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人附睾蛋白4(HE4)、GATA结合蛋白3(GATA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设为子宫内膜癌组,33例不典型增生患者设为不典型增生组,27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统计3组受试者组织中HE4、GATA3阳性表达selleck化学情况,分析GATA3、HE4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计算HE4与GATA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患者HE4、GATA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HE4、GATA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 cm、组织学分级为G_3级、有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E4、GATA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 cm、组织学分级为GBMS-354825浓度_1+G_2级、无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 cm、组织学分级为G_3级、有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均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E4、GATA3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water disinfectionP﹤0.05)。GATA3+HE4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高于GATA3单独检测,特异度高于HE4单独检测,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GATA3和HE4单独检测。结论 HE4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GATA3呈中低水平表达,二者综合应用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更高,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Author: admin
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PVP)对不同前AY-22989列腺体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31例行PVP的BPH患者中,58例患者前列腺体积≥80 mL(A组),73例患者前列腺体积<80 mL(B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和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评估患者下尿路梗阻改善情况;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biocatalytic dehydration问卷表(IIEF-5)评估患者勃起功能变化;观察患者逆行射精和精液量减少发生情况,评估患者射精功能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IPSS、Qmax和QOL评分均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IPSS和QO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6个月Qmax高于A组(P<0.05),但两组术后12个月Qmax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A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IBLZ945体外IEF-5评分降低(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IIEF-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IIEF-5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逆行射精和精液量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对大体积BPH患者的勃起功能影响较大,而对小体积BPH患者勃起功能无显著影响。该术式对患者射精功能具有一定影响,但与前列腺体积无关。
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IH)是血管增生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高血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动静脉瘘等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它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异常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系统中生长因子驱动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的产物。血管损伤后,活化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血小板和免疫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刺激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产生和分泌,并减少VSMCs收缩型标记物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和平滑肌22α(SM22α)的表达,而促进合成表型如骨桥蛋白(OP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表达。此外,“激活的”VSMCs本身也会产生细胞因子,例如TNFα和MCP-1,从而导致VSMCs增殖和迁移的正反馈级联。之前的研究显示在SMC样细胞重编程和增殖/迁移中起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是MAPK、NF-κB和JAK2等通路。目前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和信号通路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一过程。然而,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是复杂不明的,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生物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常用的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作为新兴的技术,生物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一系列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还促进了我们对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与挖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本篇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IH相关数据库的挖掘和分析,我们确定了与IH密切相关的DEGs。