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糖肾宝复方(Tangshenbao compound,TSB)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作用机制。使用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得到TSB相关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得TSB治疗DN候选靶点;利用在线作图软件绘制“TSB-DN”候选靶点Venn图,并结合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PyMOL、AutoDock Tools和AutoDock Vina软件完成活性成分配体与靶蛋白晶体结构对接;再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STAT3、PIK3CD、PIK3R1、MAPK8及关联性靶点Ets-1 mRNA表达水平,CCKUltrasound bio-effects-8法检测24 h后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合并处理后共获得TSB作用靶点835个,联合GenAZD1152-HQPAeCards、DisGeNET、OMIM等疾病数据库后共获得443个“TSB-DN”交集靶点,而PPI网络分析得出Degree前10靶点分别为SRC、PIK3R1、STAT3、PIK3CA等;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elleck化学TSB治疗DN可能与蛋白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正调控等功能相关;最后体外细胞实验表明,TSB复方能有效降低SV40-MES-13细胞中PIK3CD、PIK3R1、ETS-1的mRNA表达量,药物作用于细胞后能起到“抑制、镇静”的作用。结果表明,TSB复方可通过抑制PIK3R1、PIK3CD和MAPK8、STAT3、ETS-1等靶基因的mRNA表达,实现对PI3K-Akt、AGE-RAGE等信号通路的调控并发挥对DN的治疗作用。
Author: admin
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关键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识别
背景:氧化应激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仍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及3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椎间盘退变基因表达谱以及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对椎间盘退变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两者取交集并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候选hub基因,对候选hub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运用机器学习(LASSO回归、SVM-RFE及随机森林)筛选最佳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验证,同时行相关免疫浸润分析。收集2023年7-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椎间盘退变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qPCR方法验证特征基因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经过差异基因分析获取424个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5 087个基因,同时获得氧化应激基因1 399个,进而得到23个候选hub基因;(2)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细菌防御反应、细菌来源分子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细胞组成;涉及内肽酶活性和硫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K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EGG分析结果显示,候选hub基因与中性粒selleck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寻找更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运用3种机器学习和ROC验证后得到关键基因HSPA6和PKD1;(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HSPA6与活化树突状细胞(r=0.88,P <0.001)、活化CD4~+T细胞(r=-0.72,P <0.01)等密切相关,同时PKD1与效应型记忆CD8~+T细胞(r=0.55,P <0.05)、活化树突状细胞(r=-0.56,P <0.05)等密切相关;(6)q PCR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退变组中HSPA6基因低于对照组(P <0.000 1),而PKD1基因高于对照组(P <0.000 1);(7)结果表明运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算法证实HSPA6和PKD1可作为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干预HSPA6和PKD1来改善椎间盘退变。
硫化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每年全球都有数百万人死于与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疾病,且细菌感染导致伤口愈合缓慢一直是公共卫生中的难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弱、血糖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伤口处反复感染,难以愈合。更甚的是,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细菌产生许多强有力的抗生素抵抗能力,加剧了人类饱受细菌变异带来的病痛折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广谱抗菌材料来保护人体健康,乃至社会的繁荣发展。金属硫化物具有合适的带隙、丰富可调的形貌等优势,在抗菌领域表现出优异的特性。且金属硫化物抗菌机理复杂,可以利用光热、磁热烧伤细菌或产生活性氧灭活细菌等多种杀菌机制,可作为传统抗菌疗法有前途的替代品。在众多杀菌机制中,光热治疗(PTT)是利用光敏剂在近红外(NIR)光下产Ipat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生的局部高温破坏细菌结构,重要的是其可以克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因此许多具有高光热转换性能的光敏剂在生物抗菌领域被广泛探究。然而,目前大多数治疗体系都基于第一个NIR区域(NIR-Ⅰ)的激光,治疗过程组织穿透深度有限。因此,合成更深穿透深度和更高生物安全性的第二个NIR区域(NIR-Ⅱ)的光敏剂,并基于此构建多模式协同抗菌机制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体系对于提升细菌感染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基于硫化铜(CuS)纳米颗粒(NPs)对NIR-Ⅱ区激光表现出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合适的带隙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势,本文首先制备出NIR-Ⅱ区敏感的CuSNPs,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得到CuS基复合抗菌材料,用于多模式协同的细菌感染治疗并促进糖尿病患者伤口的愈合。