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研究实例浅析

2022年,是全球经历新冠疫情侵扰的第三个年头,其对药物研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美PS-341小鼠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在过去一年里共计批准了37款新药,相比2021年50款新药获批的历史峰值有了明显下降。首创性(first-in-class)药物仍是新药获批的主力军,本年度共计有21款,其中小分子的首创性药物有7款。今年新药获批的总数虽大幅下降,但其中不乏多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首创性小分子药物,例如首款口服丙酮酸激酶(PK)激活剂米他匹伐(mitapivat),首个选择性心肌β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ATP)酶变构抑制剂玛伐凯泰(mavacamten)Post infectious renal scarring,首个靶向TYK2(酪氨酸激酶2)的氘代变构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deucravacitinib),首个靶向HIV衣壳的长效抑制剂来那帕韦(lenacapavir)等。首创性药物的研究需要聚焦临床难点问题,通过全新的作用靶标和生物机制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在生物机制研究、靶标选择、分子筛选、先导物确定、成药性优Erastin纯度化等多方面研究过程中均存在巨大挑战,成功的首创性药物研发过程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浅析本年度3个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的研发背景、研发过程和治疗应用,以期为更多的首创性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

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水平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www.selleck.cn/products/PD-0332991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治疗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替米沙坦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44例)。替米沙坦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的变化情Airway Immunology况。结果 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者的血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B型钠尿肽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Talazoparib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能有效调节其左心室功能。

基于多肽药物的混合抗生素联合毒性与联合抗性研究及机制初探

抗生素的使用甚至滥用导致了严峻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控制ARGs的产生和传播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多肽类药物(antimicrobial peptide,AMPs)表现出高效的抗菌作用以及较低的生态环境风险,同时不具有明显的耐药性倾向。基于减少耐药性措施,AMPs与传统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是否能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减少耐药性?此外,AMPs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膜靶向肽(membrane targeting peptide,M-AMPs)和非膜靶向肽(non-membrane targeted peptide,NM-AMPs)两种,那么这两种类型的AMPs联合使用能否减少耐药性以及提高抗菌效果?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是一种被认为不易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之一,AMPs与QSIs联用是否能提高抗菌效果同时减少ARGs的产生和传播?基于上述关键问题,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以7种AMPs(其中5种为M-AMPs,2种为NM-AMPs)为研究对象,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KAN)作为传统抗生素代表,以3种QSIs作为新型抗生素的代表,测定AMPs-KAN、AMPs-AMPs和AMPs-QSIs对E.coli的联合毒性、联合突变以及联合接合转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MPs(M-AMPs、NM-AMPs)和KAN对E.coli的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研究:结果表明,M-genetic immunotherapyAMPs&KAN、NM-AMPs&KAN混合物抑制细菌生长的剂量效应曲线呈现“S”型。此外,测试混合物能够促进E.cAG-221生产商oli的突变和质粒接合转移,剂量效应曲线呈倒“U”型。利用IA模型判别M-AMPs&KAN和NMAMPs&KAN混合物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其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在测定浓度范围内为拮抗,而联合抗性作用模式在测定浓度范围内为拮抗→相加→协同。机制分Galunisertib临床试验析表明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均和抗生素与靶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ROS密切相关。(2)AMPs(M-AMPs、NM-AMPs)对E.coli的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研究:结果表明,M-AMPs&M-AMPs和M-AMPs&NM-AMPs混合物均抑制了E.coli的生长。突变和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显示测试混合物能够显著促进ARGs的产生和传播,相关剂量效应曲线呈现倒“U”型。在测定浓度范围内,IA模型判别MAMPs&M-AMPs和M-AMPs&NM-AMPs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为拮抗,而联合抗性作用模式为拮抗→相加→协同。相关机制分析说明,M-AMPs、NM-AMPs与靶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ROS参与到测试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中。(3)AMPs(M-AMPs、NM-AMPs)和QSIs对E.coli的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研究:结果显示,M-AMPs&QSIs、NM-AMPs&QSIs混合物能够促进E.coli生长、突变和质粒接合转移,其中联合毒性剂量效应曲线呈现“J”型,而联合抗性剂量效应曲线呈现倒“U”型。基于IA模型,判别M-AMPs&QSIs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的结果为拮抗,而其联合抗性作用模式随浓度变化的结果为协同→相加→拮抗;NM-AMPs&QSIs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表现为拮抗,而其联合抗性作用模式随浓度表现为拮抗→相加→协同。此外,测试混合物联合毒性和联合抗性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与细菌体内产生的ROS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以为今后AMPs的医学临床使用提供一定数据支撑,为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源头阻遏细菌耐药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金花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目的比较防普、越南、大叶金花茶叶、花两个部位化学指纹图谱差异,分析其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金花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建立防普、越南、大叶金花茶叶和花的化学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利用SPSS23.0,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叶和花间不同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在320和210nm波长下,防普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0.504、0multi-strain probiotic.054;越南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0.151、0.478;大叶金花茶叶和花的相似度分别为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based-protac-30.069、0.748, 3个品种金花茶的叶和花相似度均较低。防普金花茶花中金丝桃苷、叶中二氢槲皮素含量最高且花和叶中绿原酸、二氢槲皮素、水杨酸、芹菜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越南金花茶花中牡荆素、叶中水杨酸含量最高,且叶和花中绿更多原酸、牡荆素、水杨酸、芹菜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大叶金花茶花中牡荆素、叶中二氢槲皮素含量最高,且花和叶中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 3个品种金花茶叶和花化学成分和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叶和花在药理活性和功效上各有侧重,药用和食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筛选使用。

