但以上结果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共病组病程≥4年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共病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3例共病患者中,41~65岁的中年患者在本组患者中占比最高,为67.9%;女性患者占比高于男性患者;血液病的诊断共14种,位居前2位的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33%、46.67%、67.78%。6.血液病患者合并共病数量为1~3种不等,其中共病数量为1种的患者最为多见(66.67%),3种的少见(9.09%);血液病患者的共病类型可达13种,以糖尿病最为多见。7.用药数量≥3组的患者WBC、RBC、Hb、PLT的中位检测值均低于用药数量<3组的患者,但仅PLT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用药数量和血小板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用药数量<3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的中位检测值均低于用药数量≥3组的患者,但仅谷丙转氨酶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出现共病时间≥25个月的患者中,生存期≥5年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共病出现时间<25个月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1.血液病患者共病发生率可达36.67%,高于普通人群的共病发生率;2.血液病共病患者中位年龄偏高,病程较长,中年人、女性较为多见,共病数量多为1种,以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为主;3.血液病共病患者用药数量越多则血小板检测值越低、谷丙转氨酶检测值越高;4.血液病共病患者中,共病出现的时间越SB203580体内晚,患者生存期越长。
摩托车尾气对人体呼吸道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摩托车尾气(ME)对人呼吸道不同部位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BEAS-2B和A549selleck化学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气-液界面染毒技术,对生长在Transwell插件多孔膜上的2种细胞持续染毒60 min;其中,低、高剂量组细胞分别采用ME与洁净空气体积比1∶20和1∶10的稀释气体刺激,对照组细胞予洁净空气处理。染毒结束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谷胱甘肽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在ME染毒剂量上存在主效应(P<0.01),呈随着ME染毒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P值均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临床试验<0.05);但在细胞类型programmed stimulation主效应和ME染毒剂量与细胞类型的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和SOD活力在ME染毒剂量和细胞类型的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丙二醛水平在细胞类型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于BEAS-2B细胞,低剂量组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和SOD活力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高剂量组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和SOD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P值均<0.05)。对于A549细胞,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随着ME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下降(P值均<0.05);低剂量组细胞内SOD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A549细胞内SOD活力分别低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P值均<0.05);A549细胞内丙二醛水平高于BEAS-2B细胞(P<0.05)。结论 ME可引起呼吸道不同部位细胞的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生成量的变化;呼吸道不同部位细胞对ME诱导的氧化应激响应具有差异性。
DHX58抑制肝细胞铁死亡相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因肝脏疾病死亡的患者越来越多。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肝癌、肝硬化等。而肝脏外科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主要包括肝脏切除和肝移植[1]。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肝脏切除、肝移植等手术过程中发生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条件下,肝细胞由于氧供应中断,细胞内糖原和ATP的耗尽可直接发生死亡。而在再灌注期间,血液供应恢复导致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刺激和局部炎症加重了肝细胞死亡[2]。同时肝细胞死亡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可以促进炎症的暴发,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加重了肝细胞的死亡[3]。肝脏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空泡变性及点状坏死,血生化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增高。所以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被认为是肝脏外科手术术后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对其发生发展机制仍不甚清楚。目前认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细胞死亡方式是肝脏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包括坏死、凋亡、坏死性凋亡和铁死亡等[4,5],因此解析肝细胞死亡的潜在机制并进行相应干预对于临床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十分重要。铁死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可被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于2012年被Stockwell等人首次报导。铁死亡能够被小分子药物Erastin,RSL3等诱导产生,也可以被Liproxstatin-1,Ferrostatin-1等化合物所抑制,其特征为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累积,当累积的脂质过氧化物超出细胞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时,细胞就会发生铁死亡[6],电镜下其形态学特征表现为线粒体皱缩,线粒体膜密度增加,线粒体嵴减少,以及线粒体外膜破裂。