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783例老年人抗生素使用行为对其生命质量影响的调查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老年人抗生素使用行为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进而为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健康教育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宁夏银川市、大武口区、同心县及隆德县四市cancer cell biology(县)中分别随机抽取3个社区共80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结构访问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抗生素使用行为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EQ-5D)。结果 居住在城镇、饮食荤素搭配、经常锻炼、一年内有体检、及时就医的老年人其抗生素使用行为得分高,与其他老年人相Torin 1 IC50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60~70岁年龄段、城镇户口、有配偶、饮食偏荤食、偶尔服用保健品、未患慢性病、未患重大疾病的老年人生命质量高于其他老年人(P均<0.05)。老年人抗生素使用得分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存在正相关(r=0.47,P<0.05)。多重线性分析得出:性别、婚姻状况、是GDC-0973分子式否患慢性疾病、是否患重大疾病及抗生素使用行为成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人不良抗生素使用行为影响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淫羊藿苷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关节软骨细胞自噬对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介导PI3Alpelisib临床试验K-Akt-mTOR通路调控关节软骨细胞自噬对骨关节炎(Osteoanhritis,OA)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建立大鼠OA模型并进行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最佳药物浓度的确定,将软骨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予空白培养基培养)、雷帕霉素组(予100nM雷帕霉素共培养)、3-甲基腺嘌呤组(予12mM 3-甲基腺嘌呤共培养)和40、60、80μM淫羊藿苷组(分别予40、60、80μM淫羊藿苷共培养)。CCK-8测定法评估软骨细胞的活力,AO-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自噬的相关基因表达。(2)体内实验:将大鼠分为6组,假手术组、OA组、雷帕霉素组和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及OA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每天1次;雷帕霉素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mg/kg/次,每周2次;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淫羊藿苷20、40、80mg/kg/次,每天1次。连续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行膝关节Micro-CT扫描和软骨组织的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免疫荧光测定。结果(1)OA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荧光表达强度明显低于sham组,表明成功建立了 OA模型;本实验中最终确定了 100nM雷帕霉素、12mM 3-甲基腺嘌呤和40μM、60μM、80μSTM2457生产商M淫羊藿苷作为细胞实验最佳药物浓度;(2)与对照组相比,3-甲基腺嘌呤组细胞凋亡比例增加,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细胞凋亡比例减少,且随着淫羊藿苷浓度的增加成正比减少。此外,与对照组相比,3-甲基腺嘌呤组细胞凋亡率从20.25%增加到37.56%,雷帕霉素组和40、60、80 μM淫羊藿苷组细胞凋亡率则分别降低至 11.76%和 16.12%、12.75%、11.04%。(3)与对照组相比,ATG7、LC3、LC3-Ⅱ在3-甲基腺嘌呤组显著抑制,在雷帕霉素组和60μM和80μM淫羊藿苷组中显著升高(P<0.05,P<0.01);(4)与对照组比较,软骨细胞中 PI3K、p-AKT1、p-mTOR、p-p70S6Kp-AKT1/AKT1、p-mTOR/mTOR、p70S6K/p-p70S6K 水平在 3-甲基腺嘌呤组显著增加(P<0.01),在雷帕霉素组和80μM淫羊藿苷组中显著减少(P<0.01);(5)Micro-CT显示,与O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和淫羊藿苷组大鼠关节软骨和关节骨端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并且以淫羊藿苷剂量依赖性方式得到改善。番红O染色显示,与O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显著改善了软骨退化和纤维层丢失,淫羊藿苷组也以与剂量成正比诱导了这种软骨改善能力。而且雷帕霉素组和淫羊藿苷各剂量组OARSI评分也显著降低(P<0.01);(6)与假手术组相比,OA组Beclin-1、ATG7和LC3-Ⅱ/LC3-Ⅰ表达显著降低,雷帕霉素组和淫羊藿苷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淫羊藿苷组以剂量成正比增加;OA组的PI3K、p-AKT1、p-mTOR和p-Biotoxicity reductionp70S6K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但在雷帕霉素和淫羊藿苷组中被显著抑制(P<0.01),并且与淫羊藿苷剂量成正比下降。结论淫羊藿苷保护软骨细胞的机制可能是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软骨细胞自噬,降低软骨细胞凋亡率。

