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钼靶与3.0T磁共振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分析乳腺钼靶摄影和3.0T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9例乳腺包块患者的X射线钼靶片和MRI片图像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乳腺钼靶摄影及3.0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检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MRI形态(Fischer评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检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在89例乳腺疾病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病变65例,良性病变24例。3.0TMRMC3溶解度I检出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8.46%、87.50%和95.51%,高于乳腺钼靶的89.23%、58.33%和80.90%,两者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95,x~2=5.169,x~2=9.1Saliva biomarker24;P<0.05)。MRI形态Fischer评分、TIC及ADC值单项检测与3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81,x~2=6.580;P<0.05确认细节),且Fischer评分、TIC和ADC值3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83)。结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3.0T MRI比乳腺钼靶更为准确且更有价值。

橙皮素通过自噬调控改善压力负荷小鼠的心肌肥厚

目的 通过腹主动脉缩窄(AB)术构建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观察橙皮素对心肌肥厚及相关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手术组(AB组)、橙皮素+手术组(Hes-AB组)、雷帕霉素+手术组(Rapa-AB组)、橙皮素+3-甲基腺嘌呤+手术组(Hes-3-MA-AB组),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小鼠腹主动脉即可,不行AB术;其他4组均行AB术,Hes-AB组术后给予橙皮素溶液(30 mg/kg)灌胃,每日1次; Rapa-AB组术后给予雷帕霉素(0.8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 Hes-3-MA-AB组术后给予橙皮素溶液(30 mg/kg)灌胃和3-matrilysin nanobiosensors甲基腺嘌呤(3-MA)(80 mg·kg-1·d-1)腹腔注射,每日1次。假手术组和AB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灌胃,每日1次。术后4周,采用超声测定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并获取小鼠心肌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P62、Beclin1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AB组小鼠的LVPWs、LVPWd、IVSs、IVS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B组相比较,Hes-AB组、Rapa-AB组小鼠的LVPWs、LVPWd、IVSs、IVSd均明MK-2206 molecular weight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Hes-AB组比较,Hes-3-MA-AB组小鼠的LVPWs、LVPWd、IVSs、IVS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AB组LC3Ⅱ下调,P62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B组比较,Hes-AB组、Rapa-AB组LC3Ⅱ上调,P62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Hes-AB组比较,Hes-3-MA-AB组LC3Ⅱ下调,P62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eclin1在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橙皮素可改善压力负荷小鼠的心肌Ceralasertib抑制剂肥厚,这种作用可能通过自噬调控实现。