推动对IH相关靶点的认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核因子kappa增强子结合蛋白(NF-κB)作为一种核转录因子,可调节至少200个与细胞增殖、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调控许多过程,包括免疫、炎症和细胞凋亡。NF-κB通路的研究揭示了泛素化的新功能,以及众所周知的靶蛋白质降解的作用。泛素参与该途径至少有三个步骤:NF-κB抑制剂IκB的降解、NF-κB前体的加工以及通过不依赖于降解的机制激活IκB激酶(IKK)。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NF-κB激活的经典和非经典途径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8 kDa多肽,具有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保守序列。全长泛素共有八个泛素化位点,包括七个赖氨酸残基(K6、K11、K27、K29、K33、K48、K63)和一个N端蛋氨酸残基。在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及泛素连接酶(E3)依次相互作用下,泛素C端的甘氨酸的羧基与ε-氨基形成异肽键目标蛋白赖氨酸。然后,额外的泛素分子(称为远端泛素)的Gly 76可以共价连接到泛素本身的泛素化位点(称为近端泛素),以产生多聚泛素链。形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泛素化,这决定了泛素化底物的命运。通过内部泛素基团的K48连接的多聚泛素链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用于蛋白质降解信号传导。而K63连接的多聚泛素链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在各种细胞内事件中发挥独立于蛋白酶体的作用,例如炎症信号传导、DNA损伤修复、核糖体蛋白合成、内吞作用和囊泡运输等。研究表明,CYLD和A20两种去泛素化酶(DUB)在NF-κselleckchem BarasertibB活化方面发挥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特异性地去除TRAF6等蛋白的K63连接的多聚泛素链来抑制IKK的激活。BRCC36(BRCA1-BRCA2-containing complex)是 JAMM/MPN+家族重要的成员,能够特异性切割K63连接的多聚泛素链。BRCC36和亚基BRCC45/BRE、MERIT40和Abrol/Abraxas2 形成 BRCC36 异肽酶复合物(BRCC36 Isopeptidase Complex,BRISC)主要在细胞质中参与如炎症、免疫反应、有丝分裂和造血等多种信号通路;与MERIT40、BRCC45/BRE、Abraxas和RAP80组成BRCA1-A复合体,主要在细胞核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发现,BRCC36基因的部分缺失与家族性烟雾病密切相关,而且这类病患同时还伴有早发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相关表现。敲除BRCC36后,斑马鱼的血管生成出现障碍。重要的是,在一项关于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中发现,BRCC36过表达减少钙化介质存在下的钙沉积,同时伴随收缩蛋白α-SMA上调和磷酸化β-catenin下调。他们表明BRCC36可以与Wnt/β-catenin通路的主要效应蛋白β-catenin相互作用,抑制β-catenin的磷酸化,负向调节细胞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钙化。我们课题组之前大量的实验研究不仅证实了 BRCC36通过特异性拮抗TGF-β1/S mad3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慢性压力负荷所诱导的心脏病理性重构,改善心脏功能;还探讨了血管特异性过表达BRCC36通过激活BMP-PPARγ通路和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发挥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提示BRCC36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关于BRCC36能否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调控VSMCs的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进而发挥拮抗血管损伤诱导的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明确的报道。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是一种从中草药五味子果实中分离出来的活性二苯并辛二烯木酚素,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焦虑、保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量实验表明,Sch B可通过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减少丙二醛和乳酸脱氢酶所释放的活性氧,提高细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进而直接的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B可以有效减少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NF-κB通路和MAPK/Erk/p38/Jnk通路。此外,Sch B通过调节哮喘小鼠模型中的NF-κB信号通路来减轻气道炎症。目前关于Sch对内膜增生的影响知之甚少,相关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基于上述研究,我们首先在第一部分初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并挖掘小鼠内膜增生数据集中IH的潜在靶点。然后分析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数据集、小鼠颈动脉结扎数据集及PDGF-BB刺激人膀胱平滑肌细胞的数据集中的BRCC36的表达;同时通过收集临床标本,结扎左颈动脉构建小鼠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及PDGF-BB诱导VSMCs增殖迁移细胞模型,检测BRCC36予以验证。其次,我们在第二部分利用血管特异性过表达BRCC36转基因小鼠及血管特异性敲除BRCC36小鼠进行颈动脉结扎诱导内膜增生模型,探讨去泛素化酶BRCC36对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的影响;并且通过原代培养大鼠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过表达/消减BRCC36的重组腺病毒,在细胞水平探讨BRCC36对PDGF-BB诱导的VSMCs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和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最后,在第三部分,我们首先对SchB与小鼠BRCA1-A复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发现Sch B可以与BRCA1-A复合物中的多个位点发生结合,其中以催化亚基BRCC36的Lys85位点结合最为稳定。