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类受体激酶GmRLK介导的菌植蛋白互作模块及共生固氮效率评价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早期识别过程对于整个共生固氮过程的开启至关重要,有关二者共生早期信号交流方面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了紫云英华癸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 7653R中效应蛋白Nop P与紫云英类受体激酶NIP4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基于此结果,本研究将研究材料转移到大豆植株上,而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一,本研究发现与NIP43同源的大豆类legal and forensic medicine受体激酶,命名为Gm RLK,Gm RLK与根瘤菌USDA6效应蛋白Nop P直接存在相互作用,并通过盆栽实验,发现过表达Gm RLK植株固氮活性较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这表明Gm RLK参与到大豆对根瘤菌USDA6效应蛋白Nop P的识别过程中,并且该蛋白对于整个共生过程具有负调控作用。二,本研究通过互作实验发现大豆慢生型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6效应蛋白Nop P与Gm RLK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大豆慢生型根瘤菌Nop P高度保守。后续通过盆栽实验,发现分别接种USDA6和USDA110的植株固氮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发现两种根瘤菌nopp基因缺失selleck LXH254后会导致共生体的固氮活性显著降低,并且这种降低程度在USDA6中更显著。这表明不同种属的大豆慢生根瘤菌Nop P蛋白在共生识别和匹配结瘤、固氮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本研究通过酵母杂交手段筛选到与Gm RLK有强相互作用的一种大豆病程相关蛋白,命名为Gm PRX-1,并通过一系列互作实验证实Gm PRX-1与Gm RLK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关键互作区段为Gm RLK的PAN结构域和Gm PRX-1第100–154位www.selleck.cn/products/AZD2281(Olaparib)氨基酸区段;其次通过盆栽实验,发现过表达Gm PRX-1植株较对照组相比根瘤显著变大、固氮活性显著提高,而干扰Gmprx-1植株的相关表型与前者截然相反。这表明Gm PRX-1可能通过调控根瘤细胞发育的参与到大豆和根瘤菌的共生过程中。本研究以直接证据揭示了“效应蛋白—类受体激酶—免疫防御相关蛋白”三者互连的分子模块,首次揭示了植物先天免疫防御相关蛋白参与大豆与根瘤菌共生结瘤过程的正向调控作用,为大豆高效固氮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潜在基因资源。

