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8月—2021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0例晚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125(CA125)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58.75%,较对照组的4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6,P<0.05)。治疗后Lapatinib溶解度,研究组血清bFGF(13.20±2.00)μg/L、VEGF(256.65±47.52)μg/L较对照组的(18.49±2.48)、(308.65±48.03)μg/L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1、6.884,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EA(32.44±3.45)ng/mL、CA125(60.57±3.47)U/mL较对照组的(50.27±4.05)ng/mL、(89.65±4.00)U/mL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75、49.118,P<0.05)。研究组胃肠道反应、乏力、发热、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4pharmacogenetic marker0.00%、35.00%、18.75%、10.00%、11.25%)与对照组(37.50%、31.25%、21.25%、12.50%、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0.254、0.156、0.250、0.222,P>0.05)。结论 晚期Smoothened Agonist试剂NSCLC患者应用安罗替尼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改善肿瘤标志物表达,适于临床推广。
Author: admin
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YWHAZ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YWHAZ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探讨YWHAZ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7例多种类型癌症组织中YWHAZ的表达。检测7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36例配对的癌旁肺组织中GNE-140纯度YWHAZ的表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YWHAZ的高低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YWHAZ在137例多种类型癌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2%, YWHAZ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6.2%。与癌旁肺组织nonviral hepatitis相比,YWHAZ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01),YWHAZ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量与患者的肿瘤MLN8237分子量大小、临床分级和转移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YWHAZ的表达增加可能普遍存在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中,YWHAZ在肺腺癌及肺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肺腺癌及肺鳞癌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余甘子水提物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余甘子水提物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质紊乱和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进行IR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余甘子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各10只。余甘子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800、400、200 mg/kg余甘子水提物稀释液,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2.7 mg/kg吡格列酮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4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测定其体质量及血清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计算其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通过苏木素-伊Docetaxel半抑制浓度红染色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形态;通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观察其肝组织糖原表达情况,并计算染色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肝组织中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现象明显,其血清中TC、TG、LDL-C、FINSPrimary biological aerosol particles水平和IRI显著升高(P<0.05),ISI显著降低(P<0.05);肝小叶结构明显紊乱,肝细胞多发变形、肿大,且有许多脂质沉积和脂肪空泡;糖原PAS染色面积显著减小(P<0.05);PPARγ、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余甘子水提物高、中剂量组大鼠精神状态、肝组织病理BLZ945使用方法形态及糖原表达情况均明显好转,以上指标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 余甘子水提物可能通过激活PPARγ/AMPK/NF-κB信号通路,改善IR模型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肝功能和IR。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通路参与高糖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衰老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衰老的机制。方法:培养PC12细胞用作神经细胞模型,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价PC12细胞衰老情况;免疫印迹检测SIRT1、GLP-1R表达。结果:葡萄糖能剂量依赖性诱导PC12细胞衰老,并抑制SIRT1和GLP-1的表达,Etoposide配制且均在葡萄糖(30 mmol/L,48 h)时效果最明显。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10μmol/L)能抑制高糖促进PC12细胞衰老的作用,而SIRT1的特异性抑制剂splitE-616452omicibioelectrochemical resource recoveryn(10μmol/L)能阻断白藜芦醇的作用。GLP-1R的激动剂GLP-1(10 nmol/L)能逆转高糖对SIRT1表达的抑制作用并缓解PC12细胞的衰老,而GLP-1R特异性拮抗剂exendin(9-39)则阻断了GLP-1的作用。结论:GLP-1R/SIRT1信号通路参与了高糖诱导的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