本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包裹的具有良好水溶性的CuS NPs,随后对其进行表面阳离子和抗生素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修饰得到NIR-Ⅱ的三模式协同抗菌体系cCuS@Van NPs。该体系可以在1064 nm激光下实现49.12%的光热转换效率。同时,局部高温促进了 Van的释放,Van加强了体系的靶向功能以及对细菌的化学损伤,正电性表面增强了材料在细菌处的聚集和一定的膜损伤。以上三种抗菌模式的协同效果使该体系实现高效灭菌。复合纳米颗粒在3 μM浓度下经1064 nm NIR光照射15分钟即可杀灭超过99%的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glucose homeostasis biomarkers菌(S.aureus)。(2)在上述CuS NPs的基础上设计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抗菌创可贴。通过掺杂光寻找更多敏剂CuS NPs、pH敏感和自由基清除性能的紫甘蓝花青素(PCA)、和具有广谱抗菌性能的抗生素庆大霉素(Gentamycin:Gent)至壳聚糖(CS)溶液中得到协同抗菌并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薄膜伤口敷料CS/CuS/PCA/Gent。多种物质的掺杂改善了复合薄膜敷料的力学性能,掺杂的PCA可对不同pH值变化产生相应的颜色变化,从而有希望实现可视化诊断。通过调整CuSNPs的掺杂量实现温和光热治疗,同时加强了 Gent释放致使的化学损伤,结合CS基底固有的抑菌效果,薄膜敷料对S.aureus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性能,有效加速细菌感染的糖尿病伤口的愈合,同时保证良好生物安全性。
PP/Ag@(CuNWs,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抗静电性能研究
本论文将抗菌物质银纳米颗粒(AgNPs)通过化学还原反应负载到一维填料铜纳米线(CuNW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制备兼具抗菌导电性能的纳米填料,随后通过熔融加工与聚丙烯(PP)基体复合制备抗菌、抗静电PP复合材料。主要工作概述如下:采用银氨溶液在CuNWs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通过TEM及电子能谱有效证明该负载结构的形成,负载AgNPs的CuNWs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氧化性及抗菌性能。随后,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不同体积分数的PP/Ag@CuNWs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Ag@CuNWs体积分数仅为0.07 Vol%时,复合材料抗菌率可达99%以上。同时PP/Ag@CuNWs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效果,当体积分数为0.6 Vol%时,PP/Ag@CuNWs复合材料表面电阻为CB-839体外9.334×108Ω,较PP下降8个数量级。因此,PP/Ag@CuNWs复合材料可作为高效抗静电、抗菌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immune training、医疗等领域。不同于长径比较小的CuNWs,本章研究选用长径比更大的一维导电填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以期通过更低的逾渗值实现抗菌、抗静电复合材料。结果表明Ag@MWCNTs含量在1 wt%-2 wt%区间时,PP/Ag@MWCNTs复合材料表面电阻率降低较快,这可能是MWCNTs电导率高、长径比大引起的。同时通过混酸处理改变MWCNTs表面性质,有利于提高AgNPs的负载量,从而提高PP/Ag@F-MWCNTs复合材料的抗菌及抗静电性能。为了进一步降低PP/Ag@MWCNTs复合材料的逾渗值,本章研究基于双逾渗理论,通过控制MLN8237共混顺序首先制备PP/Ag@MWCNTs复合材料,其中功能粒子含量为2 wt%(已超过逾渗值),随后与聚乙烯(PE)共混制备PP-Ag@MWCNTs/PE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PE含量低至40 wt%时,PP/Ag@MWCNTs仍为导电连续相。因此,利用体积排除效应可大幅度降低复合材料的逾渗值。同时PP-Ag@MWCNTs/PE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抗菌率>98%)、抗静电效果(4.6×109 Ω)、耐冲击行为(大约是纯PP的20倍以上)。
糖尿病肾病特异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einterstitial fibrosis, RTF)的关键基因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此网站 下载DN、非DN患者肾间质组织和RTF模型小鼠肾组织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识别DN特异性RTF相关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mediolateral episiotomyraction, PPI此网站)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后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125个DN特异性RTF相关基因。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提示上述基因与免疫反应及代谢过程相关,并富集到了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基于PPI网络分析筛选了ITGAM、TLR2、LCP2、TLR7、IL10RA作为关键基因,在DN组表达差异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受试者工作特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925、0.9583、0.9583、0.8833(P<0.01)。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956、-0.6463、-0.752、-0.7136、-0.7721(P<0.05)。结论 本研究筛选了DN特异性RTF关键基因,其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并可能通过免疫炎症反应途径参与DN-RTF过程。
迷迭香提取物降低仔猪断奶氧化应激的机制研究
