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改良环磷酰胺+泼尼松+长春新碱+多柔比星(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改良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予以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获悉更多者的总有效率为85.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athologic response且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selleck CH-223191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改良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有效。
Author: admin
基线血清PDG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基线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阵发性anticipated pain medication needs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P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复发房颤分为24例复发组和56例未复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血清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selleck PLX5622线评估血清PDGF对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基线血清PDGF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ROC曲线分析,血清PDGF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AUC为0.834(0.801~0.867),诊断价值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DGF高表达(OR及95%CI:2.234(1.329~3.756))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selleck HPLC.05)。结论 房颤复发患者基线血清PDGF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高血清PDG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检测房颤复发的临床生物标记物。
A549细胞中DBNL~(S232)磷酸化调控丝状伪足形成及细胞迁移运动
目的 分析脑发育调节蛋白样蛋白(Drebrin-like, DBNL)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及其特异位点磷酸化修饰在丝状伪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shRNA表达载体建立稳定敲减DBNL表达的A549细胞,分析其对癌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综合利用在线蛋白质组数据库、定点突变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A549细胞中过表达野生型DBNL及3个位点突变型(S146E、T165E、S232E和S232A)对微丝骨架形态、丝状伪足形成及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通过免疫沉淀实验确定A549细胞中S232位点发生磷酸化修饰。结果更多 肺癌细胞中稳定敲减DBNL表达显著抑制细胞迁移运动(P<0.001)。通过CPTAC蛋白组数据库分析发现,肺腺癌样本中相较于癌旁组织DBNL蛋白水平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但3个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位点S146、T165和S232修饰化Erdafitinib水平明显上调(P<0.001)。野生型及模拟磷酸化突变体S146E、T165E、S232E过表达在A549细胞中,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232E富集于膜周凸起,且显著促进癌细胞丝状伪足形成cyclic immunostaining(P<0.001);而表达磷酸化失活型S232A则诱导其弥散状分布在细胞质中,并抑制丝状伪足形成(P<0.01)。最后利用免疫共沉淀及通用型丝氨酸磷酸化抗体证明A549细胞中DBNL的S232位点被磷酸化修饰;并基于在线磷酸化序列激酶预测分析发现,p38和CDK5等激酶是S232位点的潜在修饰激酶。结论 肺腺癌细胞A549中磷酸化DBNL~(S232)调控丝状伪足形成并促进细胞迁移运动。
基于胆碱能抗炎通路探讨电针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MF)的影响,并初步探究胆碱能抗炎通路(CAP)及其下游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方法:选用12周龄雄性WKY大鼠6只为正常组,另选12周龄SHR 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阻断后电针组(α7阻断后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取“内关”及其左侧旁开0.5 cm处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2 Hz/15 Febri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隔日1selleckchem Berzosertib次,干预8周;α7阻断后电针组于每次电针前尾静脉注射α7nAchR特异性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各组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VAW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及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碱水解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BP、DBP、MAP、LVAWd、LVPWd均升高(P<0.01),LVIDd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SBP、DBP、MAP、LVAWd均降低(P<0.01,P<0.05),LVIDd升高(P<0.01)。α7阻断后电针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Hyp含量及NF-κB p6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Ach含量降低(P<0selleck GSK1349572.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Hyp含量及NF-κB p6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0.01),Ach含量升高(P<0.01);α7阻断后电针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可能在电针“内关”改善SHR心肌纤维化病理损害中发挥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迷走神经递质Ach含量、降低心肌组织NF-κB p65及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mRNA表达有关。
基于胆碱能抗炎通路探讨电针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MF)的影响,并初步探究胆碱能抗炎通路(CAP)及其下游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方法:选用12周龄雄性WKY大鼠6只为正常组,另选12周龄SHR 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阻断后电针组(α7阻断后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取“内关”及其左侧旁开0.5 cm处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2 Hz/15 Febri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隔日1selleckchem Berzosertib次,干预8周;α7阻断后电针组于每次电针前尾静脉注射α7nAchR特异性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各组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VAW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及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碱水解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BP、DBP、MAP、LVAWd、LVPWd均升高(P<0.01),LVIDd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SBP、DBP、MAP、LVAWd均降低(P<0.01,P<0.05),LVIDd升高(P<0.01)。α7阻断后电针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Hyp含量及NF-κB p6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Ach含量降低(P<0selleck GSK1349572.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Hyp含量及NF-κB p6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0.01),Ach含量升高(P<0.01);α7阻断后电针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可能在电针“内关”改善SHR心肌纤维化病理损害中发挥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迷走神经递质Ach含量、降低心肌组织NF-κB p65及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mRNA表达有关。
