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测作用

目的 孕早期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新生儿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20年6月于登封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检并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明确早期流产史的孕妇共68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无早期流产史的健康孕妇共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于孕早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Baricitinib测血小板表面抗体,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价水平。对新生儿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统计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利用ROC曲线判断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预测新生儿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率。结果 观察组孕妇所产婴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41.18%(28/68),对照组孕妇所产婴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6.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孕早期孕妇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27.9Gel Imaging Systems4%(19/68),明显低于血小板表面抗体的57.35%(3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的孕妇所产婴儿中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94.73%(18/1购买Empagliflozin9),显著高于血小板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孕妇所产婴儿的41.03%(11/38);ROC曲线结果显示,利用血小板抗体效价预测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时,AUC为0.813。当效价水平为1∶32时,预测价值相对较高,其灵敏度为72.39%,特异性为82.36%。结论 孕早期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采取及时有效的筛查能够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必要时尽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有力保障新生儿健康。

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及曲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对Ⅰ、Ⅱ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及曲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对Ⅰ、Ⅱ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6)及对照组(n=56)。对照组实施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新辅助化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曲妥珠单cytotoxic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抗。比较两组疗效、HER2阴性表达情况、毒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肿瘤相关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BMS-907351 IC50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Hselleck化学ER2阴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而HER2强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血清IL-6、IL-8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Ⅱ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经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及曲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显著,可下调血清肿瘤相关炎症因子水平。

乳腺癌微环境中T细胞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包括CD8~+TILs、CD4~+TILs、三维淋巴结构(TLS)与临床GSK126作用病理因素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至2017年乳腺癌标本200例,经常规石蜡包埋制片,判读HE染色切片间质TLS个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例病例中CD8~+TILs和CD4~+TILs浸润密度。结果:乳腺癌间质CD8~+TILs、CD4~+TILs、TLS与SBR分级、病理TNM分期、Ki67、p53呈正相关;CDimmunoregulatory factor8~+TILs和CD4~+TILs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均P<0.05)。CD8~+TILs和CD4~+TILs呈正相关(P<0.05)。TLS以CD4~+TILs为主,分别与CD8~+TILs和CD4~+TILs呈正相关(均P<0.05)。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CD8~+TILs、CD4~+TILs和TLS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中浸润的CD8~+TILs、CD4~+TILs、TLS反映局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三者密切相关。乳腺癌组织中增多的CD4~+TILs诱导CD8~+TILs产生CD8~+Treg细胞参与乳腺癌的免疫抑制,导致乳腺癌局部免疫功能下降,促进乳腺癌进展及转移。结合乳腺癌分子亚型和局部免疫状态的分析将更有利于预测乳腺癌进展的生物学潜能和对分子靶向性疗效和预后的评估。

胰岛素无针注射器在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采用无针注射器与胰岛素笔不同注射技术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皮肤反应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64例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数表Medical data recorder法均分为胰岛素笔组与无针注射器组每组各32例,入组患者均使用《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中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MDI)方案。比较两组空腹和餐后20和40 min的血浆葡萄糖和血清总胰岛素水平。比较患MRTX1133 NMR者入组时和第6周结束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使用记录表记录皮肤注射部位的疼痛、出血、红肿淤青等局部反应,Nirmatrelvir核磁比较不良反应率。对两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注射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0和40 min无针注射器组的血糖水平低于胰岛素笔组,胰岛素水平高于胰岛素笔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观察期结束时,两组的FBG、GSP均低于入组时,且无针注射器组低于胰岛素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笔组总不良反应及疼痛和硬结发生率高于无针注射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针注射器组红肿淤青发生率高于胰岛素笔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针注射器组依从率高于胰岛素笔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胰岛素笔相比,无针注射器可较好地控制血糖、减轻对注射皮肤局部的刺激,为T1DM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提供更好的选择。

基于Topomer CoMFA技术的AKR1C3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

醛酮还原酶(AKR1C3)是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重要靶点,寻找高选择性的AKR1C3抑制剂是该靶点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采用Topomer CoMFA技术,对46个AKR1C3选择性抑制剂进行三维LY2157299抑制剂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得到3D-QSAR模型selleck激酶抑制剂,其交互验证系数q~2为0.59,非交叉相关系数r~2为0.918,主成分数N为5,q_(pred)~2为0.98,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采用Topomehepatic adenomar Search技术在Decoy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筛选,选择RN值最大的10个Ra片段和8个Rb片段进行拼接,获得7个活性预测值高于模板分子,3个活性预测值与模板分子相当的化合物。最后,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所设计的新化合物与AKR1C3的作用模式,发现化合物N05和N06可以同时与关键酶催化位点(OS)和选择性口袋SP1中的氨基酸残基Tyr55和Asn167发生作用,说明所设计的AKR1C3抑制剂具有较高的AKR1C3选择性。