具有温控功能的便携式胰岛素注射泵研制与应用

研究目的: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作为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但胰岛素作为蛋白质类药物对温储要求较为严格。现存胰岛素注射设备普GSK2118436遍不具有温控功能,而已有的胰岛素注射装置与温控设备易分离丢失。另一方面,当前胰岛素注射装置多依赖人工操作皮下注射,大量胰岛素在极短Humoral immune response时间内被注入局部组织,对机体刺激较大,注速过快不但浪费药物甚至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有出行需求的糖尿病患者就会陷入一种困境,既如何在没有温控设备的情况下保存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药物并进行精确缓速注射。针对此,研究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便携式胰岛素注射泵,解决目前糖尿病患者出行时面临的药物注射困难问题。研究方法:在确定装置功能后采用SolidWorks绘制便携式胰岛素注射泵结构设计三视图,随后据设计图加工制作各功能模块。设备硬件由主控制器(STC8A8K单片机)、电源、控制按键、步进电机驱动器(ULN2003AN驱动芯片)、二相四线微型步进电机、传动部件、温控部件(DS18B20温度传感器、XH-C0506半导体制冷片、MCH氧化铝陶瓷发热片)、限位开关、LCD1602A显示屏、防震包等构成。软件则采用Keil进行手工编写,系统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温控与注射两部分。温控部分若温度高于8℃则液晶显示闪烁报警且半导体制冷片运行制冷,若温度低于2℃则陶瓷发热片制热,闭环系统对温度进行负反馈调节以确保药舱内温度处于预设区间。注射部分则设计两种注射模式,即一次大剂量输注模式与全天持续缓注模式。一次大剂量输注模式为一次性推注目标剂量药液,全天持续缓注模式下输注Puromycin体内剂量则通过预选注射速度控制,此模式下患者可根据自身注射需求,灵活把控注射时间以调整输注总量。设备制作完成后接电,依次进行注射功能测试、冷藏与制热功能测试、电池续航能力测试。装置控制液体输注的精确度通过Infutest 2000型双通道输液设备分析仪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一次大剂量输注模式下药液推注总量精确度与全天持续缓注模式下药液注速精确度。温控功能方面,为了更好地模拟糖尿病患者出行所遇到的不同环境温度,故将设备吸入胰岛素药液后依次置于-15、-10、-5、0、﹢5、﹢10、﹢15、﹢20、﹢25、﹢30℃的室温环境中进行测试,每次测试前将设备断电后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待药舱内温度显示为当前环境温度时接电进行测试。电池续航能力则通过将设备置于不同环境温度后开机记录总工作时长来确定。研究结果:(1)注射功能方面,设备经过多次校调后注射器推杆在运动范围内运行平稳,全程无抖动与异响,药液输速均匀,能精准的完成开始、暂停、加速、减速、复位等指令。一次大剂量输注模式下注射总量选择范围为10-500uL,全天持续缓注模式下输注剂量则通过预选注射速度控制,注速可选择范围为10-200uL/h。装置的药液输注精度为10uL,其在1-20档的注射速度范围内能够较为精准的推注目标剂量药液。(2)温控功能方面,设备在-15-30℃室温暴露中制冷与制热模块运行稳定,保温层隔热能力较强,可以起到恒温保存胰岛素药液的作用。(3)电池续航能力方面,装置在25℃的环境温度下有着10h的续航时长,已基本能够满足糖尿病患者日常出行时保存药液的需求。研究结论:该设备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并将注射与温控元件整合,设计并制作出了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一体化小型微量注射设备,解决了糖尿病患者因出行而无法恒温保存胰岛素药液、温控盒与注射装置需频繁拆分使用的难题。整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巧、质量轻盈、运行平稳、价格低廉等特点,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能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有效恒温保存胰岛素药物,并可模仿人体胰腺实现两种胰岛素分泌方式,药液输注精度较高,续航能力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克班宁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异喹啉生物碱克班宁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生长抑制作用及促凋亡GW-572016分子式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克班宁作用于Huh7细胞后,按照CCK-8法检测克班宁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据此将后面的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36、48、60μg·mL~(-1));利用形态学实验观察克班宁对肝癌细胞生长和状态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细胞克隆形成能力;Hoechst 3325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Population-based genetic testing亡状态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AX、Bcl-2、PARP凋亡相关蛋白及AKT、p-AKT、FoxO3a、p-FoxO3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克班宁可明显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可诱导Huh7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并在长时间内影响其克隆形成能力;同时还显著促进细胞凋亡,上调PARP、BAX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p-AKT、p-FoxO3a蛋白的表达。结论 克班宁不仅能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的增殖,还能促进细胞凋亡,且其促凋亡作用有可能是通过抑制AKT/FoxO3a信号通路产生Dibutyryl-cAMP IC50的。