一种消炎复合物的体外抑菌与烫伤愈合作用

【目的】为治疗烫伤创口抗感染与愈合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提供一种替代抗生素治疗的复合材料,防止因过多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细菌频繁增多的局面,本文提供了一种主要由天然产物组成的消炎复合物,探究其药用价值。【Cobimetinib纯度方法】用茶多酚、仙人掌、蜂胶等制备消炎复合物溶液,并分别进行体外抗菌试验和小鼠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试验,测试其对于常见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验证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是否明显以及统计烫伤创面愈合率。对试验小鼠进行脏器系数评价和大体解剖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结果】该消炎复合物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皆存在量效关系,即样品浓度越大,抑菌效果越强,其对S. aureus抗菌能力强,MIC=10 mg/mL;各组小鼠的创面恢复情况随着给药天数的增加而好转,创面愈合率持续提升,其创面愈合率与烫伤膏相当。实验过程中小鼠无明显异常反应,消炎复合物各组脏器系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NSC 125973价格可初步认为,该消炎复合物在抗菌与促烫伤创面愈合的方面上具有双重作用,且具有一定药用安全性,但对于其在烫伤创面细菌感染愈合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白籽南瓜砧木嫁接导致黄瓜果面蜡粉减少的作用机制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主要的设施栽培蔬菜作物之一,黄瓜蜡粉是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的重要性状,果皮呈亮绿色的黄瓜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嫁接技术是一种脱蜡粉和提高植物抗性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黄瓜栽培。然而南瓜砧木嫁接调节黄瓜果皮蜡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还不太清楚。本论文以白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为嫁接砧木,以‘中农18’黄瓜为接穗,以自根黄瓜为对照,选取蜡粉量差异明显的花后12 d黄瓜果皮为样品,综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白籽南瓜嫁接对黄瓜果面蜡粉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嫁接后黄瓜果实表面呈亮绿色,从花后9 d开始,果面明度差小于自根黄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黄瓜果面进行观察,嫁接黄瓜(WG)果面光滑、蜡质晶体结构整齐、硅化层薄、蜡质晶体单个颗粒小、密度稀疏。通过果面蜡粉形态和生理的比较,PD0325901试剂表明砧木影响接穗内蜡粉的生物合成。2.对表型差异显著的12 d嫁接黄瓜(WG)与自根黄瓜(SR)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1371个差异基因,852个基因表达上调,519个基因表达下调。基因功能注释及表达分析共发掘41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蜡质生物合成及相关代谢途径。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脂质代谢途径、α-亚麻酸代谢途径、二萜生物合成途径、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角质,木栓质和蜡生物合成途径等。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蜡粉生物合成途径中有注释,其中包括CER4、CER1等。3.采用LC-MS类靶向代谢组学在WG与SR的果皮中检测到氨基酸类、脂肪酰类、萜类和有机酸类等共计352个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的代谢物有258个,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共94个。差异代谢物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最多,共87个(24.7%),其次是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和糖类及其衍生物均为30个(8.5%),类黄酮类代谢物27个(7.7%),脂肪酰类代谢物为26个(7.4%),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共20个(5.7%)。其中,参与醚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的差异代谢物被鉴定出来。4.基于RNA-Seq和LC-MS联合分析,发现了4个可能参与蜡粉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分别为WRKY53(Csa V3_7G025370)、亚油酸9S脂氧合酶6(Csa V3_2G006460)、磷酸转移cytotoxicity immunologic酶(Csa V3_2G001890)、AAA(Csa V3_1G008040),推测以上基因与转录因子转录激活蜡质生物合成基因Cs CER1的表达,导致烷烃相对积累量减少,而蜡酯的相对含量更多,这一过程使得嫁接黄瓜中的蜡粉球不易破碎。该调控模型预测了嫁接黄瓜蜡质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模式,为探究砧木对接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EPZ-6438供应商考依据。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评估清远麻鸡保种资源遗传多样性

清远麻鸡(Qingyuan partridge chicken)是CP-690550 IC50我国著名的优质地方鸡(Gallus gallus gallus)品种之一,已经历了20年系统地保种和利用,但其核心原种保种群体始终缺乏遗传多样性评价。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级清远麻鸡原种保种场的选育群和保种群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了清远麻鸡核心原种保种群体的99个线粒体基因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清远麻鸡的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较高,编码基因COⅠ、ND4、COⅢ、ND2和Cytb及所有非编码基因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清远麻鸡保种效果良好。比较分析保种群和选育群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保种群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高于选育群的,除了ND1和COⅡ单倍型多样度(H_d)低于选育群的外,保种群其余基因的单倍型多样度(H_d)均高于选育群的。通过两群体线粒体基因组selleck Alisertib编码区序列比对,发现选育群中共有30个错义突变位点,包括分别发生在ND3和ND5基因的2个激进变异;保种群有24个错义突变位点,包括COⅢ的1个中度激进突变和ND3的1个激进突变,提示清远麻鸡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清远麻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和评价,以及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Biomass fuel了理论参考。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与艾司唑仑治疗对肺癌伴失眠患者不良反应、睡眠质量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Dispensing Systems辛与艾司唑仑对于肺癌伴失眠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患失眠肺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应用艾PF-07321332纯度司唑仑+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监测的数据更好,观察组在睡眠质量方面测评的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理方面测评的两项分数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生命质量各维度分数,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不更多良反应,2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伴失眠患者中应用艾司唑仑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治疗,可对夜间睡眠发挥更好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改善心理和生命质量,且不良反应未增多,用药安全性良好。

伴自杀倾向的住院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 1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自杀倾向(包括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倾向组(n=431)和无自杀倾向组(nCaspase抑制剂=7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自杀家族Antiviral immunity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33.806、5.869、5.585、5.499、33.311;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格(OR=2.445,95%CI=1.802~3.319)、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OR=2.254,95%CI=1.038~4.89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OR=1.533,95%CI=1.056~2.22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重(OR=2.754,95%CI=2.002~3.790)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重大精神创伤史、严重的抑郁症状可能寻找更多增加住院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

