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神阙治疗晚期肺癌应用阿片类药物致便秘41例

目的 探究中药穴位贴敷神阙治疗晚期肺癌应用阿片类药物致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服用阿片类药物发生便秘的82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41例。其中对照Positive toxicology组均接受常规便秘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敷贴神阙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便秘症状量表得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便秘selleck NMR症状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神阙穴在治疗阿片selleckchem 3-Methyladenine类药物所致便秘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Orai1通道在高血压大鼠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明确Orai1通道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心房纤维化及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45~46周龄的Wistar大鼠(n=16)及SHR(n=13)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快速起搏心房观察两selleck PF-03084014组大鼠AF的可诱发性。HE和Masson染色观察两组大鼠心房组织的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心房组织纤维化相关的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Col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Ⅲ,Col3)、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ZD1839抑制剂oproteinase 2,MMP2)和MMP9,以及钙信号通路相关蛋白Orai1、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3,NFAT3)的表达。在原代培养的乳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上,利用腺病毒转染使其过表达Orai1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并观察CaN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对其表达的影响;用Fluo4 AM荧光探针法观察过表达Orai1的CFs中钙浓度的变化。结果:与Wistar大鼠相比,SHR的AF诱发率显著增加(P<genetic pest management0.05),心房组织中纤维化相关因子MMP2、MMP9、Col1和Col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Orai1、CaN和NFAT3亦显著上调(P<0.05)。过表达Orai1可促进CFs中纤维化相关因子MMP2、MMP9、Col1和Col3的表达(P<0.05),同时,Orai1通道介导的钙离子内流明显增加(P<0.05);CsA可明显逆转CFs中Orai1过表达的效应(P<0.05)。结论:Orai1通道上调可激活Ca~(2+)/CaN/NFAT3通路,促进CFs纤维化相关因子分泌;高血压大鼠心房纤维化增加可能与Orai1通道上调有关。

Zeste基因抑制子基因12在糖尿病肾脏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背景:Zeste基因抑制子基因12(Suppressor of zeste gene 12,Suz12)可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目的:探讨Suz12对糖尿病肾脏病进程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 mmol/L)、高糖组(葡萄糖30 mmol/L)和高渗组(葡萄糖5.5 mmol/L+甘露醇24.5 mmol/L);将100 nmol/L Suz12小干扰RNA(siRNA)及其阴性对照(NC siRNA)转染至高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后4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uz12、Ⅳ型胶原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Suz1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的结合;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表达抑制与组蛋白H3K27me水平增加有关,以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组蛋白H3K27me3甲基化水平;采用Wnt/β-catenin通路激活Biosphere genes pool剂TDZD-8(10 μmol/L,1 h)处理转染Suz12 siRNA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以验证Wnt通路的激活是否影响干扰Suz12对细胞损伤的作用。(2)动物实验:采用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通过尾静脉注射0.1 mL含3×10~8 PFU空腺病毒载体(NC siRNA)或Suz12 siRNA腺病毒(Suz12 siRNA)的PBS;实验结束后收集血清、尿液和肾脏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血肌酐、尿氮素、尿总蛋白水平;苏木精-伊红和Masson 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Suz12、Ⅳ型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GSK126半抑制浓度水平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加;而转染Suz12 siRNA可逆转高糖处理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2)与高糖+Suz12 siRNA组相比,TDZD-8处理可逆转Suz12敲低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中Ⅳ型胶原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E-cadherin和Wn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3)Suz12可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结合,显示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存在H3K27me3修饰,且敲低Suz12可降低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甲基化水平;(4)与糖尿病组相比,Suz12 si确认细节RNA组大鼠血糖、血肌酐、尿氮素、尿总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增生得到缓解,Ⅳ型胶原蛋白、Suz12和Wn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5)结果表明,Suz12在糖尿病大鼠中可能通过促进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甲基化参与糖尿病肾脏病发展。

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乳腺癌患者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乳腺癌患者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探讨D-二聚体、CRP对乳腺癌患者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3例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输液港相确认细节关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47例)和无血栓组(136例)。检测2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分析D-二聚体、CRP与乳腺癌患者发生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CRP诊Chengjiang Biota断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结果 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无血栓组[(1.12±0.36)mg/L比(0.38±0.16)mg/L、(26.35±6.09)mg/L比(12.05±3.1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静脉血栓病史、长期卧床、高水平D-二聚体、高水平CRP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865,95%置信区间:1.252~2.776,P=0.015;比值比=1.353,95%置信区间:1.00Tezacaftor临床试验4~1.822,P=0.003;比值比=1.510,95%置信区间:1.051~2.170,P=0.020;比值比=1.813,95%置信区间:1.284~2.600,P=0.012)。D-二聚体、CRP诊断乳腺癌患者发生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为0.628、0.736,CRP略高于D-二聚体(Z=2.560,P<0.05),联合D-二聚体和CRP诊断乳腺癌患者发生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高于二者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和CRP水平升高与乳腺癌患者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联合D-二聚体和CRP可提高对输液港相关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