胰腺癌组织中MIB1、MAL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胰腺癌中Mindbomb同源物1(MIB1)、T细胞分化蛋白2(MAL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诊治的82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B1、MAL2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MIB1、MAL2mRNA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B1、MAL2mRNA表达与生存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MIB1、MAL2阳性表达率95.12%(78/82)、97.56%(80/8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32%(6/82)、9.76%(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MIB1、MAL2mRNA表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达分别为(3.02±0.66)、(6.65±1.1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83±0.40)、(3.5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MIB1与MAL2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5)。不同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组织中MIB1、MAL2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B1mRNA高表达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χ~(2)=39.338,P<0.001)。extracellular matrix biomimicsMAL2 mRNA高表达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χ~(2)=50.306,P<0.001)。MC3临床试验肿瘤分期ⅡB~Ⅲ期、伴淋巴结转移、MIB1mRNA高表达、MAL2mRNA高表达是影响胰腺癌患者不良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腺癌中MIB1、MAL2表达升高,两者表达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是新的胰腺癌预后相关肿瘤标志物。
铁死亡在结直肠癌再生细胞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目的:探讨铁死亡在结直肠肿瘤再生细胞放疗抵抗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采用二维常规条件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Control细胞),同时通过机械力方法在三维纤维蛋白软胶中培养并筛选出具有高致瘤能力的肿瘤再生细胞(TRC);用不同剂量(2、4、6、8 Gy)的X-射线照射Control细胞和TRC,并通过MTS、细胞克隆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Control细胞和TRC在采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X-射线分别处理后,用C11-BODIPY试剂进行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并测定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用qPCR法检测X-射线照射、Erastin处理对Control细胞和TRC中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表达的影响,用WB法检测对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ACSL4Predictive biomarker表达的影响。结果:从纤维蛋白软胶中培养并筛选出高干性的TRC;用不同剂量(2、4、6、8 Gy)的X-射线照射后,Control细胞存活率较TRC显著降低(P<0.05),且Control细胞的克隆大小和数量较TRC显著降低(均P<0.05);Control细胞采用不同剂量X-射线(4、8 Gy)照射及用Erastin处理后,X-射线处理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较未处理组细胞显著升高(P<0.05),Erastin处理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较DMSO处理组细胞显著升高(P<0.05此网站),而TRC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机制研究发现,TRC中GPX4和ACSL4在铁死亡诱导条件(X-射线照射或Erastin处理)下较Control细胞呈现出有助于抵抗的表达模式,即GPX4持续上调、ACSL4Ipatasertib核磁持续下调,且表现为Erastin剂量依赖性。结论:结直肠TRC可能通过高表达GPX4、低表达ACSL4来抵抗铁死亡,从而抵抗放疗。
基于磁共振加速器肺癌自适应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精确性初探
目的:探索基于磁共振加速器肺癌自适应放射治疗过程中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已接受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的13例肺癌患者,将病例的CT图像与勾画结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至Monaco 5.4计划系统,应用磁共振加速器机器参数重新进行计划设计得到参考计划(reference plan, RP);应用Monaco计划系统计算各危及器官(包括肺、脊髓、心脏、肋骨等)的平均相对电子密度,将平均相对电子密度赋予该危及器官并重新计算新计划(new plan, NP)的剂量分布;通过剂量学参数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组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与RP组计划相比,NP组计划患侧肺V_5、V_(20)、D_(mean)(t=1.29,P=0.2寻找更多2;t=1.65,P=0.12;t=0.39,P=0.70),心脏D_(mean)(t=1.52,P=0.16),脊髓D_(1cc)(t=1.65,P=0.13),肋骨D_(1cc)、D_(2cc)、D_(mean)(t=0.31,P=0.76;t=1.03,P=0.33;t=0.43,P=0.6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P组靶区剂量学参数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Live Cell Imagingx, CI)、D_(2%)、D_(90%)、D_(98%)、梯度指数(gradient index, GI)(t=1.92,P=0.04;t=4.06,P<0.05;t=2.69,P=0.02;t=3.68,P<0.05;t=2MK-2206说明书.09,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匀性指数(t=0.08,P=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组靶区剂量参数CI偏差最大达到8.57%,而GI所导致的偏差最大达到了20.35%。对于危及器官脊髓、心脏以及肋骨而言,其剂量偏差较小,均在3%以内,而对于患侧肺,其剂量参数V_(20)偏差最大达到了8.49%。结论:针对肺癌SBRT技术应用平均相对电子密度赋值的方法模拟在磁共振图像上进行剂量计算,患者危及器官除去患侧肺之外受照剂量与原始临床计划相比差别不大,而对于靶区剂量与原始临床计划比较而言存在较大差别,超过了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利用磁共振加速器进行肺癌自适应放射治疗,在磁共振图像进行剂量计算时,计算结果可能会与患者实际受照剂量存在较大偏差,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脑脊液细胞病理检查与ctDNA检测对脑膜癌转移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病理检查与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检测对于明确脑膜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01—2021-08行脑脊液细胞病理学检查258例可疑脑膜癌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6例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通过二代测序方法对其中29例患者的脑脊液或外周血样本进行ctDNA检测。结果 脑脊液细胞学诊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者129例,6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肺癌来medical chemical defense源。单次送检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55%(33/60),多次送检后(≥3次)阳性率提高至72%(4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9例原发肿瘤为肺癌的病例同时行脑脊液ctDNA检测,基因突变率55%(16/29);单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79%(23/29),单纯ctDNA检测的突变率55%(1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ctDNA检测的诊断阳性率为90%(26/29)。