替格瑞洛强效抗栓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募集2013年7selleck NMR月~2016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期间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并且在出院后连续应用替格瑞洛达1年的年龄≥65岁的冠心病患者383例,随访1年,参照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出血定义,根据是否发生≥BARC 2型出血事件分为出血事件组55例和无出血事件组328例。观VE-822采购察出血事件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替格瑞洛治疗期间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出血事件组血红蛋白水平、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使用比例明显低于无出血事件组,血小板计数、2型糖尿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比例明显高于无出血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用替格瑞洛出血发生率为14.36%,其中发生≥BARC 3型出血10例(2.61%),消化道出血26例(6.79%)。出血事件组3个月内发生出血26例(47.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替格瑞洛治疗期间发生的≥BARC 2型出血事件与血红蛋白(95%CI:0.960~0.996,P=0.019)、2型糖尿病(95%CI:1.289~4.690,P=0.006)、使用质子泵抑制剂(95%CI:1.616~12.719,P=0.004)和β受体阻滞剂(95%CI:0.197~0.887,P=0.023)显著相关。结论 血红蛋白水平、合并2desert microbiome型糖尿病及合并用药情况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强效抗栓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主要相关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计划性多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非计划性多次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7例单次入院CHF患者、223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例多次入院CHF患者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一般资料、合并慢性疾病史对CHF患者非计划性多次入院的影响,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因素对CHF患者非计划性多次入院的综合影响。结果 8个因素(酗酒情况、定期运动、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心律失常)对患者非计划性多次入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酗酒情况(OR=7.140)、定期运动(OR=6.517)、高血脂病(OR=5.471)、冠心病(OR=3.947)、心AMG510律失常(OR=3.147)、糖尿病(OR=2.484)、高血压(OAdezmapimod配制R=1.967)、心功能分级(OR=1.528)。结论 心功能较差且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次住院概率较高,而酗酒和未定期运动也会加大再次住院风险。

染色体11q13.3扩增通过PD-1~+Treg细胞诱导肿瘤抗PD-1免疫治疗超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及目的以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横跨多癌种的突破性进展,并逐步成为多种晚期实体瘤新的标准治疗。然而超过50%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无应答,其中4-29%的患者经免疫治疗后甚至出现肿瘤快速进展现象(超进展,HPD),导致提前出现病情恶化,极大地限制了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临床病例报道提示MDM2/MDM4、EGFR或染Taurine分子式色体11q13.3位点基因等扩增可能与患者免疫治疗耐药甚至超进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展的发生有关,但缺乏可靠实验证据且机制不明,更缺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因此,Biogeochemical cycle寻找肿瘤免疫治疗耐药尤其是超进展发生的有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方法,对提高免疫治疗临床疗效十分重要。方法从免疫治疗超进展患者肿瘤测序结果出发,结合公共数据库中既往已发表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患者信息,分析11q13.3位点CCND1/FGF3/FGF4/FGF19基因扩增对免疫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继而利用高免疫原性肝癌(Hepa1-6)与结直肠癌(MC38)细胞株,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抗PD-1单抗免疫治疗C57BL/6小鼠皮下瘤模型,作进一步验证;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及体内裸鼠、抗CD25抗体预清除Treg细胞小鼠及CD4敲除基因工程小鼠皮下瘤模型,流式细胞术与转录组学测序分析体内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转录组改变,探究引起CCND1/FGF3/FGF4/FGF19基因扩增相关超进展发生的内在分子机制。结果11q13.3位点CCND1/FGF3/FGF4/FGF19基因扩增与多种肿瘤免疫治疗预后不良密切相关;CCND1/FGF3/FGF4/FGF19共扩增皮下肿瘤接受抗PD-1治疗后出现生长增殖加速现象。共扩增肿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Treg细胞、耗竭性淋巴细胞浸润比例增加,而效应性淋巴细胞的浸润与活性降低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抗PD-1治疗进一步增加共扩增肿瘤中高增殖与抑制活性的PD-1+Treg细胞浸润比例,而体内预清除Treg细胞可阻止超进展的发生。共扩增肿瘤中,Wnt/β-catenin/c-Myc信号轴活化,上调肿瘤细胞SLC7A5的表达,竞争性抑制微环境中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氨基酸摄取利用,并下调免疫炎性与趋化因子IL6、CCL2、CXCL11与CXCL14的表达与释放,抑制免疫细胞的浸润。FGFR抑制剂联合抗PD-1治疗可抑制共扩增肿瘤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少SLC7A5的表达,并增加IL6、CCL2、CXCL11与CXCL14的表达与释放,逆转PD-1+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显著减缓共扩增肿瘤的生长增殖,并延长荷瘤小鼠总生存。结论(1)11q13.3位点CCND1/FGF3/FGF4/FGF19基因共扩增可诱导肿瘤免疫治疗超进展发生;(2)PD-1+ 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在诱导超进展发生中发挥关键性调控作用;(3)CCND1/FGF3/FGF4/FGF19 激活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一方面促进肿瘤内氨基酸转运载体蛋白SLC7A5的表达,竞争性抑制微环境中效应性淋巴细胞的氨基酸摄取;另一方面抑制肿瘤内免疫炎性与趋化因子IL6、CCL2、CXCL11与CXCL14的表达与释放,最终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4)FGFR抑制剂联合抗PD-1治疗可有效逆转共扩增肿瘤超进展的发生。