铁死亡已被证明存在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进程,包括肿瘤发生发展[7]、退行性疾病[8]、脑卒中[9]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是维持ROS稳态系统的失衡:一方面脂质在二价铁的作用下发生芬顿反应Tamoxifen进而产生过量的ROS,另一方面由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介导的ROS清除系统不能及时清除过量的ROS,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死亡[10]。但目前对于肝细胞铁死亡调控机制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完善对肝细胞铁死亡的精密调控可以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DDX-/DHX-家族分子对于机体RNA的代谢十分重要,包括RNA的识别、修饰、剪接、转运、降解和翻译。肝细胞中的DDX-/DHX-家族分子同样在肝脏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本课题组前期发现的DDX58(DEx D/H-box helicase58)能够在两个不同的层面调控肝癌的发生。一方面在DEN(diethylnitrosamine)诱导的肝脏炎癌转化模型中,DDX58能够抑制肝癌的发生;另一方面在STZ(streptozocin)加高脂饮食(high-fatty diet,HFD)诱导的小鼠肝癌中DDX58能够发挥促进作用。具体分子机制为DDX58在DEN诱导的肝脏炎癌转化模型中能够通过结合STAT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进而抑制JAK2(janus kinase 2)-STAT3相互作用以及IL-6(interleukin 6)效应信号通路活化,而在肝脏脂肪化进展而来的肝癌模型中DDX58通过结合AMPKα(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进而抑制AMPKα与HMGCR(HMG-Co A reductase)的结合以及HMGCR的磷酸化,最终促进了胆固醇合成以及肝癌的发生[11]。DHX58(DEx H-box helicase 58)也被称为遗传学和生理学实验室蛋白2(laboratory of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2,LGP2),与DDX58同属于RLH(RIG-I-like helixases)家族。RLH是典型的模式识别受体家族蛋白,在干扰素(interferon,IFN)刺激或者病毒感染后其表达发生指数级增长,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RLH识别病毒RNA成分后启动下游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促使免疫细胞表达促炎症细胞因子和Ⅰ型IFN,最终清除病毒感染。DHX58的分子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RNA解螺旋酶结构域以及C端的抑制性结构域。RNA解螺旋酶结构域为DEx D/H家族保守结构域,主要负责水解ATP以及结合并松解RNA。C端的抑制性结构域通常被认为发挥抑制作用[12]。RNA解螺旋酶结构域与C端抑制性结构域能够以一种协同的方式识别双链RNA以及5’三磷酸化的RNA[13]。与其它RLH相比,DHX58缺少了N端的向下传递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的CARD(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结构域,因此DHX58通常被认为是DDX58与MDA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虽然DHX58相较于DDX58以及MDA5缺少了CARD结构域,但是在RLH家族中DHX58具备最强的RNA结合能力,所以它也被认为是非经典的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RBP)[14]。然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疾病中,DDX-/DHX-家族分子发挥的作用仍然未知。综合肝脏RNA-seq结果中RNA表达量以及差异表达倍数,我们发现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DHX58是在肝脏内本底表达较高且手术后表达显著下降最为明显的DDX-/DHX-家族分子之一,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发展中ROS的产生增多是最为明显的特征,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究了DHX58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降低是否依赖于微环境中过多的ROS产生。体外我们用双氧水模拟ROS刺激小鼠原代肝细胞以及人类肝细胞系HHL5,发现DHX58的表达显著降低。而在体内以及体外通过使用两种ROS的清除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和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NAC)清除ROS后,DHX58的表达显著回升。因此,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ROS能够抑制DHX58的表达。随即我们构建了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进行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造模,我们发现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相较于同窝对照小鼠其肝脏损伤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DHX58能够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进一步使用单细胞测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的对照小鼠以及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的肝脏单细胞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肝细胞Dhx58特异性敲除显著促进了肝细胞铁死亡信号通路的激活。对铁死亡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肝脏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中,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显著促进了肝细胞铁死亡。以上结果强烈提示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极有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铁死亡进而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脏损伤。接着我们通过向肝脏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体内注射细胞坏亡抑制剂、凋亡抑制剂和铁死亡抑制剂,发现铁死亡抑制剂完全逆转了因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所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加重,进一步确认了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通过促进肝细胞铁死亡进而加重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了研究DHX58抑制肝细胞铁死亡的机制,并且考虑到DHX58具备很强的RNA结合能力,我们将野生型小鼠的肝脏进行了RIP-seq分析,并对Dhx58~(hep-/-)和对照(Dhx58~(fl/fl))小鼠的肝脏进行了蛋白组学的分析。