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47例对照人群的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点击此处因片段并测序,结合目的基因测序后的序列及比对,GenBank上查找相对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运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后,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多种危险因素以及2个Humoral immune response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用Haploview4.2软件和SHEsis在Belnacasan核磁线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TRANSFAC数据库用于预测可能受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的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可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此结果可能与心肌梗死组服用调脂类药物有关,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分析。在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子序列中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无关联性。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提示,该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处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D′=1.000,R~2=0.978),单倍体型均未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P>0.05)。[结论]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区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为完全连锁不平衡。该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及其单倍体型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无相关性,但提供了组织蛋白酶D基因启动区多态性的群体遗传学资料。

索马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索马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不良RNAi Technology反应。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7月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c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发表的索马鲁肽对比安慰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Meta分析采用Stata 16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1项RCT,包括5 753例患者。分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索马鲁肽降糖、减重效果显著,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MD=-1BMS-907351说明书.18,95%CI=-1.35~-1.02,P<0.000 1)、空腹血糖水平(M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D=-1.65,95%CI=-1.95~-1.36,P<0.000 1)和体重(MD=-3.06,95%CI=-3.94~-2.19,P<0.000 01),同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HbA_1c达标率(HbA_1c<6.5%达标率:RR=5.57,95%CI=4.06~7.63,P<0.000 01;HbA_1c<7.0%达标率:RR=3.55,95%CI=2.88~4.36,P<0.000 01),还可降低收缩压水平(MD=-3.16,95%CI=-4.30~-2.02,P<0.000 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相比,索马鲁肽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RR=1.09,95%CI=1.05~1.13,P<0.000 1),其中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RR=1.95,95%CI=1.73~2.20,P<0.000 01),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RR=0.98,95%CI=0.80~1.20,P=0.83)和低血糖发生率(RD=-0.00,95%CI=-0.03~0.02,P=0.78)与安慰剂相似。结论:索马鲁肽较安慰剂有显著的降糖、减重作用,索马鲁肽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胃肠道反应为其主要不良反应,但一般症状较轻。

肺癌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肺癌住院患者衰弱患病率,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定点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肺癌住院患者,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病史资料、营养相关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衰弱状况,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成分。采用Stata/SE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 共纳入肺癌患者109例,其中衰弱39例(35.8%),衰弱前期45例(41.3%),非衰弱25例(2更多2.9%)。病理类型为小细胞肺癌、患有共病、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其衰弱患病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8,14.25,12.02;均P<0.Naporafenib分子式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病数、肌肉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是衰弱和衰弱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β=0.653、-0.980,1.169,-0.128;均P<0.05)。结论 肺癌住院患medial entorhinal cortex者普遍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患者的共病情况、营养状况、肌肉量及活动能力与衰弱状况有密切关联。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d)和17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卒中组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1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卒中185例,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脑卒中104例HIV infection。选取MMP-3基因rs3025058(-1171 5A/6A),rs522616(-709A/G)及rs679620(133A/G)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对MMP-3基因3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3个位点点击此处存在不完全连锁不平衡,且基因多态性均与LAA型脑卒中相关(P<0.05)。在显性模型中,rs3025058MK-4827位点5A5A+5A6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6A6A基因型携带者的1.72倍(P=0.017,OR=1.72,95%CI:1.10~2.69);rs522616位点GG+AG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52倍(P=0.005,OR=0.52,95%CI:0.33~0.82);rs679620位点AA+G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1.55倍(P=0.042,OR=1.55,95%CI:1.01~2.37)。但是,3个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与SAO型脑卒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LAA组5A-A-A及6A-A-A单倍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A-G-G单倍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MMP-3血清水平在LAA型脑卒中急性期增高明显,SAO型脑卒中次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MMP-3基因rs3025058,rs522616及rs679620多态性可能与LAA型脑卒中易感性相关。

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LPS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

目的寻找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关键基因, 为脓毒症相确认细节关性AKI的C59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这两个数据集记录了肾移植手术前后对移植肾进行规律性肾活检的基因芯片数据, 一部分患者在肾移植后发生了AKI。对两个数据集中AKI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 找到在两个数据集中差异一致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较高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 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 使用10 mg/L脂多糖(LPS)孵育6 h制备LPS-HK2细胞模型(LPS模型组), 并设空白对照组;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对LPS-HK2细胞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的目的基因进行敲减(基因敲减组), 并设置基因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K2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凋亡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两个数据集间有325个基因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 其中144个显著下调, 181个显著上调, 而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在两个数据集中表达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均较大;进一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证实, 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中SLPI表达量对AKI的诊断效能均较大, AUC分别为0.83和0.92。故选择SLPI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 LPS模型组细胞中SLPI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2-ΔΔCT:1.80±0.14比1.00±0.11, P0.01), 变化趋势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符。进一步敲减SLPI基因分析显示, 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白细胞介素-6(IL-6, ng/L):509.58±27.08比253.87±75.83, IL-1β(ng/L):490.99±49.52比239.67±26.97,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ng/L):755.22±48.66比502.06±10.92, 均P0.01〕, 说明SLPI可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凋亡关键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Bax蛋白(Bax/GAPDH):1.38±0.12比1.00±0.10, 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1.44±0.15比1.00±0.11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均P0.05〕, 而Bcl-2表达显著降低(Bcl-2/GAPDH:0.83±0.08比1.00±0.05, P0.05), 说明SLPI可抑制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凋亡。结论 SLPI能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 可能参与肾小管细胞在脓毒症反应中的保护机制, 成为脓毒症相关性AKI治疗的潜在靶点。

