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在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html中应用通脉养心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收的160例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划分为试验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通脉养心丸进行治疗)和常规组(80例,开展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房性早搏及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6 min步行retinal pathology距离测试(6 MWD)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低于常规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selleck PR-171增加应用通脉养心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降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运动耐力明显提高,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Author: admin
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EGFR突变的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Genomics Toolsermalgrowthfactor recep to r, EGFR)突变的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 0 1 6年1月至2 0 1 8年1 2月海港医院收治的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Q-VD-Oph临床试验者10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采取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的52例纳入观察组,仅予以吉非替尼单药治疗的49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remission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 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 v ival,OS)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 yonicantigen,CE 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和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 2 5, C A 1 2 5)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O R R为6 9.2 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OS分别为(15.4±4.2)、(24.8±6.9)个月,均高于对照组的(10.3±3.1)、(1AM-2282半抑制浓度8.2±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皮肤黏膜损害、肝损害、肾损害等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疗效优于单药吉非替尼,可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且不会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腹腔镜超声技术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5例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研究组23例。对照组术前仅根据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确定肿瘤位置,研究组术前采用腹部增强CT及三维可视化此网站技术评估肿瘤情况,术中采用腹腔镜超声辅助实施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实际切除肝体积、中转开腹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腹水、活动性出血、胆漏、肝性脑病)发生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neonatal pulmonary medicine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均低于对照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实际切除肝体积及术后腹水、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腹腔镜selleck下肝癌切除方案,采用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腹腔镜超声辅助进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可降低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及中转开腹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但肝门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有所延长。
黄连解毒汤调节Akt/mTOR及Beclin-1自噬信号通路改善SHR主动脉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基于Akt/mTOR及Beclin-1自噬信号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 HLJDD)对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 SHR)主动脉损伤改善作用的研究。方法 将5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HLJDD低剂量组(75 mg·kg~(-1)·dantibiotic-related adverse events~(-1))、中剂量组(150 mg·kg~(-1)·d~(-1))、高剂量组(300 mg·kg~(-1)·d~(-1))以及卡托普利组(0.175 mg·kg~(INCB018424生产商-1)·d~(-1))5个组,另设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每天灌胃给药1次,5 d 1个疗程,共8个疗程。实验末,取确认细节主动脉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主动脉细胞凋亡率,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及Beclin-1自噬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内膜脱落严重,中膜弹性纤维排列发生紊乱,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HLJDD中、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能够有效改善组织病理现象,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Akt、mTOR、Beclin-1基因表达水平以及mTOR、Akt、LC3-II及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HLJDD干预后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HLJDD能够有效改善SHR主动脉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及Beclin-1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microRNA-125b在翘嘴鳜的时空表达特征及饥饿对其节律性表达调控