金华火腿中抗氧化肽形成规律和富集工艺的研究

金华火腿是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漫长的腌制、晾晒和发酵过程促进蛋白质变性和分解,使其成为天然抗氧化肽的重要来源。传统工艺制作的金华火腿抗氧化肽含量低、工艺繁琐且加工周期长,限制其绿色发展。本研究旨在探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抗氧化肽的形成规律,改进关键工艺实现selleck Belumosudil抗氧化肽含量的提升,为传统肉制品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析传统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抗氧化肽形成规律及内在机理;探究腌制阶段上盐水electric bioimpedance平和发酵阶段温度水平对抗氧化肽含量的影响,提出新工艺;综合分析新工艺对火腿抗氧化肽的富集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抗氧化肽含量随着加工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多肽含量从0.24%达到1.92%,加工末期多肽主要来源于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共占比61.36%);多肽抗氧化活性随着加工深入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且活性的增强与低分子量的肽种类和含量增加有关;发酵是金华火腿抗氧化肽富集的主要阶段,组织蛋白酶B是该阶段贡献程度最高的內源性蛋白酶。(2)降低上盐量能够实现抗氧化肽含量的提升。8%上盐水平腌制通过提高肌肉组织內源酶活性的保留程度,促进发酵阶段多肽的生成;该水平金华火腿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感官特性,同时保证腌制效率,维持肌肉组织中较低的水分活度,适合作为高效安全的腌制上盐方案。(3)提高发酵温度有利于抗氧化肽的快速生成。35℃温度水平发酵显著提高火腿中多肽含量及其Fe~(2+)螯合活性(P<0.05);降低火腿含水量,丰富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同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时赋予火腿优良的色泽和气味。(4)低盐腌制(8%)协同高温发酵(35℃)新工艺实现了抗氧化肽在火腿中的富集。富集工艺火腿抗氧化肽含量提升14.58%,加工周期缩短2.5个月,含盐量降低12.85%,含水量提升8.73%;火腿的色泽和气味感官评分优于传统工艺,同时2-正戊基呋喃和1-戊烯-3-酮赋予了火腿新的风味特征。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背景:在部分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有希望的治疗结果但仍然存在效果有限的问题。因此,通过预处理的方式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为干细胞培养工艺的开发提供新思路。目的:探索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分离获得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6代,进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对比未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炎性因子预处理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FUT-175使用方法调节能力、抗炎功能、表面标志物、倍增时间、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此外对比两组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具体机制。结果与结论:(1)与未预处理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reg细胞增殖,其中1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效果最显著;(2)与未预处理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selleck合成质干细胞在体外炎症模型中释放更低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更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0,其抗炎能力显著增强;(3)两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表面标志物表达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4)两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转录组变化主要体现在核Drug Screening因子κB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的活化;(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抗炎功能显著增强。

24h血压动态监测仪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24h血压动态监测仪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lant stress biology随机数表方法,将研究对象按每组4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随机偶测血压法,观察组的患者则实施24h血压动态监测。对比两组患者血压、监测满意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GSK126白天、夜间、24h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舒张压总负荷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收缩压总负荷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监测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监测过程中,采用24h血压动态监测仪可全面掌握患者的血压状况,有效提升患者的监测满意度,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监测效果,从而selleck INCB28060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实际病情程度,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乳腺癌患者情绪抑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情绪抑制现状并分析其影AY-22989分子式响因素selleck合成,为后续构建情绪抑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324例乳腺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抑制量表(emotional inhibition scale, EIS)cytotoxic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自我同情量表(self compassion scale, SC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ogue scales, VA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324例乳腺癌患者EIS得分为(27.26±8.77)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农村居住、疾病分期重、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自我同情是乳腺癌患者情绪抑制的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52.4%。结论 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乳腺癌患者疾病分期和农村患者的情绪抑制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的情绪抑制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促进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

背景:细胞替代疗法是一种可以治疗帕金森病的非常有前景的方法。目前将人多能干细胞进行神经分化的主要方案是“双SMAD”抑制方案,利用阻断糖原合酶激酶3β来激活WNT通路信号,随后利用音猬因子信号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之间的调控相结合,可以精确地控制人多能干细胞从底板区域到顶板区域特异性的细胞命运。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的多效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在多项研究中证明MIF对神经发育和分化非常重要。然而,MIF是否参与诱导干细胞的分化还是未知的。目的:在“双SMAD”抑制分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MIF及其抑制剂(S,R)-3-(4-羟基苯基)-4,5-二氢-5-异噻唑乙酸甲酯(ISO-1),观察其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祖细胞的影响,以期寻找解决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祖细胞过程异质性问题的新途径。方法:CCK8检测添加不同浓度MIF和ISO-1培养人胚胎干细胞的存活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胚胎干细胞上MIF受体CD74、CD44、CXCR7的表达。在胚胎干细胞分化16 d后,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腹侧中脑标志物LMX1A、FOXA2、EN1、前脑标记物FOXG1、后脑标记物HOXA2、中脑基板标记物PAX6和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录因子SOX6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LMX1A、FOXA2、EN1、MAP2的表达。将胚胎干selleck Erastin细胞继续分化到42 d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MX1A、FOXA2、TH和GIRK2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MIF在人胚胎干细胞内表达,其相关受体CD44和CXCR7也表达bacteriochlorophyll biosynthesis,但CD74不发生表达;(2)添加MIF后,促进了LMX1、FOXA2、EN1的蛋白表达,促进了L获悉更多MX1、FOXA2的基因表达,同时明显抑制了FOXG1和HOXA2以及PAX6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有效抑制了分化的异质性;(3)添加MIF后,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中SOX6并未如预期那样高表达,反而在基因层面表达下降,而其抑制剂ISO-1则使SOX6表达在基因水平上轻度升高;(4)该研究证明了MIF在人胚胎干细胞的多巴胺能分化潜能与腹侧中脑命运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MIF的干预进一步优化了神经诱导的区域定位。