食疗在中医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正>中医认为食疗方法是通过区分食材的性、味而起到辅助治疗及护理的作用[1]。为缓解肿瘤患者因治疗出现的各种不适,本文观察食疗在中医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7~73岁、平均(57.96±2.0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4±1.96)年,癌症类型:肝癌8例、结肠癌13例、乳腺癌8例、胃癌7例、肺癌bio-analytical method2例、其他2例;参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5~71岁、平均(57.90±2.04)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2.76±1.94)年,癌症类型:肝癌6例、结肠癌14例、乳腺癌10例、胃癌5例、肺癌3例、其他Baricitinib临床试验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G510半抑制浓度P>0.05),均衡可比。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逍遥散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分子机制

目的 采用单细胞RNA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逍遥散治疗三阴性乳Emricasan分子量腺癌(TNBC)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GEO数据库中TNBC及正常乳腺组织相关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利用R语言软件中的Seurat3.0程序包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tSNE聚类分析,并收集各亚群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中药系oncolytic adenovirus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逍遥散活性成分,获取逍遥散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TNBC vs正常乳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靶标。对各细胞亚群的交集靶标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寻找更多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获得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7个共有细胞簇以及肿瘤细胞亚群;逍遥散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151种活性成分通过调控PTGS2、JUN、MYC、STAT1、MMP2、CCND1等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TNBC组织的多种细胞,涉及PD-L1表达、JAK-STAT、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巨噬细胞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与TNBC患者的预后生存关系密切。结论 逍遥散通过多种活性成分治疗TNBC的分子机制涉及多靶点、多细胞组分,以及肿瘤、免疫、炎症及代谢反应等多类型通路。

莪术提取物通过mTOR/p70S6K信号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机制

目的:探讨莪术提取物(β-榄香烯)通过调控mTOR/p70S6K信号通路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取不同浓度(0、20、50、100μg/mL)的莪术提取物处理胆囊癌细胞GBC-SD,记为0μg/mL组、20μg/mL组、50μg/mL组、100μg/mL组;选取100μg/mL的莪术提取物和20μmoL/L的mTOR抑制剂CCI-779,记为莪术提取物组和莪术提取物+CCI-779组。采用MT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活力和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Cleave-capase3、Bax、M M P2和mTpopulation bioequivalenceOR/p70S6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莪术提取物组可以降低细胞活力、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增加细胞的凋亡率,上调Cleave-capase3、Bax蛋白表达,下调MMP2、p-mTOR、p-p70S6K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提取物+CCI-779组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数目、侵袭数目和M M P2蛋白表达低于莪术提取物组,细胞凋亡率、ClBaf-A1eave-capase3、Bax蛋白表达高于莪术提取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莪术提取物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BI 10773号通路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乳selleckchem LEE011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案,而研究组采用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方案,比较两组麻醉前(T_0)、插管前(T_1)、插管时(T_2)、拔管时(T_3)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T_1、T_2和T_3,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波动幅度均小于常规组(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少于diagnostic medicine常规组,其苏醒时间短于常规组(P <0.05);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20.00%)(P <0.05)。结论 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能有效SAHA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少其术中舒芬太尼,缩短苏醒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CD24在恶性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为抗肿瘤靶点的应用

分化簇24(clusterofdifferentiation24,CD24)是一种小分子量、高度糖基化的细胞膜上表达的蛋白质,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点与质膜相连。正常情况下Elexacaftor浓度,CD24主要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上表达,但在70%以上的恶性肿瘤细胞包括肝癌、肺癌及膀胱癌等中也发现其过度表达。CD24往往通过参与介导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及侵袭,包括和配体P-选择素结合促进肿瘤细胞转移,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等。因此,利用靶向CD24的siRNA或抗体等阻断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联系,将会成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之一。目前,包括抗体治疗、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式在内的多项以CD24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最新研究显示,CD24可通过与巨噬细胞上的配体-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0 (sialiEtoposide分子量c-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 10, Siglec-10) 结合,释放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吞噬的“别吃我”信号,进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利用靶向CDmedian filter24的抗体或CD24受体融合蛋白封闭CD24和Siglec-10的结合,将有助于巨噬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因此,CD24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免疫治疗靶点。本文将主要介绍CD24分子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并系统总结以CD24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现状及最新进展。

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出院准Torin 1化学结构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ML intermediate20年6—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的192例乳腺癌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在患者出院当天评估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分析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4.50(79.00,106.0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科室、付费方式、业余爱好、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了解程度、疾PLX5622体外病发现方式、治疗情况、住院次数、出院原因是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科室、疾病发现方式、治疗情况、住院次数、出院指导质量是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科室、疾病发现方式、治疗情况、住院次数、出院指导质量是乳腺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