然后,我们探讨Sch B对BRCC36表达的影响及对血管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以期寻找能够直接转化在临床上达到治疗IH所致的再狭窄等血管增生性疾病的药物。研究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内膜增生中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验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GEO中不同物种的血管增生性疾病的数据集进行分析,明确BRCC36的表达变化,筛选出与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潜在靶点和机制。方法:从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 GSE56143、GSE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medica100927、GSE182291和GSE52488数据集的基因表达谱。对GSE56143数据集采用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和转录因子(TF)-靶基因调控网络来揭示DEGs的生物学功能。并对前10个关键DEGs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验证。此外,对GSE100927、GSE182291和GSE52488的数据集进行统计学分析BRCC36的mRNA水平的表达。然后,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方法验证人、小鼠和细胞模型中BRCC36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从数据集GSE56143筛选出373个DEGs(199个上调基因和174个下调基因)。这些DEGs在免疫炎症、增殖、迁移、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中明显富集,主要与细胞粘附分子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相关。并且它们主要受Nfkb1、Sp1和Trp53转录因子的调节。前 10 个 DEGs(Ptprc、Fn1、Tyrobp、Emr1、Itgb2、Itgax、CD44、Ctss、Ly86和Aif1)在PPI网络中被作为关键DEGs。对这些关键DEGs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验证与上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2.通过对三组数据集GSE100927、GSE182291和GSE52488的分析发现BRCC36在三组数据集的mRNA水平都是升高的,人AS的数据集GSE100927显示VSMCs收缩表型标志物如SM22α、SMMHC、SMOOTHELIN、CALPONIN在转录组水平上是降低的,而VSMCs合成表型标志物OPN、PCNA、CYCLIND1、KI67、MMP9是升高的。3.临床相关疾病标本及内膜增生模型验证BRCC36的mRNA及蛋白水平都是增高的。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参与IH的关键基因及分子机制,为接下来IH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并且验证了去泛素化酶BRCC36在血管增生性疾病中的高表达,提示BRCC36可能参与了血管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的过程。第二章去泛素化酶BRCC36对血管损伤诱导的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BRCC36对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SPF级8-12w的雄性血管特异性BRCC36过表达小鼠,BRCC36敲除小鼠及C57BL/6野生型小鼠,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动脉损伤模型,于结扎后第28天取材测量新生内膜面积,采用Weigert进行形态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α-SMA、OPN、MMP9、PCNA等相关蛋白的表达。2.分离培养原代大鼠VSMCs,分别给予感染BRCC36腺病毒、BRCC36-shRNA腺病毒以及对照病毒48h后,饥饿处理后给予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BB,20ng/ml)刺激24h,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分析细胞迁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VSMCs相关表型蛋白α-SMA、sm22α、smoothelin、OPN、MMP9、PCNA 及 NF-κB 通路因子的表达。结果:1.在动物水平上,与假手术组相比,颈动脉结扎后BRCC36-Ko组小鼠的颈动脉新生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的比值明显增加;IHC显示BRCC36-Ko组小鼠颈动脉组织中VSMCs收缩型蛋白α-SMA表达降低,而合成型蛋白OPN、PCNA和MMP9明显升高;在细胞水平上,Western blot显示消减内源性BRCC36的表达加重了PDGF-BB诱导的VSMCs的收缩型蛋白(α-SMA、Smoothelin、SM22α)的降低,促进了 PDGF-BB诱导的VSMCs的合成蛋白OPN、PCNA和MMP9的升高;同时,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及划痕结果显示消减内源性BRCC36促进了细胞增殖和迁移水平。PDGF-BB刺激VSMCs后,NF-κB信号通路激活,P65入核发生磷酸化;内源性消减BRCC36后,其信号通路活性进一步增强。2.与假手术组相比,过表达BRRC36小鼠显示出减少的内膜增生面积,高表达的收缩表型及低表达的合成表型;体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过表达BRCC36促进收缩型蛋白的表达,降低VSMCs合成型蛋白的表达,且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增殖及迁移。同时,过表达BRCC36抑制了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活化。结论:去泛素化酶BRCC36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VSMCs的增殖、迁移及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血管损伤所致的血管重构。第三章五味子乙素(Sch B)对血管损伤诱导的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BRCC36的影响目的:阐明Sch B对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及对BRCC36的影响。方法:1.选取SPF级8-12w的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总动脉单侧结扎制备动脉损伤模型,实验共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颈动脉结扎损selleck合成伤组和Sch B干预组。Sch B干预治疗后取材,采用Weigert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测定新生内膜面积,采用IHC检测α-SMA、OPN、PCNA和MMP9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B检测BRCC36的水平变化。2.分离培养原代大鼠VSMCs,予以不同剂量的Sch B预处理1h后,再给予20 ng/ml浓度的PDGF-BB刺激24h。