大白菜早抽薹突变基因BrRBM25的克隆

抽薹是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过早抽薹会导致大白菜结球不充分,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在本研究中,利用0.8%的EMS溶液诱变处理大白菜DH系‘FT’的萌动种子,获得了两份等位变异的早抽薹突变体ebm11-1(early-bolting mutant)和ebm11-2。在对突变体ebm11-1和ebm11-2进行抽薹特性鉴定与遗传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ut Map测序结合KASP基因分型技术确定候选基因,进一步利用等位变异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并探究突变基因的表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与野生型‘FT’相比,两个突变体ebm11-1和ebm11-2均表现出提早抽薹的现象,population bioequivalence而且薹长5 cm时间、薹长10 cm时间、开花时间和开花当天株高等抽薹特性指标均与野生型‘FT’存在极显著selleck化学差异。2.等位性检测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ebm11-1和ebm11-2是等位变异,并且早抽薹性状均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利用Mut Map结合KASP基因分型技术确定Bra A01g028120.3C是突变体ebm11-1的候选基因,与拟南芥AT1G60200基因同源,编码RNA结合基序蛋白RBM25,参与介导非生物胁迫应答和ABA应答。4.分别在野生型‘FT’与突变体ebm11-1和ebm11-2中克隆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T’相比,突变体ebm11-1和ebm11-2在Bra A01g028120.3C基因的第8个外显子上分别发生了G-A的突变,并且均导致氨基酸编码的提前终止。利用等位变异验证了候选基因Bra A01g028120.3C的功能,并将其命名为Br RBM25。5.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突变基因Br RBM25在所有器官中均有表达,与野生型‘FT’相比,Br RBM25基因在突变购买SAG体ebm11-1和ebm11-2的根、茎和叶中表达趋势是一致的,然而在花蕾、花和种荚中,突变体ebm11-1和ebm11-2的表达趋势是不同的;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由Br RBM25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根、茎、叶、花蕾和种荚中均有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r RBM25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6.与野生型‘FT’相比,在突变体ebm11-1和ebm11-2的叶片中内源ABA的含量均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开花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T’相比,在突变体ebm11-1和ebm11-2中FLC、SOC1和GI基因的表达是显著降低的,FT基因的表达是显著升高的。