β受体阻滞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转归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真实世界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连续募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Y-27632供应商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615例,其中年龄<65岁346例,年龄≥65岁269例,根据住院及随访5年期间是否全程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分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441例(71.71%)和对照组174例。随访5年,观察血压未达标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年龄、慢性支气管炎、肾功能不全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陈旧性心肌梗死比例及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替格瑞洛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5年MACE发生风险和血BLZ945压未达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5%vs 20.11%,HR=0.494,P=0.019;45.12%vs 48.85%;HR=0.091,P=0.044)。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年龄<65岁患者收缩压未达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年龄<65岁患者(29.70%vs 33.75%,P=0.034),年龄≥65岁患者5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Medial longitudinal arch对照组年龄≥65岁患者(11.43%vs 28.72%,P=0.014)。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降低MACE及血压未达标的发生风险,其获益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研究

目的 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H)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TS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SH患者并发NPE的危险因素;应用rms程序包和R语言(R 3.5. 3)软件包绘制TSH患者并发NPE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TSH患者并发NPE的预测价值。结果 175例TSH患者中,发生NPE 24例,NPE发生率为13.71%,纳入NPE组;未并发NPE患者151例纳入非NPE组。2组疾病严重程度、糖尿病发生率、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及脑电图(EEG)异常发生率比较,semen microbio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晚期TSH、合并糖尿病、Hunt-HessⅢ~Ⅴ级、Fisher分级Ⅲ~Ⅳ级及EEG异常是TSH患者并发N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TSH患者并发NPE的危险因素构建TSH患者并发NPE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TSH患者并发NPE的校正曲线趋更多近于理想曲线;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1[CL1390095%CI(0.792,0.834)];列线图模型预测TSH患者并发N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 中晚期TSH、合并糖尿病、HuntHessⅢ~Ⅴ级、Fisher分级Ⅲ~Ⅳ级及EEG异常是TSH患者并发NPE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TSH患者NPE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同发病年龄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新诊断老年发病T2DM与中年发病T2DM病人临床特点JQ1体外的差异。方法 选择新诊断T2DM病人1555例,根据T2DM发病年龄分为新诊断老年发病病人(972例)和新诊断中年发病病人(583例)2组。测定所有病人HbA1c、FPG、餐后2 h血浆葡萄糖(PPG)、血清肌酐(SCr)、TG、TC、LDL-C、HDL-C、尿白蛋白/肌酐(ACR)及踝肱比(AB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新诊断老年发病T2DM组的HbA1c、FPG及PPG水平显著低于新诊断中年发病T2DM组(均P<0.01),HbA1c达标率显著高于新诊断中RAD001年发病T2DM组(45.68%比33.79%,P<0.01)。(2)与新诊断中年发病T2DM组相比,新诊断老年发病T2DM组的高血压患病率、SBP水平显著升高,而TG、T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TG、TC达标率显著升高(P<0.01)。(3)新诊断老年发病T2DM组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变)及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比例显著高于新诊断中年发病T2DM组(P<0.01)。结论 和新诊断中年发病T2DM病人相比,新诊断老年发病Lipid biomarkersT2DM病人血糖较易控制、HbA1c更容易达标,更应重视血压的管理和达标,出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变)及合并CKD的比例更高。

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作用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全球高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13%的宫颈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转移性寻找更多宫颈癌5年生存率仅为16.5%。迄今为止,手术及放化疗方法仍是宫颈癌治疗的基本手段,但随着毒性、耐药性等副反应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些疗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以多糖为代表的天然化合物被发现Bemcentinib具有显著抗宫颈癌作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多糖是天然多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及果实中,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多聚体,也是有别于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在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领域研究广泛。本研究通过查阅近20年文献,就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以期在抗宫颈癌新药研发方面带来新的突破。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发现天然植物源多糖可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宫颈癌细胞侵袭和迁移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促进宫颈癌细胞自噬、阻滞宫颈癌细胞周期、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抗氧化损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高免疫调节活性、调控信号通路等方式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需要关注的是,在目前有关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的研究中,部分天然多糖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有相当大比例的研究仍停留于体外实验,因此未来亟需开展更多有关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的临床实验研究,以获取更加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血清FGF-23、TGF-β_1和sST-2诊断高血压病人发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诊断高血压病人发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4例,作为高血压组。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204例病人中1级61例,2级67例和3级76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将病人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07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42例)和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55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45名作为对照组。观察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血清FGF-23、TGF-β_1、sST-2和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分析血清FGF-23、TGF-β_1、sST-2和CysC水平与高血压分级和肾功能的关系;血清FGF-23、TGF-β_1、sST-2和CysC水平预测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诊断效能。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FGF-23、TGFFer-1核磁-β_1、sST-2和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人血清FGF-23、TGF-β_1、sST-2和CysC水平随着高血压分级和肾功能不全损害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1)。血清FGF-23、TGF-β_1和sST-2诊断高血压病人发生肾功能损害的效能优于CysC,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8.7%,特异度为94.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8,优于FGF-23、TGF-β_1和sST-2单一指标。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病人血清FGF-23水平与TGF-β_1(r=0oncology prognosis.687,P<0.01)和sST-2(r=0.726,P<0.01)呈正相关,血此网站清TGF-β_1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r=0.816,P<0.01)。结论 血清FGF-23、TGF-β_1和sST-2水平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和肾损害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高血压病人发生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