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Western blot、划痕实验、RT-qPCR、Transwell、SOD、MDA 检测不同浓度的 Sch B 对 VSMCs增殖、迁移、表型、氧化应激、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对BRCC36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体实验结果显示,与结扎组相比,Sch B治疗组的新生内膜面积被显著抑制;同时,IHC检测VSMCs收缩表型α-SMA的表达显著增高,合成表型OPN、增殖表型PCNA、迁移表型MMP9显著降低。Western blot检测到Sch B促进了 BRCC36的表达。2.细胞水平进一步证实,不同浓度的Sch B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促进VSMCs中收缩蛋白α-SMA的表达,抑制VSMCs的增殖(PCNA)、迁移(MMP9)及表型转化(OPN)。Sch B通过促进SOD的产生和减缓MDA的释放,以减轻血管损伤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外,SchB还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血管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促炎因子TNF-α、IL-6的mRNA水平及P65活性的降低。结论:在本研究中,Sch B通过促进BRCC36抑制PDGF-BB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VSMCs的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最终拮抗血管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
基于Beers标准的某院高血压并脑梗死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分析
目的 保障高血压并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 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提取医院2020年高血压并脑梗死老年(≥65岁)患者的用药医嘱,采用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Beers标准(2019版)分析患者PIM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PI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115例,发生PIM 109例(94.78%)、334例次。PIM分类以使用老年患者应慎用药物的发生例次最高(180例次,53.89%),其次为与药物相关(121例次,36.23%);发生PIM频次较高的药品主要有阿司匹林肠溶片(78例,23.35%)、呋塞米(31例,9.28%)、螺内酯片(29例,8GSK J4分子量.68%)等;21例次PIM与疾病或症状有关,其中95.23%有genetic exchange肾功能不全病史;12例次PIM涉及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与皮质类固醇联用,2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联用,以及1种RAS抑制剂与保钾利尿剂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用药种类> 9种是患者PI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6,95%CIAdavosertib价格(3.053,33.117),P <0.001]。结论 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PIM较多,建议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时,将Beers标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以判断用药安全风险。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败血症患儿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败血症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NSC 119875半抑制浓度年2月至2022年12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症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NBVbe medium。治疗后,GNE-140浓度两组谷丙转氨酶及血清肌酐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败血症患儿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炎症指标、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热疗通过调控铁死亡通路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NSC 127716临床试验ell carcinomaCobimetinib IC50,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及致死率均较高.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但肿瘤所在解剖部位及放化疗所带来的毒副反应严重影响了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热疗(Hyperthermia,HT)作为一种无创且副反应小的疗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这些结果证明热疗能够有效增敏放化疗的疗效,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目前细胞死亡主要分为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或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和细胞意外死亡(accidental cell death,ACD)两大类.根据加热温度,一般将热疗分为温热治疗(41~45℃)和热消融治疗(55℃以上),研究表明较高温度下细胞死亡以ACD为主,随着温度的降低细胞死亡转变为以PCD为主.其中铁死亡是被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的PCD形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目前公认的铁死亡的生化标志.研究表明,通过激活p53/Tf R1轴可调节细胞内铁水平进而调控铁死亡进程.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尤其是头颈鳞癌中高度突变,不能发挥抑癌作用,而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在肿瘤中的高表达常与不良预后有关,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究HT对OSCC铁死亡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进一步探究热疗引起的铁死亡对OS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OSC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为口腔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实验方法1.