为探究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 微小RNA-125b (microRNA-125b, miR-125b)的时空表达特征以及饥饿条件对其节律性表达调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T-qPCR分析了miR-125b在翘嘴鳜不同组织和早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饥饿5 Baf-A1配制d后的昼夜节律表达特征。结果显示,miR-125b在翘嘴鳜的红肌表达最高,在心肌表达次之,其他组织表达较低;miR-125b在2细胞期至32细胞期表达处于最高水平,进入囊胚期后表达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低表达直至出膜前表达开始上调。正常投喂时,miR-125b在翘嘴鳜白肌中的表达无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而饥饿 5 d后肌肉中miindoor microbiomeR-125b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为昼高夜低的节律性振荡;正常投喂和饥饿状态下,Arntl2的表达与miR-125b趋势相反,且miR-125b抑制剂处理后Arntl2的表达显著上Apoptosis抑制剂升。研究结果表明miR-125b呈母源性高表达,并且没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推测其调控的靶基因可能抑制胚胎的早期发育并且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miR-125b可能通过负调控昼夜节律基因Arntl2的表达,参与在饥饿条件下翘嘴鳜肌肉的适应性生理代谢功能的调节。
以CD79b为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的一级结构表征
目的:对基于半胱氨酸偶联方式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抗CD79b单抗-vc-MMAE进行一级结构表征。方法:本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对抗CD79b单抗-vc-MMAE的完整分子量、轻重链亚基分子量Etoposide以及药物抗体偶联比(drug-to-antibody ratio,DAR)进行测定;采用UPLC-MS/MS对抗CD79b单抗-vc-MMAE的序列覆盖度、偶联位点及位点占有率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对抗CD79b单抗进行二硫键定位。结果:抗CD79b单抗-vc-MMAE的完整分子量包括:ADC药物的未加药形式的分子量为147.893 kDa、修饰2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150.527 kDa、修饰4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153.161 kDa以及修饰6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155.796 kDa;抗CD79b单抗-vc-MMAE的轻重链亚基分子量包括:轻链的分子量为23.726 kDa、轻链修饰1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25.043 kDAuxin biosynthesisa,重链的分子量为48.778 kDa、重链修饰1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50.095 kDa、重链修饰2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51.412 kDa、重链修饰3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子量为52.728 kDa;抗CD79b单抗-vc-MMAE的DAR为3.60;抗CD79b单抗-vc-MMAE的序列覆盖度为100%;抗CD79b单抗-vc-MMAAMG510浓度E的药物偶联位点及位点占有率:轻链C218和重链C220、C226和C229的位点占有率分别为80.46%、80.39%、21.85%以及16.98%。抗CD79b单抗-vc-MMAE的糖基化位点为重链N297;抗CD79b单抗的16对二硫键全部检出。结论:表征了抗CD79b单抗-vc-MMAE的一级结构,为该类ADC药物一级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爆炸冲击波致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爆炸冲击波引起的轻度脑爆震伤(mbTBI)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变与其海马中c 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探讨mbTBI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2只。模型组大鼠放入带网格的铁笼内,头部朝向爆心,呈扇形固定于距离爆心15 m的地面,同时检测大bioelectrochemical resource recovery鼠selleckchem Dolutegravir布放位置冲击波强度。爆炸结束后,每组各随机选取7只大鼠分笼饲养,于暴露后7 d、14 d和28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每组剩余大鼠分别于暴露后7 d、14 d和28 d各随机处死5只,取海马组织并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原癌蛋白c-Fos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爆炸试验后模型组大鼠全部存活,但24 h内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差,72 h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两组大鼠各时间点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爆炸试验后14 d模型组的移动总距离、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占比均明显降低(P<0.05);爆炸试验后28 d,两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爆炸试验后7 d、14 d、28 d模型组PKA、CREB、p-CREB和BDNF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爆炸试验后7 d、14 d模型组c AMP、c-Fo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8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爆炸试验后7 d、14 d本组比较,试验后28 d模型组PKA、CREB和BDNF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单次爆炸冲击波暴露后可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变化,其改变可能与c 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Q-VD-Oph研究购买有关。