乳源抗菌肽的制备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牛奶作为摄取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乳蛋白不仅可以促进人体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生物活性成分,所以乳蛋白也是抗菌肽的原料之一。本文以酪蛋白为研究对象,设定并优化了乳源抗菌肽的制备工艺,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乳源抗菌肽的肽段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析。此外,还对乳源抗菌肽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在酪蛋白酶解物中鉴定到的肽谱数据与抗菌肽构效关系,筛选抗菌肽并验证其活性。本研究为乳源抗菌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为未来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提供方向。本论文工作分为三部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以酪蛋白为研究对象,按照预先设定的制备工艺,制备乳源抗菌肽。以乳源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筛选出对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实验,进一步优化乳源抗菌肽制备的工艺,确定了酪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较优的三个反应条件分别为底物浓度5.5%,加酶量11,000 U/g,反应时间5 h;底物浓度4%,加酶量10,000 U/g,反应时间3.2 h;底物浓度5.5%,加酶量11,000 U/g,反应时间4 h。得到的产物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43%,9获悉更多5.73%和87.88%;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61%,92.67%和89.76%。三个工艺的乳源抗菌肽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在3.125-12.500 mg/mL之间。(2)进一步对乳源抗菌肽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对不同工艺的乳源抗菌肽的肽段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个样本中分别鉴定到1239、1291、1151条肽段,共同鉴定到991条肽段,占总肽段数目的68%。将鉴定到的肽段与乳源活性肽数据库中的活性肽匹配,从1#、2#和3#样本中分别匹配到57、63和56条活性肽段,三个样本中均有10条抗菌肽,来源于κ-酪蛋白P02668f(63-70)位置,β-酪蛋白P02666 f(113-120)、f(121-128)和f(208-224)位置,α-s2-酪蛋白P02663 f(163-176)和f(213-222)位置,α-s1-酪蛋白P02662 f(16-39)、f(30-37)和f(110-119)位置及β-乳球蛋白P02754 f(41-56)和f(141-CP-456773作用151)位置。其中,来源于β-酪蛋白的抗菌肽位于β-酪蛋白序列181-217区间内,此区域产生的肽段覆盖度及强度最高。将共有的肽段以80%同源性检索乳源活性肽数据库,得到314条潜在活性肽,潜在活性肽新增了促进细胞增殖活性、阿片活性、降低胆固醇活性等,其中有113条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3)以优化后的乳源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其电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乳源抗菌肽处理后的细菌形态变化做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性随乳源抗菌肽静置时间的延长先提高再下降,同时乳化稳定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细菌经乳源抗菌肽或氯己定处理后,其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出现残缺凹陷,优化后的乳源抗菌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浊度法验证合成肽段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peptide 2对革兰氏阳性host-derived immunostimulant菌变形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均最好,证明其具有广谱抗菌能力。