通过生信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铁死亡的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相关因子在癌及癌旁组织(肿瘤边缘0.5cm)中表达差异情况,并对相关通路进行验证.2.临床收集口腔鳞癌患者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口腔鳞癌的癌和癌旁(肿瘤边缘)正常组织中Tf R1,HSPA8表达水平.3.CCK-8法检测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Fer-1)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4.通过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分组细胞活性氧表达水平.5.铁离子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铁离子浓度.6.q RT-PCR和WB检测各处理组中,HT对细胞铁死亡通路的调控作用.7.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8.流式细胞(Annexin V FITC/PI双染)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量.实验结果1.STRING数据库检索得到p53/Tf R1/HSPA8蛋白互作网络,TIMER数据库检索结果示Tf R1,HSPA8在头颈鳞癌中显著高表达,p53无显著差异.2.IHC结果显示,HSPA8和Tf R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边缘0.5cm).3.CCK8法测定Fer-1在Cal-27细胞系中的IC_(50)值为1.184μmol/L,并用于后续实验.4.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T组ROS明显升高(P<0.01),HT+Fer-1组ROS与HT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5.铁离子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HT组铁离子浓度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01),HT+Fer-1组铁离子浓度与HT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6.q RT-PC和WB检测各组细胞铁死亡相关基因,目标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HT组铁死亡抑制基因GPX4,SLC7A11表达量降低(P<0.05),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p53,Tf R1及HSPA8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HT+Fer-1组铁死亡抑制基因GPX4,SLC7A11表达量较HT组升高(P<0.05),而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p53,Tf R1及HSPA8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7.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T可明显降低口腔鳞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HT+Fer-1组迁移能力恢复(P<0.05).8.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HT组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HT+Fer-1组凋亡率较HT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1.人OSCC组织中Tf R1,HSPA8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可能与肿瘤形成有关.2.43℃HT可上调细胞内ROS以及相关细胞因子促进CAL-27发生铁死亡.3.association studies in genetics43℃热疗可通过激活p53/Tf R1/HSPA8通路诱发CAL-27细胞铁死亡.4.43℃热疗可能通过诱导CAL-27细胞铁死亡从而抑制CAL-27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
铁死亡相关基因与IgA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免疫球蛋白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累及肾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大量IgA颗粒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为主要特征,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目前,IgA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涉及基因、蛋白水平等方面调节,与脂质活性氧的异常累积有关,继而产生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在多种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铁过载及脂质过氧化等铁死亡特征。据报道,铁死亡可能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然而,铁死亡在IgAN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调节机制尚缺乏相应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探究铁死亡基因与IgAN病理分型和重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IgA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Barasertib说明书部分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集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GEO平台中的IgAN的GSE93798数据集筛选出DEG。结合已公开的铁死亡基因数据库,取交集确定铁死亡相关DEG。使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进行PPI蛋白互作分析,进一步确定hub基因。使用CIBERSORT探讨IgAN组和对照组之间免疫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差异,估计免疫细胞和铁死亡相关DEG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分别检测55例IgAN患者、5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铁死亡相关DEG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铁死亡相关基因作为诊断IgAN的效能。第三部分分析铁死亡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病理分型和不同疾病史的差异,以及与IgAN患者的重要临床指标的关联。