肝细胞癌中lncRNA SNHG25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评价lncRNA SNHG2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预后价值以及潜在有相互作用的分子。方法:通过用qRT-PCR方法检测肝细胞selleck Smoothened Agonist癌细胞系和正常人肝细胞系中lncRNA SNHG25的表达。其次通过UALCAN和仙桃学术,并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lncRNA SNHG25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临床应用意义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与lncRNA SNHG25表达的相关性。然后使用GEPIA来分析lncRNA SNHG2selleck激酶抑制剂5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Starbase 3.0预测了可能与lncRNA SNHG25相互作用的分子。结果: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在大部分肝细胞癌细胞系中lncRNA SNHG25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肝细胞系extramedullary disease。与正常组织相比较,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SNHG25的表达显著升高;lncRNA SNHG25的表达与组织分级、甲胎蛋白(AFP)水平、种族相关,但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GEPIA结果表明lncRNA SNHG25的高表达与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而与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Starbase 3.0分析得到GNPTAB、C19orf25、METTL16、ELF4、AC139365.1以及18个miRNA可能与lncRNA SNHG25相互作用的分子。结论:lncRNA SNHG25在肝细胞癌中明显高表达,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和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去甲泽拉木醛对结直肠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采用体内外实验探讨去甲泽拉木醛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去甲泽拉木醛1、2、5μmol/L处理结肠癌细胞株HCT15和HCT116,分别处理0 h、24 h、48 h、72 h、96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5-乙炔基-BMN 673 molecular weight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与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去甲泽拉木醛5μmol/L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的表达。体内试验:BIBW2992细胞培养建立结直肠癌荷瘤小鼠移植瘤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去甲泽拉木醛50 mg/kg组。连续给药12 d后,计算肿瘤体积及质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中Ki67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去甲泽拉木醛1、2、5μmol/L组使HCT15和HCT116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呈现浓度依赖性。去甲泽拉木醛5μmoMedical procedurel/L处理结肠癌细胞72 h后,EDU标记的阳性率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体外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1);细胞周期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周期G0/G1期显著增加,S期显著降低,且周期相关蛋白CDK2和Cyclin E1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荷瘤小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去甲泽拉木醛50 mg/kg组的移植瘤体积与体质量显著减小,肿瘤中Ki67阳性率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去甲泽拉木醛在体内外均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晚期肝细胞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OLFOX4化疗效果分析及对VEGF、TGF-β1、bF GF的影响

背景由于肝癌发病较隐匿,起病早期常无典型症状与体征,但其同时具有侵袭性高、生长速度快的特点,约70%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进展到中晚期,丧失手术根治最佳时机,一般推荐行姑息与保守治疗.目的观察晚期肝细胞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4)化疗效果分析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lkalin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6/2021-02我院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2例,双盲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n=31)、对照组(n=31).对照组予以FOLFOX4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帕博利珠单抗,均治疗12 wk.比较两组治疗12wk后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治疗6wk、12wk后血管生成有关因子(VEGF、TGF-β1、bFGF)、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miR-143、miR-145表达,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 wselleckk后疾病控制率、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7.10%、64.52%,高于对照组的64.52%、38.71%(P <0.05);观察组治疗6wk、12wk后血清VEGF、TGF-β1、bF GF、AFP、CA199、CEA、miR-143、miR-14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神经毒性、肝肾毒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免疫相关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与FOLFOX4方案latent infection相比,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OLFOX4化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可更为有效地抑制肿瘤Erdafitinib采购血管生成因子、肿瘤标志物及miR-143、miR-145表达水平,进而提升肿瘤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生存质量,但需注意防范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青蒿改善心肾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青蒿改善心肾毒性的作用机制,为实验研究、临床用药、新药靶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TCMSP、GLGK-974eneCards数据库分别筛选获取中药青蒿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以及心肾毒性相关疾病的主要靶点,由STRING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PSpinal infectionPI绘制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再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青蒿活性成分-靶点”和“青蒿活性成分-心肾毒性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青蒿改善心肾毒性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和青蒿素,36个靶点中MAPK1、PTGS2、MAPK14、TP53、CASP3、寻找更多TNF、MAPK8、CASP9、BCL2和BAX为重要靶标。获得GO富集条目共284个和KEGG富集通路82条,主要潜在通路为癌症相关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相关通路、TNF信号通路、HIP-1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青蒿中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调节MAPK、凋亡和炎症反应等相关的多分子、多通路以减轻心肾毒性。

基于超声特征联合临床资料的预测模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特征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单侧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超声特征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判定是否发生ALN转移并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先对2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因素LogisGDC-0973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模型的区分度,应用拟合优Biogas yield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另选取78例单侧早期乳腺癌患者对该模型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203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71例患者出现ALN转移(转移组),占34.98%。肿瘤直径≥3 cm、肿瘤边缘模糊、ALN短径较长、ALN短径与长径比值(短径/长径)较高、ALN皮质厚度较厚、分化程度低、血清微小RNA-21(miRNA-21)表达量高均为早期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程为Logit(P)=1.912×肿瘤直径≥3 cm(是=1,否=0)+2.040×肿瘤边缘模糊(是=1,否=0)+1.582×ALN短径(实测值)+3.374×ALN短径/长径(实测值)+2.264×ALN皮质厚度(实测值)+2.497×分化程度(高分化=0,中分化=1,低分化=2)+2.921×miRNA-21表达量(实测值)-33.61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95%CI:0.838~0.933),最大约登指数(0.73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50%、83.60%。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模型不存在过拟HDAC抑制剂合现象(χ~2=2.067,P=0.394)。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2.98%,准确度为84.62%。结论 基于肿瘤分化程度、血清miRNA-21表达量、肿瘤直径、肿瘤边缘以及ALN的短径、短径/长径、皮质厚度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ALN转移风险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子午流注针刺法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晨峰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Berzosertib生产商the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午流注针刺法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人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加用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内皮功能。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和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无明显改善,CX-5461供应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晨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午流注针刺法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变异性和晨峰,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