猪瘟弱毒标记疫苗候选株RecC-M1对猪的安全性研究

为探究猪瘟弱毒标记疫苗候选株RecC-M1(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Erns和猪瘟病毒基因2型流行株E2高变区分别置换弱毒疫苗C株对应区域构建而成)对猪的安全性,本实验以2.0×10~5FAID50(50%荧光抗体感染剂量)高剂量的RecC-M1株经颈部肌肉注射接种12头35日龄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仔猪,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6头。接种后观察各组猪的临床症状,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0、1 d、3 d、Hip flexion biomechanics5 d、7 d、14 d、28 d和42 d)采血用于细胞计数;接种后7 d和42 d各取6头猪(包括第42 d对照组6头猪),剖杀后观察各组织剖检病变,并取各组织制作切片观察组织病变,采用qPCR检测病毒在各组猪各组织中的分布。根据qPCR结果,选择阳性组织样品(扁桃体、肾脏和淋巴结)的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ecC-M1株在猪上述各组织中的分布。于接种后0~7 d、14 d、28 d和42 d分别采集各组猪的鼻拭子和肛拭子样品以及不同时间采集的血液,均采用qPCR检测各组猪的病毒血症及排毒;采用间接ELISA分别检测各组猪血清中分别针对BVDV及CSFV相应抗原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RecC-M1组猪在42 d的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温、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与阴性对照组猪均无明显差异,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剖检及组织病变观察结果显示,接种后7 d和42 d猪的各组织均未见淤血或出血;扁桃体、淋巴结、脾、肾、膀胱、回盲瓣等CSFV嗜性组织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各组织样品的qPCR结BMN 673小鼠果显示,接种后7 d所有6头猪的肾脏和扁桃体样品和2头猪的淋巴结样品中均检出CSFV核酸,而接种后42 d所有猪的组织样品均为阴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后7 d猪扁桃体和肾脏样品中CSFV抗原均呈阳性,接种后42 d猪的所有组织样品则均转为阴性;病毒血症和排毒的qPCR结果显示,接种后14 d内部分猪血液、鼻拭子和肛拭子样品中检出CSFV核酸,接种后28 d和42 d所有猪血液、鼻拭子和肛拭子则均为阴性。间接ELISA结果显示,接种后14 d针对BVDV1 Erns抗体开始上升,而针对CSFV E2的抗体则在接种后7 d开始上升,此后两种抗体水平均随时间的推移呈持续上升趋势。阴性对照组猪各组织均未见明显剖检及组织病变,各组织CSFV抗原,各组织、血液及拭子selleck化学样品均为阴性,也未产生针对相应病毒抗原的抗体。上述结果表明,高剂量的RecC-M1株对猪是安全的,本研究为RecC-M1株作为猪瘟弱毒标记疫苗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项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11个中心应用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的53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53例RRMM患者接受以塞利尼索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的中位年龄为60(范围41~79)岁。患者应用塞利尼索的时间距离初次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0(范围1~156)个月,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范围1~11),既往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22例(41.5%,22/53),既Galunisertib采购往行CAR-T细胞治疗者8例(15.1%,8/15),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双重耐药者34例(64.2%,34/53),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达雷妥尤单抗三重contrast media耐药者20例(37.7%,20/53)。起病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17p-/t(14;16)/t(4;14)/1q21]者24例(66.7%,24/36),应用塞利尼索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者20例(Imidazole ketone erastin55.6%,20/36)。47例患者可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44.7%(21/47),其中完全缓解3例(6.4%),非常好的部分缓解4例(8.5%),部分缓解14例(29.8%)。应用塞利尼索前合并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总有效率与不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相比有降低的趋势(33.3%vs 66.7%,P=0.056)。中位起效时间为1.1(范围0.7~2.7)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疗效≥部分缓解的患者)为7.8(95%CI 5.3~10.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4(95%CI 2.6~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伴有髓外浸润、既往治疗线数≥8线的患者倾向于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SPd方案与非SPd方案相比,无进展生存期有延长的趋势。应用塞利尼索时伴有髓外浸润、既往治疗线数≥8线是影响总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减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39.6%、20.7%、49.0%。因骨髓抑制导致塞利尼索药物减低剂量的发生率为7.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感染(18.9%)、乏力(16.3%)、恶心呕吐(11.3%)。结论:真实世界中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RRMM具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