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筛选出3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1个上调基因,107个下调基因。基于已公开的铁死亡公共数据库,取交集进一步筛选出18个铁死亡相关的DEGs,基于PPI蛋白互作分析以及MCC算法,最终枢纽基因确定为IL1B、JUN、ATF3、CDKN1A、TMicrobiology抑制剂NFAIP3。免疫浸润分析表明,JUN,ATF3,CDKN1A和TNFAIP3与中性粒细胞相关性最强。第二部分,PCR实验结果表明,铁死亡基因ATF3(P<0.001)、IL1B(P<0.001)、JUN(P<0.001)和TNFAIP3基因(P=0.002)在IgAN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表明,IL1B、JUN、ATF3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在0.7以上,分别为0.763,0.738和0.789。IL1B、JUN和ATF3基因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将SLE病例作为疾病对照,结果表明IL1B(P<0.001)、ATF3(P<0.001)和TNFAIP3基因(P<0.001)在SLE组表达水平高于Ig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UN(P<0.001)和CDKN1A基因(P=0.004)在IgAN组表达水平高于S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TF3和TNFAIP3的AUC值分别为0.776和0.743。第三部分,病理类型表现为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占肾小球总数百分比为1-24%(C1)的患者PBMC中IL1B表达水平高于无新月体患者(C0)。在Lee氏分型中,更严重的肾小球新月体和硬化、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的IgAN患者的IL1B表达水平更高(Ⅳ型vsⅢ型)。EGFR和铁水平与IL1B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JUN基因表达水平与葡萄糖苷酶和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但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CDKN1A基因表达水平与钠、铁和总蛋白呈负相关。有肾病家族史的IgAN患者TNFAIP3表达水平低于没有肾病家族史的IgAN患者。结论(1)铁死亡基因IL1B、JUN、ATF3,CDKN1A和TNFAIP3与免疫细胞相关。JUN,ATF3,CDKN1A和TNFAIP3与中性粒细胞相关性最强。(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gAN患者PBMCs中的IL1B、JUN、ATF3和TNFAIP3表达水平降低。IL1B、JUN、ATF3对区分Landfill biocoversIgAN和健康对照的诊断价值较高。IL1B、ATF3和TNFAIP3在SLE组表达水平高于IgAN组;JUN和CDKN1A基因在IgAN组表达水平高于SLE组。ATF3和TNFAIP3基因联合诊断价值较高。(3)IL1B表达水平在牛津分型为C1的患者中高于C0,Lee氏分型Ⅳ型患者Ⅲ高于Ⅲ型。有肾病家族史的IgAN患者TNFAIP3表达水平低于无肾病家族史的IgAN患者。IL1B、JUN和CDKN1A表达水平与IgAN的重要临床指标存在关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铁死亡相关基因在IgAN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该病多种临床特征存在关联,为IgAN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注射葡萄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及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机体糖代谢途径,采用注射葡萄糖法,分析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及糖代谢酶活力的变化。根据葡萄糖注射浓度,分别设置低浓度组(V组,0.3μmol/g)、高浓度组(K组,1.5μmol/g)及对照组(S组,0.7%无菌生理盐水组),注射后于0,1,3,6,9,12,24 h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注射葡萄糖后,凡纳滨对虾血糖先升高后降低,高、低浓度组变化趋势相同,在1 h达到峰值,恢复至基础水平时间不同。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低浓度组胰岛素在3 h达到峰值,高浓度组胰岛素在6 h达到峰值,后显著下降。低剂量组肝糖原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6 h恢复正常。高selleckchem剂量组在6 h达到峰值后下降至初始状态。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己糖激酶、丙酮酸酶、醛缩酶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磷酸果糖激酶活力在注射葡萄糖后没有发Cellobiose dehydrogenase生变化。注射葡萄糖后高浓度组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含量在6 h高于其他组。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个葡萄糖剂量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力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高糖导致凡纳滨对虾体内糖异生代谢混乱,肝糖原含量持续升高,胰岛素释放MRTX1133 molecular weight延迟。这可能是凡纳滨对虾表现出高糖不耐受的原因之一。
不同盐度胁迫下大黄鱼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
为探讨盐度变化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为(59.68±1.32) g的大黄鱼从盐度25转入盐度36或10的水体中暴露24 h,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肝脏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从高盐vs.对照组(H vs. Raf抑制剂C)、低盐vs.对照组(L vs. C)和高盐vs.低盐(H vs. L)中分别筛选出71个、180个和438个差异基因(DEGs)。