细菌白漆酶Melac13220的固定化、分子改造及应用研究

漆酶是一种蓝色含铜多酚氧化酶,属于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一般是以单体、二聚体或四聚体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多年来,针对于漆酶的研究经久不衰,主要涉及生物、化学、环境等众多领域。此外,漆酶在环保、纺织、印染、食品、化学合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及极大的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些漆酶与典型的蓝漆酶不同,不含四个铜离子,被称为“白polymers and biocompatibility漆酶”或“黄漆酶”,并表现出与蓝漆酶不同且独特的性质。由于它们能够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氧化非酚类底物,因此被认为是比蓝漆酶更好的生物催化剂。本研究通过对基因组数据的挖掘,从微生物中成功克隆出一种新型细菌白漆酶,并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酶序列和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考察了重组酶的理化性质。随后通过酶固定化、深共熔溶剂体系的加入等措施解决了该酶在具体应用上的局限性并将其用于抗生素的降解。此外,通过同源建模、酶与底物分子对接模拟过程了解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活力的突变体,拓宽了可作用的底物范围。本文主要围绕挖酶、改酶以及用酶这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NCBI数据库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本实验室保藏的细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中成功克隆表达出细菌白漆酶Melac13220。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酶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并表征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经同源序列分析发现,该酶与其他多铜氧化酶的序列相似性仅为20-32%。通过序列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证明,该酶属于独特分支的未被报道的非蓝漆酶。根据其所含金属离子成分,可归为“白漆酶”。通过酶学性质表征发现,该酶表现出与典型蓝色漆酶不同的性质,纯化后的Melac13220呈现出无色状态,T1铜对应的610nm和T3双核铜对应的330 nm附近未发现有吸收峰,而在260 nm处存在吸收峰。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5℃,在40°C和50°C温度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半衰期分别为50 h和9 h;Melac13220的最适p H值为1.5,为在酸性环境中具有高活性的嗜酸性酶。Cu~(2+)和Co~(2+)可使酶活力略有提高,在Fe~(2+)存在时,可使酶活力提高5倍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稳定酶的作用。与大多数漆酶不同,Melac13220可以在没有任何氧化还原介体存在下,对刚果红和靛蓝胭脂红染料有较好的脱色效果。(2)Melac13220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稳定性较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因此采用在Melac13220的氨基端、羧基端以及双端引入一段多肽链序列LCTPSR序列,经FGE催化生成醛基再通过Schiff碱反应共价结合到带有氨基基团的磁性纳米粒子上,实现酶与磁性纳米粒子的特异性定点共价结合。随后对Melac13220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与通过物理包埋和化学交联等固定化方法获得的Melac13220固定化酶相比较发现,位点特异性共价固定化法具有最高的固定化效率和活力恢复率,对经此方法固定化后的Melac13220进行酶性质表征研究,发现固定化Melac13220的最适温度为80°C,与游离态相比提高了15°C,此外固定化后的Melac13220对一些有机溶剂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耐受性。DSC结果表明酶的熔化温度从游离态时的57°C提高至固定化后的79°C。此外,经固定化过程提高了Melac13220对染料的脱色效果,可使刚果红在10 h内完全脱色。(3)抗生素在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抗生素残留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因其优异的性价比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其环境残留量高,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为突出。在无氧化还原介体存在下,游离Melac13220和固定化Si O_2-Fe_3O_4-Melac13220-CQ表现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的氧化降解能力,其中Si O_2-Fe_3O_4-Melac13220-CQ的降解效率更高。经推断发现,Melac13220对氨苄青霉素的降解主要包括羟基化、脱羧以及β-内酰胺环的开环等过程。(4)为了提高Melac13220的稳定性,将由一个氢键受体(HBA)和一个氢键供体(HBD)组成的天然深共熔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添加到Melac13220体系中,尝试提高酶的稳定性。使用丙三醇-甜菜碱(GBDES)、丙三醇-氯化胆碱(GCDES)、乳酸-甜菜碱(LBDES)、乳酸-氯化胆碱(LCDES)、木糖醇-甜菜碱(XBDES)、木糖醇-氯化胆碱(XCDES)共六种天然深共熔溶剂,探讨对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BDES、LBDES、LCDES、XBDES、XCDES均表现出能够增强Melac13220酶活力GSK126的作用,而GCDES对Melac13220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深共熔溶剂(DES)可诱导酶的构象变化,促进蛋白质折叠,进而影响酶活力和热稳定性。乳酸基和甜菜碱基DESs具有较高的活化效果,这可能是由确认细节于在DES存在时除了氢键外,还形成了自氢键,可显著提高Melac13220的酶活力。(5)为了进一步提高Melac13220的催化反应活力和拓宽底物适用性,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同源建模和酶与底物分子的对接分析,构建突变体V212L、R248S、K394M。通过酶活力筛选发现,与野生型相比,三个突变体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突变体的底物谱也更广。将酶与底物结合口袋处的碱性氨基酸突变为非极性的蛋氨酸后,酶的催化反应能力有较大改变,说明结合口袋处氨基酸结构在酶的催化效率和底物特异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用于植物蛋白3D打印的设备设计及仿真研究