负载胃癌新抗原肽和CD73抑制剂纳米粒子的中性粒细胞疫苗的制备和抗肿瘤效果评价

目的:制备负载胃癌细胞新抗原肽和CD73抑制剂的中性粒细胞(NEs)疫苗并表征,初步评价其在荷瘤615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小鼠骨髓来源的NEs。分别制备仅负载胃癌细胞来源新抗原肽疫苗(DP-Ag-MFC-NEs),以及同时负载新抗原肽和CD73抑制剂纳米粒子的联合疫苗(DP-selleck合成Ag-MFC-NEs+antiCD73+CpG),观察疫苗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一只10周龄615小鼠可分离纯化到平均约1.5×10~6个NEs,细胞活性在95%以上,纯度在90%以上。和对照组相比,DP-Ag-MFC-NEs可显著抑制LEE011 IC50小鼠皮下肿瘤生长,使部分小鼠痊愈(CR),小鼠淋巴结中CD4、CD8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CR小鼠再次接种MFC胃癌细胞,没有小鼠肿瘤复发。联合疫苗的治疗效果确切,小鼠存活率最高(75%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P=0.038)。结论:负载胃癌细胞来源的新抗原肽和CD73抑制剂的中性粒细胞疫苗对小鼠无明显毒性,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治愈小鼠。同时,该疫苗可在小鼠体内激活记忆型免疫应答。

奥拉帕利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奥拉帕利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安全性MG132抑制剂。方法 收集2020年1selleck抑制剂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奥拉帕利单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用药期间的相关不良事件资料,其中乳腺癌患者5例,卵巢癌患者7例。通过主动随访、病例查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奥拉帕利相关不良事件,分析奥拉帕利的临床使用安全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12例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17±8.55)岁。用药期间83.3%(10/12)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均在奥拉帕利给药2周至3个月后发生,其中胃肠道反应大多在给药2周后发生,血液学不良事件如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和贫血等在给药4~6周后发生。其中feline toxicosis80.0%(8/10)的不良事件为1~2级,20.0%(2/10)的不良事件为3~4级,3~4级不良事件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全力乏力,未出现5级不良事件。因难以耐受相关不良事件而中断或停止该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例(33.3%),其中2例患者消化道反应缓解后接受了奥拉帕利减量治疗,后续可耐受,1例年龄较大患者因再次出现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而终止奥拉帕利治疗。导致奥拉帕利中断治疗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腹胀、胃部灼烧、腹泻、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通过药物减量或停药,并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全部好转,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奥拉帕利在晚期乳腺癌、卵巢癌患者中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在该药物治疗期间仍需加强监测相关不良事件,尤其是血液学不良事件。

基于PBP2a特异性识别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的 构建一种高性能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方法 制备MWCNT-PDA-AuNPs纳米复合物修饰至金电极表面,将MRSA标志蛋白PBP2aPS-341供应商的抗体连接于纳米复合物表面,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非特异性位点,得到一种检测MRSA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构建过程关键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优条件,考察其线性范围及检出限,最后对传感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CV、EIS表征分析确定传感器的成功构建;明确最优构建条件为:MWCNT-PDA∶AuNPs混合比例为1∶2,材料干燥温度为37℃,抗体孵育时间为1 h,样本孵育时间为30 min;MRSA在20 CFU/ml~2.0×107CFU/ml范围内浓度对数值与DPV峰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μA)=-6.72lgC+84.26(R2=0.987 8),检出限为1 Chistory of forensic medicineFU/ml;传感器不易被杂质蛋白干扰,其对低、中、高浓度MRSA重复测定结果RSD分别为4.18%、3.59%、4.38%(n=8),保存20 d内,传感器电信号不低于初始的9selleck NMR2%;传感器对低、中、高浓度MRSA样本检测回收率与平板计数法基本一致。结论 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简便,检测迅速、准确,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作为MRSA临床检测的备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