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从微小RNA-145(miR-145)角度深入阐释黄芩苷对卵巢癌的治疗机制。方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黄芩苷(100μmol/L)作用的卵巢癌多种细胞系(SKOV3、HO-8910、SW626、A2780、Caov-3)及不同浓度(1、5、25、50、100μmol/L)黄芩苷作用的Caov-3细胞中miR-145的表达量;Caov-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100μmol/L黄芩苷组(100μmol/L黄芩苷处理)、anti-miR-145组(转染miR-145抑制剂)、黄芩苷+anti-miR-145组(转染miR-145抑制剂后加入100μmol/L黄芩苷处理);四甲基偶氮唑蓝(MTT)、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00μmol/L黄芩苷组miR-145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而48、72 h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100 umol/L黄芩苷组比较,anti-miR-145组miR-145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SCH772984采购而48、72 h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anti-miR-145组比较,黄芩苷+anti-miR-145组miR-145相对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表达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而48、72 h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Peptide Synthesis著降低(P<0.05)。结论 黄芩苷通过上调miR-145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诱导凋亡。
Author: admin
血红素氧合酶1介导阿托伐他汀在巨噬细胞极化和胆固醇蓄积中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增强细胞抗炎症及抗氧化损伤能力。但阿托伐他汀是否可以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炎症、减少胆固醇蓄积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对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炎症状态及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先将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孵育24 h,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量及细胞活性,摸索阿托伐他汀的最适剂量用于后续研究。另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血红素氧合酶1抑制组,分别用纯培养基、阿托伐他汀20μmol/L及阿托伐他汀20μmol/L+锌原卟啉Ⅸ10μmol/L预先孵育细胞24 h,再加入50 mg/L的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结果;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elaglenastat采购t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LC3Ⅱ、LC3Ⅰ、P62、PPARγ、ABCA1的表达量;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用油红O染色评价胞内脂滴的蓄积程度。结果与结论:(1)阿托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巨噬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2)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巨噬细胞主要向M1极化并分泌促炎因子,增加胞内胆固醇蓄积;(3)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巨噬细胞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增加,细胞转向M2型极化且主要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等抗炎因子,同时,PPARγ、ABCA1、LC3II/I等反映胆固醇外排及自噬的信号分子表达增加,胞内胆固醇及脂滴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4)同步加入锌原卟啉Ⅸ预处理的血红素氧合酶1抑制组则显著逆转了阿托伐他汀组的上述改变;(5)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促进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巨Iron bioavailability噬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炎症,并通过上调PPARγ/ABCA1信号通路selleckchem MDV3100和增强自噬等增加胞内胆固醇流出,降低细胞内脂质蓄积。
基于真菌底盘优化的裸盖菇素生物合成
裸盖菇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裸盖菇属蘑菇中的色胺衍生物,作用于人体5-羟色胺受体,具有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潜力。目前已有许多裸盖菇素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烟草成瘾、酗酒、癌症晚期焦虑等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其中裸盖菇素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和重度抑郁的疗法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的地位。目前裸盖菇素主要依赖化学合成以及生物提取来获得,其中从裸盖菇中提取裸盖菇素存在含量低、批次不稳定的缺点,而化学合成法所用原料成本高,且磷酸化步骤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裸盖菇素进行异源合成,可获悉更多选用廉价的碳源(如葡萄糖)起始合成,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制药应用所需的高产率和高纯Gait biomechanics度,而且避免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环境污染。。此外,微生物底盘细胞可以生产各种有价值的色胺衍生物,从而获得裸盖菇素相关衍生物,丰富天然产物类型。本研究以裸盖菇素的高效生物合成为研究目标,通过CRISPR-Cas9多位点基因编辑,代谢通路优化等方法对裸盖菇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一、裸盖菇素及其卤代衍生物在酿酒酵母中的异源生物合成。酿酒酵母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其胞内具有真核细胞的多种细胞器和膜结构,能够为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不同的环境和隔室,尤其在产生芳香族化合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研究使用CRISPR-Cas9多位点基因编辑技术,将裸盖菇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Tdc、Psi H、Psi K、Psi M分别整合到BY4741、CEN.PK2-1D、CEN.PK113-5D三种酿酒酵母菌株基因组中,通过比较生长速度及产物的合成,最终选择生长较快、副产物生成少的CEN.PK113-5D菌株作为底盘细胞进行下一步优化。同时,我们发现在裸盖菇素的合成过程中,Psi H编码的P450氧化酶的羟化能力不足,影响了裸盖菇素的合成产量。随后通过增加PPsi H拷贝数来优化裸盖菇素的合成,将裸盖菇素的摇瓶产量由15 mg/L提高至114 mg/L,是出发菌株的7.6倍。此外,根据前体定向生物合成的原理,利用酶催化功能的混杂性,在培养体系中外源添selleck加裸盖菇素前体色氨酸的类似物,生物合成获得4个新型非天然裸盖菇素卤代衍生物。二、裸盖菇素在顶头孢霉中的异源生物合成。本研究创新开发了一种工业微生物顶头孢霉作为底盘细胞异源合成裸盖菇素,顶头孢霉的次级代谢产物头孢菌素C需要以丝氨酸以及甲硫氨酸为前体,其中甲硫氨酸是细胞内S-腺苷甲硫氨酸的前体物,丝氨酸是色氨酸的主要合成前体。裸盖菇素的生物合成需要以色氨酸为前体,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促进色胺的N甲基化,因此顶头孢霉中存在足量的裸盖菇素合成所需的前体物,可以将顶头孢霉作为底盘细胞进行裸盖菇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本研究利用一种在真核细胞中的多基因表达策略,将2A自剪切肽与TEV蛋白酶识别位点结合,构建了一种在真菌中表达多顺反子基因的元件,通过该元件将裸盖菇素的合成基因Tdc、Psi H、Psi K、Psi M串联表达。结果显示,在顶头孢霉底盘中成功异源合成裸盖菇素分子。
败酱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影响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居全球癌症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癌症负担沉重,因此防治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败酱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对炎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盆腔炎症、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常应用败酱草治疗大肠癌,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败酱草含有三萜类、皂苷、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是败酱草主要抗肿瘤成分,网络药理及谱效关系分析认为,PD0325901槲皮素、木犀Medical evaluation草素、芹菜素、异牡荆素、异红草苷在败酱草抑制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Talazoparib供应商。体内外研究显示,败酱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可以从防止大肠癌癌前病变、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阻滞癌细胞周期、促进癌细胞凋亡、逆转大肠癌耐药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口服利用度低,肠道是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部位,其代谢途径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本文对败酱草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抗肿瘤机制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败酱草抗大肠癌作用机理、转化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基于CiteSpace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分析2011年—2020年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核心集selleck激酶抑制剂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V.5.8.R1软件对近10年BCRL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相关研究的作者、国家/机构分布状况及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2011年—2020年发表的英文BCRL研究文章2 038篇。