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对肉类的消费量逐年上升,这也导致了畜牧生产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需要基于植物源的肉类类似物作为替代品食用。肉类类似物主要由植物蛋白制成,常见来源包括小麦、大豆、花生、大米。然而,通常的制造方法难以模仿真实肉制品的微观结Pexidartinib分子量构及质地。3D打印技术可用于制造具有定制几何形状、结构和营养成分的食品。目前食品3D打印设备多LBH589体外用于Bio-based chemicals热熔融巧克力等常温下可凝固材料,对植物蛋白等材料没有定制的打印机。此外,植物蛋白材料在使用传统3D打印机常温挤出后仍需进行后处理。本文主要以三种植物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其混合浆料的打印性能,设计了一种可通过空气加热即时固化的3D打印设备,以制造肉类类似物。本文提出用空气加热3D打印制造植物蛋白肉制品,分析3D打印植物蛋白关键技术,选择合适的植物蛋白浆料,设计植物蛋白3D打印设备,结合仿真研究,为实际打印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并将配制的浆料进行打印试验获得产品。在开发用于植物蛋白3D打印的设备方面,设计了打印平台在XY轴做扫描运动,喷头在Z轴上下运动的三轴运动系统;基于MPC08SP控制卡及控制软件,搭建了控制系统;设计了浆料挤出模块及热风枪为热源的空气加热成型模块;在打印浆料性能方面,对制备浆料做了稳态和温度扫描流变测试,确定浆料用幂律流体模型进行描述且具备热定型性质;然后使用COMSOL仿真软件对注射器挤出模型及热风枪传热模型进行建模分析,为实际3D打印植物蛋白提供理论参考。最后,进行了加热与未加热两组打印实验,初步验证了开发的3D打印设备制造肉类类似物的潜在可能。

家蚕和野桑蚕的泛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基于家蚕(Bombyx mori L.)的养蚕缫丝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家蚕驯化事件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家蚕起源于中国,是由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驯化而来”的观点在学界达成了共识,但家蚕的具体驯化地却一直悬而未决。最新的研究从家蚕和核基因组角度为“家selleck HPLC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点提供了首个生物学证据。基于大样本量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是分析家养动物起源与进化的理想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363个家蚕及野桑蚕种质资源,从野桑蚕和线粒体基因组角度,进Severe malaria infection一步追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中国野桑蚕的哪一个单倍型类群)和起源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哪几个省份)这两个事关家养动物起源的基本科学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1,147个家蚕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Gen Bank已有数据,分析了1,245个正确且完整的家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5,616 bp~15,711 bp,37个基因均没有发生位置和方向变化,有14,594个保守位点和1,363个SNVs,共鉴定出43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79±0.002,核苷酸遗传多样性为0.00124。2.获得了63个中国野桑蚕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Gen Bank已有数据,分析了79个正确且完整的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5,642 bp~15,928 bp,37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方向也完全一致,有14,409个保守位点和1,783个SNVs,鉴定出6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94±0.004,核苷酸遗传多样性为0.00585±0.00094。3.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家蚕和中国野桑蚕都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在泛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家蚕的中国、日本、热带和欧洲四大地理系统种在进化树中聚类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显著的地理遗传结构。中国野桑蚕与日本野桑蚕形成了显著的地理遗传结构,但来自中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桑蚕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仅个别中国野桑蚕群体间发生了基因交流。4.家蚕与野桑蚕各自的单倍型类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将家蚕定义为5个单倍型类群(Bmor HA、Bmor HB、Bmor HC、Bmor HD、Bmor HE),野桑蚕定义为4个单倍型类群(Bman HA、Bman HB、Bman HC、Bman HD),且单倍型类群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5.从母系遗传和泛线粒体基因组的角度证明了家蚕可能起源于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和河南一带。种群遗传分析表明,家蚕群体发生过一次群体扩张事件,与典型的驯化物种的进化趋势一致,而中国野桑蚕则没有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树上,中国野桑蚕的单倍型类群Bman HA与家蚕最为接近,表明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自中国野桑蚕的单倍型类群Bman HA。该类群的中国野桑蚕样品主要来自属古中国仰韶文化核心地区的陕西省和河南省,说明家蚕的驯化起源地最有可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一带。本研究首次解析了野桑蚕和家蚕的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特征,定义了野桑AZD9291价格蚕和家蚕的单倍型类群,明确了家蚕是由中国野桑蚕的单倍型类群Bman HA的祖先型驯化而来的,得出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一带的结论,为野桑蚕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家蚕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等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