RIP-seq检测结果表明有8432个基因的m RNA与DHX58蛋白发生了结合,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Berzosertib溶解度提示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后有214个蛋白表达发生显著改变。通过对DHX58所结合基因以及DHX58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取交集,再与铁死亡基因集比对,我们最终确定Gpx4,Hspb1以及Aox1可能为DHX58调控肝细胞铁死亡的下游靶标。进一步通过RIP-q PCR实验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发现仅Gpx4 m RNA与DHX58发生了稳定的结合,确定GPX4 m RNA为DHX58的结合调控靶点。我们随后利用Western blot技Crop biomass术也确认了DHX58过表达显著促进了肝细胞内GPX4蛋白的表达,并且通过ribosome profiling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DHX58通过增强Gpx4 m RNA的翻译效率进而促进了GPX4蛋白的表达。真核细胞中的m RNA代谢对于控制基因表达非常重要,这一过程严格受到m RNA转录后修饰的调控,例如RNA修饰中最常见的N6-甲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15]。RNA的m6A修饰由一系列甲基转移酶所编辑,包括甲基转移样酶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甲基转移样酶14(methyltransferase like 14,METTL14)以及Wilms肿瘤1相关蛋白(Wilms’-tumor-1-associating protein,WTAP),它们也被称为“m6A writers”[16,17]。m6A修饰也能够被称为“m6A erasers”的去甲基化酶所清除,包括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gene,FTO)和Alk B同源蛋白5(Alk B homolog 5,ALKBH5)[18,19],从而对RNA的m6A修饰进行调控。当RNA的m6A修饰编辑完成后,带有m6A修饰的RNA能够被“m6A readers”识别,包括YTH结构域家族分子(YTHDF1,YTHDF2,YTHDF3,YTHDC1和YTHDC2),这些readers可以参与调节RNA的剪接,转运,翻译以及稳定性等过程最终对RNA代谢和基因表达进行调控[20-23]。我们通过IP-MS技术鉴定出了在静息状态下与DHX58结合的分子,发现YTHDC2与DHX58结合并且蛋白评分最高。有研究报导YTHDC2能够以一种m6A修饰依赖的方式对RNA的稳定性和翻译过程进行调控[24,25],但是对YTHDC2所介导的m6A识别过程在铁死亡中发挥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免疫共沉淀技术也确认了DHX58能够和YTHDC2组成性结合,并且二者发生结合的部位分别是DHX58的CTD(C-terminal domain,CTD)结构域和YTHDC2的R3H结构域。通过Me RIP-seq我们确认了Gpx4 m RNA带有m6A修饰,并且YTHDC2能够以一种m6A修饰依赖的方式促进GPX4蛋白的表达。随后我们通过ribosome profiling实验证实了YTHDC2通过促进Gpx4 m RNA的翻译效率进而促进了GPX4蛋白的表达。因此,静息状态下DHX58能够招募YTHDC2对带有m6A修饰的Gpx4 m RNA进行识别,通过促进Gpx4 m RNA的翻译效率进而促进GPX4蛋白的表达,最终抑制了肝细胞铁死亡以及其所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FN作用广泛,它除了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外,也能够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26]。在IFN刺激机体时,细胞内一系列IFN诱导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表达增高[27],其中DHX58就是经典的ISG,在IFN刺激后显著增高。考虑到DHX58抑制肝细胞铁死亡以及缓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我们对干扰素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了探究。通过对一系列铁死亡指标以及肝脏损伤指标的检测,我们发现IFN能够通过抑制肝细胞铁死亡进而缓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这一过程依赖于DHX58蛋白的表达。因此,肝脏DHX58可能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IFN能够通过诱导DHX58表达上调进而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静息状态下肝细胞内的DHX58能够结合Gpx4m RNA,并招募YTHDC2对Gpx4 m RNA以m6A依赖的方式进行识别,促进Gpx4m RNA的翻译效率进而促进GPX4的蛋白表达。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ROS通过抑制DHX58表达进而抑制了GPX4表达,促进了肝细胞铁死亡及铁死亡相关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的研究揭示了DHX58抑制肝细胞铁死亡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肝脏缺血再灌注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潜在依据。
YT314001对葡聚糖硫酸钠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拟三肽化前药YT314001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组,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lolBiocontrol fungine, MPS)(1 mg·kg~(-1),p.o)一日一次,JBP485(50 mg·kg~(-1),p.o)、JBP485(25diABZI STING agonist溶解度 mg·kg~(-1),i.p.)和YT314001(50 mg·kg~(-1),p.o)一日两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给予。小鼠自由饮用质量分数3%DSS溶液6 d,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NSC 119875临床试验ex, DAI)、体重变化、结肠长度等进行评价,测定小鼠结肠组织的通透性、结肠组织中抗氧化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及促炎因子(IL-1β、IL-17、TNF-ɑ和IL-6)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的水平。结果 口服YT314001可显著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包括体重的变化率,大便黏稠度和大便出血),延缓结肠长度缩短,提高小鼠的存活率以及降低结肠组织损伤的程度。初步作用机制研究表明,YT314001可以减少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和氧化应激,不同程度地减少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17、TNF-ɑ和IL-6)水平,增加抗炎因子(IL-10和TGF-β)水平。结论 YT314001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结肠通透性,抗氧化,抗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