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的MRI鉴别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Porphyrin biosynthesi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与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鉴别诊断价值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TGF-beta/Smad抑制剂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经病理确诊,其中IDC患者52例,DCIS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分析患者MRI影像学表现,评价MRI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病变部位、TIC曲线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DCIS组非肿块样强化例数明显较IDC组多,肿块样强化例数较IDC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肿块样强化IDC患者与DCIS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块样强化IDC、DCIS患者病灶形态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病灶边缘、内部强化特征相比有显著差异(P <0Q-VD-Oph化学结构.01)。结论:MRI在IDC及DCIS中诊断价值较高,可通过MRI影像学特征鉴别疾病,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应用。
胰岛素受体介导的新型脑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脑肿瘤、脑卒中以及脑感染等脑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脑部递药系统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血脑CB-839半抑制浓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脑部治疗的主要障碍,现阶段研究较为广泛的策略是基于BBB上高表达的受体蛋白,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介导药物实现脑部靶向递送。常见介导脑靶向的受体包括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及瘦素受体等,这些受体均为膜蛋白受体。膜蛋白的不同区域一般可划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及胞内区。若以膜蛋白胞外区作为识别位点构建靶向递药系统可能面临两个问题:(1)体内存在可与膜蛋白胞外区作用的天然配体或内源性物质,这可能对递药系统产生竞争性干扰;(2)一些膜蛋白胞外区具有较强的可变性,针对初始胞外区设计的配体不一定能识别突变后的胞外区。因此,上述问题对于识别膜蛋白胞外区构建的靶向递药系统而言,无疑是一个潜在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以膜蛋白更为保守稳定的跨膜区作为识别位点,进而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的可行性,以期能有效规避内源性竞争性干扰,及胞外区不能被有效识别等问题。以IR为研究对象,采用与IR跨膜区特异性结合的多肽(ITP)作为靶向分子构建了一种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化的新型脑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PEG-P-Lip)。由于ITP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其可以自发嵌入脂质体磷脂层中,这种方式无需通过化学修饰功能化多肽,也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以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 B)为模型药物,将该递药系统用于治疗隐球菌脑感染,初步验证其脑靶向递药及临床应用潜力。该递药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ITP修饰能够显著提高脂质体稳定性;(2)基于识别IR跨膜区,能够高效稳定地实现体内外脑靶向递送;(3)具有良好的免疫相容性。具体研究内容分述如下:1.ITP活性分析及PEG-P-Lip的制备与表征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ITP为基础,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证实ITP与IR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K_D=5.08×10~(-7)M),分子对接分析表明ITP与IR跨膜区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圆二色光谱仪测定结果显示ITP为α螺旋结构。以NPD-PE为膜探针,考察ITP修饰对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TP修饰显著提升了脂质体的稳定性。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显示4%ITP修饰脂质体后杨氏模量约为空白脂质体的35倍,显著提高了脂质体的弹性模量。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考察不同比例的ITP修饰与DSPE-PEG_(2000)修饰对制剂主动靶向性的影响,筛选结果表明4%ITP与5%DSPE-PEG_(2000)修饰组合最佳。对制备的PEG-P-Lip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G-P-Lip粒径均一,平均径约为87.40 nm;透射电镜(TEM)与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显示其形态圆整,具有明显的脂质体结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表明PEG-P-Lip具有较好的血清稳定性。进一步制备了包载模型药物Am B的PEG-P-Lip/Am B,制剂外观澄清透亮,包封率达84.69%,体外释放速率略低于未经ITP修饰的对照组。2.PEG-P-Lip体内外主动靶向性评价本部分进一步对PEG-P-Lip体内外主动靶向性进行了评价。首先提取分离了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以此为模型细胞,采用si RNA技术沉默BMEC细胞IR基因(Insr)后探究PEG-P-Lip的靶向机制,结果显示si RNA沉默Insr后BMEC细胞对PEG-P-Lip摄取显著降低,表明PEG-P-Lip经IR介导实现主动靶向。采用IR胞外区亲和肽(IEP)预饱和b End.3细胞IR胞外区,以模拟内源性干扰或胞外区不能Defensive medicine被有效识别的情况,摄取结果显示b End.3细胞对IEP修饰的脂质体(IEP-Lip)摄取显著降低,而对PEG-P-Lip无影响,验证了ITP的作用位点为IR跨膜区,也表明PEG-P-Lip能够有效规避以胞外区为识别位点的问题。细胞内共定位实验表明PEG-P-Lip与溶酶体共定位显著低于IEP-Lip。在构建的体外BBB模型中,渗透实验显示PEG-P-Lip能够有效跨BBB。小动物活体、离体成像及组织分布实验表明PEG-P-Lip体内具有显著的脑靶向性,并且PEG修饰在体内可以加强仅ITP修饰介导的主动靶向性。