GO (Gene Ontology)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H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三羧酸循环、MAPK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L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戊糖磷酸途径、mTOR信号通路、RNA 降解、P53信号通路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等,表明大黄鱼对高盐和低MK-4827临床试验盐胁迫的响应均涉及到糖类代谢、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H vs. L中的DEGs显著富Disease biomarker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FoxO信号通路、甘油脂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吞噬体和P53信号通路等,表明大黄鱼在高盐和低盐适应过程中,内质网应激、脂类代谢、糖类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本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鱼类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基于抗氧化和调节肠道菌群探讨美洲大蠊糖蛋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功效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糖蛋白(Periplaneta americana glycoprotein,PAG)抗运动性疲劳作用,为PAG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在模拟胃、肠消化环境下,考察PAG的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2.采用体外发酵实验,考察PAG对植物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促进作用,及对菌液p H值、总酸含量、乳Panobinostat临床试验酸和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3.建立小鼠游泳疲劳实验模型,研究PAG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长和肝脏状态的影响;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细胞氧化损伤情况;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检测小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和乳酸(lactic acid,LA)的表达水平;4.建立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检测运动疲劳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内含物中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变化;绘制Spearman相关性聚类热图,分析肠道菌群、SCFAs和抗疲劳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PAG在模拟胃、肠环境下的抗氧化活性:(1)胃空白组、胃蛋白酶组与胃酸组的总还原能力、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率无明显差异,但胃蛋白酶组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明显高于胃酸组与胃空白组(P<0.01);(2)胰蛋白酶组的总还原力、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肠空白组,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无明显变化;2.PAG对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G浓度在0.5~2.0 mg/m L范围内,对植物乳杆菌增殖以及菌液中乳酸和短链脂肪酸(SCFAs)产量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PAG浓度为1.0 mg/m L时,促菌生长效果最佳,菌液中总酸、乳酸和SCFAs的含量也达到最大,优于菊粉;(2)相较于空白对照组,PAG在1.0~4.0 mg/m L浓度范围内,对青春双歧杆菌增殖以及菌液中总酸、乳酸和SCFAs产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PAG浓度为2.0 mg/m L时,促菌生长效果最佳,菌液中总酸、乳酸和SCFAs产量达到最大,优于同浓度菊粉;3.PAG的抗疲劳活性:与Control组相比,Positive、PAG-L、PAG-M和PAG-H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分别延长了15 min、12 min、27 min和27 min,肝脏系数分别下降了0.70%、0.45%、0.57%和1.04%。HE染色结果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和细胞出现破损现象,PAG组肝细胞排列随浓度增加逐渐趋于正常。PAG组小鼠肝脏中的SOD、GSH-Px水平较Control组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MG和LG储备量增加(P<0.01),血清中的LDH、CK、BUN以及肌肉中的LA含量明显减少(P<0.05),均呈现剂量依赖性;4.给予运动疲劳小鼠不同浓度PAG后,粪便中SCFAs的含量较Control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PAG各组较Control组小鼠肠道内含物中的Firmicutes丰度增加,分别上调了6.49%、4.31%、4.15%,Actinobacteria丰度分别下调了Whole Genome Sequencing0.39%、0.61%、-2.70%。属水平上,PAG组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Ligilactobacillus、Akkermansia和Lactobacillaceae-unclassified等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了Limosilactobacillus和Desulfovibrio等细菌的相对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门水平上FirmicutPuromycin体内es、Actinobacteria和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属水平上Lachnospiraceae-uncultured、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Faecalibaculum、Akkermansia、Ligi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均与SOD、GSH-PX、MG和LG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模拟胃、肠环境下,PAG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总还原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提升,表明PAG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2.一定浓度范围内,PAG能促进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促进总酸、乳酸和SCFAs的分泌。3.PAG可能是通过降低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减少代谢产物堆积,提高糖原存储,从而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4.PAG通过调节运动疲劳小鼠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益生菌丰度和SCFAs的含量,进而调节SOD、GSH-PX、MG等的表达水平,起到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综上所述,PAG可能是通过多重途径协同作用发挥抗疲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