载阿霉素明胶微球治疗骨肿瘤的效果研究
目的:阿霉素是化疗治疗骨肉瘤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目前在全身给药后,实现药物有效浓度与副作用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寻找更多要改进药物递送方法提高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的有效率,增加肿瘤部位阿霉素的药物浓度,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本研究使用明胶微球作为阿霉素的药物递送载体,探究阿霉素在明胶微球载体的作用下Pevonedistat核磁,其治疗骨肿瘤的有效性。方法:(一)阿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1.制备载阿霉素明胶微球,使用戊二醛为固化剂,交联后低温保存;2.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制备的微球的形态及大小是否正常;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和包封率;4.计算阿霉素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二)阿霉素明胶微球治疗骨肉瘤的体内外研究:1.本研究使用的细胞系为高侵袭性骨肉瘤MNNG/HOS CL#5细胞,采用CCK8法测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计算药物的半抑制浓度;2.使用裸鼠(BALB/c裸鼠)40只,通过皮下成瘤实验,然后当小鼠体内的肿瘤长大超过80 mm~3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对小鼠注射生理盐水(control组)、单独阿霉素(DOX组)、单纯明胶微球(GM组)以及载阿霉素明胶微球(GM+DOX组),观察对比各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变化情况Testis biopsy;3.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Ki67、PCNA蛋白的表达;5.WB染色观察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6.RT-PCR检测各凋亡蛋白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7.实验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系统进行整理分析,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学数据,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法对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测得P<0.05才认为样本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果:(一)阿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1.制备阿霉素明胶微球DOX:GM的最佳材料比为1:10;2.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阿霉素明胶微球具有规则的球形形态,尺寸约为40μm,微球体的表面光滑,形态良好,无塌陷、褶皱;3.载药率为(6.05±0.26)%,包封率为(84.27±3.10)%;4.载阿霉素明胶微球在体外积累释放,在0-60 h内持续释放增加,释放曲线较平缓,呈现持续性缓慢上升的形式。(二)阿霉素明胶微球治疗骨肉瘤的体内外研究:1.体外细胞毒性实验DOX裸药的半抑制浓度在72h内均高于GM+DOX。2.DOX和GM+DOX组均对裸鼠的肿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GM+DOX组的肿瘤重量相较与DOX组降低2.25倍;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的体积受到显著的抑制;3.DOX组和GM+DOX组组织细胞的阳性率显著降低,其中,GM+DOX组Ki67以及PCNA的阳性率降低约4倍;4.GM+DOX作用后细胞内AKT、ERK以及m TOR作用通路的关键蛋白表达水平得到显著的抑制;5.GM+DOX组的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凋亡因子,上调BAX、BID、p53和Caspase家族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其对应的m RNA表达水平相一致,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载阿霉素明胶微球可以通过缓释药物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其肿瘤增殖和抗凋亡的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得到显著抑制,表明载阿霉素明胶微球可有效提高药物作用效率。与单纯给药相比,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以阻碍高侵袭性骨肉瘤的进展。
血浆ctDNA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亚型及预后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浆ctDNA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94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ctDNA表达,分析血浆ctDNA表达与病理特征及免疫亚型的关系,COX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ctDNA、免疫亚型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交互作用。结果 DLBCL患者ctDNA阳性率达82.98%(78/94);IPI评分高风险患者ctDNA阳性表达率高于IPI评分低风险患者,ⅡB~Ⅳ患者ctDNA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A患者,Bcl-2/MYC双表达患者ctDNA阳性表达率高于无Bcl-2/INCB28060体内实验剂量MYC双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GCB患者ctDNA阳性表达率高于GC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4,P=Digital PCR Systems0.030);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COG PS评分≥2分、IPI高风险、疾病分期ⅡB~Ⅳ期、LDH升高、Bcl-2/MYC双表达、ctDNA阳性均为DLBCL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交互作用分析可知,ctDNA、免疫亚型对DLBCL患者不良预后存在正向交互作Nirogacestat研究购买用。结论 DLBCL患者ctDNA检测阳性率较高,且与病理特征、免疫亚型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疗效与预后预测标志物。
含富马酸伏诺拉生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方LXH254小鼠案初次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月于开MS-275生产商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21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均为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且从未进行正规Hp根除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108例)给予10d含富马酸伏诺拉生三联方案(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B组(108例)给予14d含艾普拉唑铋剂四联方案(艾普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根除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二组在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及B组根除率分别为93.3%和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P=0.830);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和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542)。