这种体内靶向性在脑IR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中再次得到验证,在动物水平证实了ITP修饰的靶向机制为IR介导。脑微血管渗透性实验表明PEG-P-Lip能够有效地渗透出血管再入脑,有助于脂质体在脑实质中扩散。巨噬细胞RAW 264.7摄取实验与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PEG-P-Lip具有长循环作用,半衰期得到有效延长。3.PEG-P-Lip抗隐球菌脑感染药效及安全性初步评价以隐球菌脑感染作为疾病模型,评价PEG-P-Lip用于治疗脑部疾病潜力及其安全性。通过MIC实验评价了PEG-P-Lip/Am B体外对隐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MIC值为2μg/m L,体外抗菌能力略低于游离Am B及未经ITP修饰的对照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构建了隐球菌小鼠脑感染模型,基于此模型考察了PEG-P-Lip/Am B治疗感染小鼠的药效作用,真菌负荷及GMS染色实验表明PEG-P-Lip/Am B治疗后能够有效降低脑组织中的隐球菌数量与感染程度。生存率实验表明在感染后第42天时PEG-P-Lip/Am B组生存率仍有42%,显著提高了感染小鼠的生存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溶血实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及H&E染色病理学考察初步证明PEG-P-Lip/Am B体内外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PEG-P-Lip免疫相容性评价有报道称将多肽靶向分子修饰于脂质体表面后会提高其体内的免疫原性,鉴于本文构建的递药系统是将ITP修饰于脂质体磷脂层中,减少了靶向分子在体内环境中暴露,这种策略可能会改善制剂的体内免疫相容性。因此,本章初步考察了PEG-PRAD001说明书-Lip的免疫相容性。采用SDS-PAGE分析PEG-P-Lip吸附蛋白冠的情况,结果表明与IEP-Lip相比,PEG-P-Lip能够显著降低吸附的蛋白种类与吸附量。通过多次静脉注射脂质体刺激,以c(RGDy K)修饰的脂质体(RGD-Lip)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PEG-P-Lip不会引起小鼠体温变化。免疫组化与ELISA测定结果表明PEG-P-Lip不会在组织中引起免疫复合物Ig M与Ig G沉积,也不会导致血清中的Ig M和Ig G水平上升。ELISA分析结果表明PEG-P-Lip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8,IL-10,TNF-α含量无显著影响,证实PEG-P-Lip具有良好的体内免疫相容性。综上所述,本文以IR跨膜区作为靶受体作用位点,构建了一种多肽靶向分子嵌入磷脂层且PEG化的新型脑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规避靶蛋白胞外区被内源性物质竞争性结合或者胞外区不能被有效识别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体内外均表现出显著的脑靶向性。该递药系统能够有效治疗隐球菌脑感染,具有较大的用于脑部疾病治疗的潜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免疫相容性。基于靶受体跨膜区构建的递药系统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制备,并具有高效稳定的靶向能力,为后续其它以膜蛋白作为靶点的递药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临床干预及随访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干预及随访情况,为SLE患者的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11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486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于SLE确诊后均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影像学检查等,且连续随访2年以上。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SLE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情况等,分析SLE患者结核感染情况、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随访结果。结果:486例研究对象结核感染发生率为20.8%(101/486),其中,活动性结核病者15例(3.1%);非活动性结核病者86例(17.7%);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者74例(15.2%),陈旧性结核病者12例(2.5%)。经随访2年及以上,活动性结核病组均行规范抗结核治疗,13例(86.7%)治愈;非活动性结核病组中LTBI未行抗结核预防性治疗者中有2例(2.3%)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LTBI者中未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占87.8%(65/74),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占12.2%(9/74)。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的SLE病程[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8.0(84.0,180.0)个月,明显长于非活动性结核病组[54.0(13.5,108.0)个月];使用激素冲击治疗[33.3%(5/15)]、来氟米特治疗[20.0%(3/15)]和SB431542研究购买环磷酰胺治疗[40.0%(6/15)]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结核病组[分别为7.0%(6/86)、1.2%(1/86)和19.8%(1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51,P=0.002;χ~2=9.142,P=0.010;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0;χ~2=10.815,P=0.002)。SLE合并LTBI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日均剂量[50.0(40.0,60.0) mg]明显高于未预防治疗组[20.0(5.0, 47.5) mg],使用环磷酰胺(5/9)和甲氨蝶呤(6/9)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预防治疗组[分别为18.5%(12/65)和13.8%(9/65)]DMARDs (biolog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51,P=0.003;Fisher精确概率法,P=0.026;Fisher精确概率法,P=0.020)。经随访2年及以上,SLE合并LTBI未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组有2例(3.1%)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而进行抗结核治疗组未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1.000)。结论:SLE合AZD9291试剂并结核感染者中,活动性结核病多见;SLE病程长会导致结核感染概率升高;使用大剂量激素、来氟米特及环磷酰胺治疗会导致SLE患者对结核易感;临床工作中对于SLE合并LTBI者应积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