结论 多次送检(≥3购买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次)脑脊液标本行细胞病理检查可以有效提高脑膜癌转移的诊断阳性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以协助明确肿瘤来源,selleck化学其对于脑膜癌转移的诊断价值要高于单纯ctDNA检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ctDNA检测对于脑膜癌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症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的关系并且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是基于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随访资料,(1)描述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且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探讨2型糖尿病与不同分型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关系中的作用;(3)研究2型糖尿病selleck抑制剂、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以及2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最后进一步估计脑血管疾病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期间(1998年3月至2002年9月),44919例≥40岁的双生子受邀参与双生子的全生命过程研究项目,以此作为研究人群的基线调查。在排除基线时患有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后,以43238例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44275例未发生痴呆症的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16年12月。研究对象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信息是通过瑞典全国的病人住院登记系统获得。统计分析方法:(1)根据随访期间新发病例计算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以随访期间新发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和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erg-mediated K(+) current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b.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设计:以双生子对子当中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病例,而另一位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对照,控制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b.2型糖尿病、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GEE模型)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来分析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4)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致痴呆症发病风险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累积发病率为11.43%,发病密度为7.1/1000人年,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脑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人群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为7.50%,发病密度为4.6/1000人年,女性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脏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48(1.35-1.61),主要是增加脑梗死(OR=1.61,95%CI:1.46-1.79)以及动脉阻塞(OR=1.98,95%CI:1.30-3.01)的发病风险,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关(OR=1.13,95%CI:0.96-1.32);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没有关系,其OR(95%CI)为1.13(0.91-1.41)。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过量饮酒及不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型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下降(OR=1.49,95%CI:1.Erastin19-1.8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3)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BMI、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OR=1.14,95%CI:1.03-1.27)。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有所上升(OR=1.42,95%CI:1.13-1.79)。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42,95%CI:1.21-1.67)、脑梗死(OR=1.43,95%CI:1.28-1.61)、脑出血(OR=1.42,95%CI:1.10-1.82)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未发现动脉阻塞(OR=1.11,95%CI:0.82-1.51)、蛛网下腔出血(OR=1.08,95%CI:0.67-1.75)与痴呆症之间有关。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3,95%CI:0.96-1.5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发病风险总效应的18.1%。结论: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瑞典双生子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脑梗死、动脉阻塞以及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梗死-痴呆症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痴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延伸护理,实验组接受分阶段延伸护理。比较两组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CGA)、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微型营养评估量表protamine nanomedicine(MNA)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GA、GDS评分分别为(29.33±4.14)、(13.25±1.02)分低于对照组的(34.47±4.44)、(26.36±2.14)分, ADL、MNA评分分别为(73.21±5.14)、(27.47±5.7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4.33±4.17)、(19.19±3.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atinib molecular weight老年痴呆患者由于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均会受到一selleck NMR定的影响,这会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其中以分阶段延伸护理方式的效果较优,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