试验旨在研究迷迭香提取物对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的影响。选择144头体重8.0 kg左右、26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公、母各半)。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200、400、600 mg/kg RE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额外添加200、400、600 mg/kg迷迭香提取物(PF-6463922溶解度RE)。试验期24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mg/kg RE能够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试验第10 d,与LY-188011供应商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tethered membranes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600 mg/kg RE组断奶仔猪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试验第10 d,200 mg/kg RE组断奶仔猪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I)和胃饥饿素(Ghrelin)水平显著提高(P<0.05),400 mg/kg RE组断奶仔猪血清中生长激素(GH)水平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24 d,200 mg/kg RE组断奶仔猪血清中IGF-I和GH水平显著提高(P<0.05),600 mg/kg组断奶仔猪血清中IGF-I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添加RE能够缓解仔猪早期断奶引起的氧化应激,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增强仔猪抗氧化能力,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
罗氟司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罗氟司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I)、低剂量实验组(AMI+1 mg·kg~(-1)罗氟司特)、高剂量实验组(AMI+3 mg·kg~(-1)罗氟司特),对照组(AMI+0.9 mg·kg~(-1)倍他乐克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价格),每组10只,连续药物干预10 d后进行AMI造模。造模成功7 d后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3-Methyladenine分子量LISA)法检测血清因子水平,以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相core needle biopsy关指标水平,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水平分别为(64.44±3.65)%、(36.12±2.50)%、(41.91±3.92)%、(49.90±2.48)%、(53.28±3.22)%,肌酸激脢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为(19.15±0.91)、(77.86±5.92)、(61.58±4.78)、(43.62±4.17)、(39.73±4.08)U·L~(-1),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2.07±0.23)、(4.57±0.15)、(3.55±0.32)、(2.88±0.27)、(2.46±0.17)nmol·mL~(-1),TUNEL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96±0.20)%、(16.56±1.82)%、(14.30±0.80)%、(9.73±1.07)%、(7.80±0.56)%,磷酸化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0±0.09、0.34±0.04、0.59±0.06、0.87±0.05和0.78±0.09,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6±0.13、0.33±0.03、0.48±0.06、0.77±0.07和0.69±0.06;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罗氟司特可能通过激活AMPK/SIRT1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改善AMI大鼠心功能。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
目的 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HRGEC)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血浆置换术治疗的50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蛋白尿将患者分为A组(无蛋白尿,n=27)更多和B组(有蛋白尿,n=23)。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HMGB1、内皮素-1、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将HRGEC分为control组与狼疮性肾炎(LN)组,control组以健康者血浆刺激细胞,LN组以SLE肾损伤血浆刺激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跨膜电阻法和FITC-BSA法检测HRGEC单层的通透性,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将HRGEC细胞分为control组、LN组、LN+HMGB1中和抗体(LN+H ab)组、LN+对照IgG抗体(LN+IgG ab)组,比较各组HRGEC单层的通透性,细胞间VE-cadherin表达。结果 A组和B组血浆中HMGB1、内皮素-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显示,随着血浆刺激浓度的增加,control组细胞活力无明显改变(P>0.05);当刺激浓度为10%、15%、20%时,LN组细胞活力明显GDC-0068价格下降(P<0.05)。HMGB1中和抗体预处理后:与control组比较,LN组的跨膜电阻(TEER)值明显下降、荧光通透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Bio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05);与LN组比较,LN+H ab组TEER值明显升高、荧光通透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H ab组细胞间VE-cadherin的表达较LN组有所增加,提示细胞间紧密连接有所改善。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肾损伤者更为明显,HMGB1中和抗体能够部分逆转HRGEC单层的通透性,改善细胞间的紧密连接,HMGB1可能参与了SLE的HRGEC损伤。
MCU在七氟烷麻醉后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或减退,包括注意力、集中力、定向力、记忆、信息处理能力、执行功能、视觉空间能力和精神运动速度等功能发生的改变。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获悉更多ort,MCU)通过控制线粒体钙的摄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有关,MCU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hepatic glycogenptor,MR)与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相关。七氟烷可导致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损伤、能量产生障碍和细胞凋亡。七氟烷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七氟烷可能使MCU发生改变而引起神经元损伤,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为探讨MCU对七氟烷麻醉后认知功能的作用,拟通过3%七氟烷麻醉建立老年小鼠POCD模型,观察MCU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MCU与七氟烷及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为MCU对七氟烷麻醉后POC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并研究七氟烷麻醉作用下MCU与MR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同步变化。