结论 10d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方案与14d含艾普拉唑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相当,富马酸伏诺拉生方案具有疗程短、药物组microfluidic biochips成少的优势,是临床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初次根除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抗ACE-2抗体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抗体的表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2—4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COVID-19患者196例(COVID-19组),其中感染期患者medieval London156例(感染期组)、康复期患者40例(康复期组);以同期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健康体检者1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抗ACE-2抗体和抗SARS-CoV-2 IgG抗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抗ACE-2抗体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感染期组和康复期组血清抗ACE-2抗体吸光度(A)值显著升高(P<0.05);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死亡COVID-19患者的血清抗ACE-2抗体A值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死亡患者血清抗ACE-2抗体A值最高。男性患者血清抗ACE-2抗体A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住院>27 d的患者血清抗ACE-2抗体A值显著PF-02341066高于住院≤27 d的患者(P<0.05)。感染期的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之间血清抗ACE-2抗体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住院患者血清抗ACE-2抗体A值高于门诊患者(P<0.05)。普通型、重型、死亡、轻型、康复期COVID-19患者抗ACE-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2%、27.50%、38.71%、31.82%、2.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SARS-CoV-2IgG抗体阳性和高龄是抗ACE-2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0.115、1.04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039~0.346、1.005~1.091]。结论 血清抗ACE-2抗体与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年龄和抗SARS-CoV-2Enasidenib体外 IgG抗体均是抗ACE-2抗体表达的影响因素。
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房颤相关卒中与动脉-动脉脑栓塞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卒中、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相关卒中与动脉-动脉(artery-to-artery,A-A)脑栓塞患者在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21年9月-2022年12月因不明原因发生卒中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4例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影像学及超声学等检查。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Immunity boosterCISS)的分型标准,排除在入院前有明确的卒中原因的患者。将所有入组患者根据病因分为动脉-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A-A)组(n=64),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卒中组(n=75)及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相关卒中组(n=45)。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相关疾病史、烟酒史、血清学指标、神经影像学特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等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同时收集PFO组患者的反常性栓塞风险(risk of paradoxical 点击此处embolism,Ro PE)评分、心脏超声学资料,对PFO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有高危PFO特征,分为高危PFO组(n=53)和非高危PFO组(n=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BMI、既往相关病史、烟酒史、NIHSS评分、m RS评分、Ro PE评分以及神经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4例脑栓塞患者,其中A-A组64例,PFO组75例,AF组45例。PFO组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比例低于AF组与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平均年龄、NIHSS评分、m RS评分高于PFO组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BMI、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方面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AF组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PFO组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PFO组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病灶部位、大小、数量:PFO组累及前循环45例(60.0%),后循环25例(33.3%),前后循环均累及14例(6.7%),无同时累及双侧前循环病例;小病灶(病灶直径<15mm)32例(42.7%),大病灶(病灶直径>15mm)32例(42.7%),混合病灶11例(14.7%);皮层梗死14例(18.7%),皮层下梗死42例(56.0%),皮层-皮层下梗死均累及19例(25.3%);单发梗死39例(52.0%),多发梗死36例(48.0%)。AF组累及前循环22例(48.9%),后循环3例(6.7%),前后循环均累及14例(31.1%),同时累及双侧前循环6例(13.3%);小病灶19例(42.2%),大病灶20例(44.4%),混合病灶6例(13.3%);皮层梗死10例(22.2%),皮层下梗死12例(26.7%),皮层-皮层下梗死均累及23例(51.1%);单发梗死21例(46.7%),多发梗死24例(53.3%)。A-A组累及前循环39例(60.9%),后循环14例(21.9%),前后循环均累及4例(6.3%),同时累及双侧前循环7例(10.9%);小病灶23例(35.9%),大病灶18例(28.1%),混合病灶23例(35.9%);购买GSI-IX皮层梗死11例(17.7%),皮层下梗死31例(48.4%),皮层-皮层下梗死均累及22例(34.4%);单发梗死24例(37.5%),多发梗死40例(62.5%)。三组在梗死血管分布、病灶大小及位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分析中共纳入PFO组患者75例,其中高危PFO组患者53例(70.7%),非高危PFO组患者22例(29.3%)。高危PFO组与非高危PFO组的平均年龄、BMI、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NIHSS评分、m RS评分、Ro PE评分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危PFO组累及前循环31例(58.5%),后循环19例(35.8%),前后循环均累及3例(5.7%);大病灶20例(37.7%),小病灶23例(43.4%),混合病灶10例(18.9%);皮层梗死9例(17.0%),皮层下梗死29(54.7%),皮层-皮层下梗死均累及15例(28.3%);单发梗死27例(50.9%),多发梗死26例(49.1%)。非高危PFO组累及前循环14例(63.6%),后循环6例(27.3%),前后循环均累及2例(9.1%);大病灶12例(54.5%),小病灶9例(40.9%),混合病灶1例(4.5%);皮层梗死5例(22.7%),皮层下梗死13例(59.1%),皮层-皮层下梗死均累及4例(18.2%);单发梗死12例(54.5%),多发梗死10例(45.5%)。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分布、病灶大小、位置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相比于AF组患者和A-A组患者,PFO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的患病率更低。同时PFO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NIHSS评分、m RS评分)较AF组患者轻。AF组患者较A-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2.AF组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PFO组与A-A组,PFO组与AF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A-A组。3.PFO组患者神经影像学上以皮层下梗死为主,单一病灶略多于多发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动脉供血区域,相比AF组与A-A组,累及后循环区域较多,且小病灶多发。AF组患者以大的皮层-皮层下梗死为主,多发病灶略多于单一病灶,相比于PFO组与A-A组,更多累及多循环供血区域。AA组患者则以多病灶、皮层下梗死为主,小病灶、混合病灶比例相似,多累及前循环。4.高危PFO组患者与非高危PFO患者在病灶数量、位置、供血区域等大方面基本相似,均以单发、皮层下梗死为主,多累及前循环供血区域。高危PFO组出现小病灶的概率更高,较非高危PFO组更多累及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