胸外科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分析胸外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此网站1 095例接受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送检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的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测定5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采用PCR对18株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扩增,通过扩增产物分析耐药机制。结果 1 095例患者入院诊断主要为肺癌(30.32%)与食管癌(25.11%)。9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98例次,感染率为8.49%,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52.04%)。93例胸外科院内感染患者中,培养分离病原菌共115株。86株革兰阴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html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2株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真菌。5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见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氨曲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30%,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为100.00%。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8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15株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主要为acc(6′)-Ⅱ阳性株。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阳性基因模式主要为acc(6′)-Ⅰ+acc(6′)-Ⅱ+ant(2″)-Ⅰ+ant(3″)-Ⅰ。18株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中,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72.22%为armA阳性。结论 本院胸外科院内感染率为8.49%,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medication history。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型主要为armA、acc(6′)-Ⅱ。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恶性胸腔积液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 归纳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关恶性胸腔积液(M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探索两种策略联合治疗NSCLC相关MPE的潜在机制。方法 以“恶性胸腔积液、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BIBW2992研究购买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anti-angiogenic therapy; immunotherapy; non-smaLiraglutide体内实验剂量ll cell lung cance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选取关于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NSCLC相关MPE的基础Landfill biocovers性研究和前瞻性及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共纳入文献52篇。结果 NSCLC相关MPE患者已受益于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包括贝伐珠单抗、恩度和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安罗替尼)等。目前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有基于细胞因子的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基因介导的细胞毒性免疫治疗、溶瘤病毒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主要靶点,是形成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重要媒介,VEGF抑制剂增强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结论 MPE患者已受益于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与其相比免疫疗法迫切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但具有较大潜力,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是NSCLC相关MPE新的治疗策略。

单管输送模式开发深水气田水合物的防治措施分析

以单管输送模式开发深水气田,水合物堵塞后解堵困难,存在气Elexacaftor田无法继续生产的风险,对水合物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水合物相平衡方程,利用OLGA软件,对气田不同阶段的水合物生成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措施,并采用双侧降压法开展解堵分析。结果表明,预调试阶段,需对外输管道实施排水干燥;开井启动和正常生产阶段,均存在PLX4032分子量水合物生成风险;开井启动阶段,需要在油嘴上游注入甲醇,前2 h注入流量为45 m~3/d,随后可调整至10 m~3/d,共注入1Gel Doc Systems0 h;正常生产阶段,需要在油嘴下游连续注入乙二醇,注入流量为85 m~3/d;气田停产阶段,无水合物生成风险。管汇间管道发生水合物堵塞,可通过降压方式解堵;外输管道发生堵塞,若堵塞前水中乙二醇质量分数大于33%,则可通过降压方式解堵,否则难以解堵。

川芎嗪对肾结石模型大鼠肾组织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肾结石模型大鼠肾组织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MP组和阳性对照组,经预实验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乙醛酸盐原液80 mg·kg~(-1)腹腔注射构建肾结石大鼠模型,同时TMP组大鼠采用盐酸TMP注射液100mg·kg~(-1)腹腔注射,阳性对照组大鼠采用肾石通颗粒3.12 g·kg~(-1)灌胃,对照组大鼠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 mL·kg~(-1)腹腔注射,连续用药10 d。取各组大鼠肾组织切片,Von Kossa染色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中钙盐沉积情况和病理形态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Western blselleck合成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 (HO-1)及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1 (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的钙盐沉积,结晶量化分级评分明显升Berzosertib细胞培养高(P<0.01),HE染色可见肾组织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肾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中Nrf2、 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MP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肾组织Von Kossa染色可见钙盐沉积,结晶量化分级评分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可见肾组织细胞病理损伤减轻,肾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和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结石可引起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导致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改变和Nrf2/抗氧化反应原件(ARE)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变化,TMP干预处理Stormwater biofilter后可激活该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肾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

集束化护理服务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服务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于南昌市第三医院择期行乳腺癌Mirdametinib体内改良根治术的患购买VX-445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生命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功能、前屈角度、前屈肌力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33%,低于对照组的4.08%,差异有skin biophysical parameters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