第一部分MCU对七氟烷麻醉后老年小鼠行为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SPF级健康的雄性C57老年小鼠36只,14月龄,随机分为6组:钌红(MCU拮抗剂)组(R,n=PD0325901说明书6)、精胺(MCU激动剂)组(S,n=6)、钌红+七氟烷组(RA,n=6)、精胺+七氟烷组(SA,n=6)、七氟烷组(A,n=6)、对照组(C,n=6)。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精胺组腹腔注射精胺注射液5mg/kg;钌红组腹腔注射钌红注射液6mg/kg;七氟烷组吸入3%七氟烷3小时;精胺+七氟烷组腹腔注射精胺注射液5mg/kg半小时后吸入3%七氟烷3小时;钌红+七氟烷组腹腔注射钌红注射液6mg/kg半小时后吸入3%七氟烷3小时。前4天对所有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训练,在第5天进行给药及七氟烷麻醉造模,之后7天行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观察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认知功能。结果:4天的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训练,各组小鼠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在训练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P<0.05),表明小鼠通过训练形成了对水迷宫周围环境的空间记忆。此外,在同一时间点,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速度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7天的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穿越站台次数的频率较低(P<0.0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较短(P<0.0001),精胺+七氟烷组穿越站台次数的频率最低(P<0.0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最短(P<0.0001),钌红+七氟烷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短(P<0.05),穿越站台次数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1.5MAC七氟烷可导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2、精胺可能加重七氟烷麻醉后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钌红可能减轻七氟烷麻醉后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第二部分MCU在七氟烷麻醉后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老年小鼠36只,14月龄,随机分为6组:钌红(MCU拮抗剂)组(R,n=6)、精胺(MCU激动剂)组(S,n=6)、钌红+七氟烷组(RA,n=6)、精胺+七氟烷组(SA,n=6)、七氟烷组(A,n=6)、对照组(C,n=6)。行为学检测后,取小鼠脑组织进行形态学染色及提取小鼠海马组织行蛋白浓度检测,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尼氏体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MCU、MR表达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组织中MCU、M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多,排列整齐,与对照组相比,精胺+七氟烷组及七氟烷组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少、排列松散,钌红+七氟烷组神经元细胞较多,排列较整齐。同时,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神经元细胞结构清楚,尼氏体较多,与对照组相比,在七氟烷组、精胺+七氟烷组神经元细胞结构不清楚,尼氏体较少,钌红+七氟烷组神经元细胞结构较清楚,尼氏体较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神经元MCU及MR表达较少,七氟烷及精胺+七氟烷组MCU及MR表达增加,但钌红+七氟烷组MCU及MR表达稍多。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及精胺+七氟烷组MCU及MR均增加(P<0.0001),钌红+七氟烷组MCU表达增加(P<0.0001),钌红+七氟烷组MR表达稍增加(P<0.05)。结论:1、1.5MAC七氟烷可引起MCU高表达,并与海马神经元损伤正相关;2、精胺可能加重七氟烷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钌红可能减轻七氟烷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3、应用七氟烷建模成功的POCD老年小鼠,MCU与MR的同步高表达。
基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探讨商陆果发酵液体外抗肝癌作用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核转录因子(nuclear bioartificial organsfactor,NF)-κB信号通路探讨商陆果发酵液及其组分对Bel-7 402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提取、乙醇醇沉、732阳离子交换树脂以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分离技术的联合使用将商陆果发酵液进行分离。以人肝癌细胞Bel-7 402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考察商陆果发酵液及其组分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以获得主要药效物质以及合适剂量用于后续实验。利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细胞划痕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生物碱组分对Bel-7 402肝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相同浓度梯度下,商陆果发酵液生物碱组分抑制Bel-7 402肝癌细selleckchem胞增殖效果最佳,IC50浓度在0.75 mg·mL~(-1)左右,即选择0.375,0.75,1.5 mg·mL~(-1)的生物碱作为后续实验低、中、高剂量组。后续实验发现生物碱组分可以降低Bel-7 402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S期和G2/M期。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碱组分能上调Bel-7 402肝癌细胞中p53蛋白和促凋亡蛋白selleckBax表达水平,下调PI3K、Akt、NF-κB P65、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导致Bax/Bcl-2比率增加。结论 商陆果发酵液体外治疗肝癌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其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增加Bax/Bcl-2比值来促进细胞凋亡和下调VEGF抑制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