最多产的国家、机构和作者分别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metal biosensor症中心和Jame M Armer。“手臂淋巴水肿”“继发性淋selleckchem PEG300巴水肿”“放射”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主要关键词。BCRL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是BCRL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其防治方法。结论:BCRL的预防和新的治疗方法仍然是BCRL领域的主要热点,相关研究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加强国家、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黄芪膜分离小分子成分对CTX、HC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血清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目的 采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芪膜分离M4部位对两种免疫抑制模型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究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选用环磷酰胺(CTX)和氢化可的松(HC)建立两种免疫抑LY2157299制大鼠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Oil biosynthesis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Nirogacestat半抑制浓度OF-MS/MS)技术对两种模型对应各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及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并鉴定差异代谢物,并基于MetaboAnalyst 5.0在线分析平台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从CTX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中筛选得到26种差异代谢物,黄芪M4部位对所有差异代谢物均表现出显著回调作用;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6条代谢通路,主要为氨基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嘧啶代谢及视黄醇代谢。从HC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中筛选得到9种差异代谢物,黄芪M4部位对其中6种差异代谢物表现出显著回调作用;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视黄醇代谢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2条代谢通路。结论 黄芪M4部位对免疫抑制生物标志物的调节趋势表明,其可能通过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调节,以及苯丙氨酸、视黄醇、嘧啶、色氨酸和花生四烯酸代谢,进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
25250例住院患儿中EB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获悉更多析2021年1—12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5 250例EBV感染患儿,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EBV衣壳抗原M抗体(VCA-IgM)和核心抗原G抗体(NA-IgG),分别从性别selleckchem、年龄、季节、涉及的疾病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 250例住院患儿中,EBNA-IgG+9 795例,EB-VCA-IgM~+ 2 818例,住院患儿EBV累计感染率为45.60%,近期感染率为11.16%,新发感染率为17.02%;不同性别EBV累计感染率、近期感染率、新发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9、16.732、21.681,P<0.01),且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EBV感染的累计感染率、近期感染率、新发感染率在季节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秋季最高。EBV感染的累计感染率、近期感染率、新发感染率在年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累计感染率学龄组最高,近期感染率、新发感染率以学龄前组最高;EBV感染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从而引起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发病最多,其次为传染metastasis biology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论 本地区EBV感染率较高,主要集中在秋季,且学龄前组感染率最高,病毒感染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主要以呼吸系统发病率最高,应提高儿童免疫力,有效控制EBV感染。
中药黄芪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进展成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代医学临床上主要通过诊治原发病以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或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临床治疗效率不高。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临selleckchem床价值,黄芪作为补气代表药,具有补益脾肾、益气活血等功效,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双向调节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等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本文通过对糖尿病肾病中西医购买C59的病因病机、黄芪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黄芪的应用等进行阐述,旨在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以资临床应用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microbiota stratification借鉴和参考。
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在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html中应用通脉养心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收的160例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划分为试验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通脉养心丸进行治疗)和常规组(80例,开展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房性早搏及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6 min步行retinal pathology距离测试(6 MWD)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低于常规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selleck PR-171增加应用通脉养心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降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运动耐力明显提高,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EGFR突变的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Genomics Toolsermalgrowthfactor recep to r, EGFR)突变的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 0 1 6年1月至2 0 1 8年1 2月海港医院收治的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Q-VD-Oph临床试验者10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采取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的52例纳入观察组,仅予以吉非替尼单药治疗的49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remission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 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 v ival,OS)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 yonicantigen,CE 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和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 2 5, C A 1 2 5)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O R R为6 9.2 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OS分别为(15.4±4.2)、(24.8±6.9)个月,均高于对照组的(10.3±3.1)、(1AM-2282半抑制浓度8.2±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皮肤黏膜损害、肝损害、肾损害等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疗效优于单药吉非替尼,可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且不会明显增加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