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从中药射干中分离制备野鸢尾苷单体,并初步研其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溶剂萃取法制备野鸢尾苷;在野鸢尾苷溶液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无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采用脂多糖诱导并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野鸢尾苷溶液干预,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肿selleck PEG300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并结合野鸢尾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揭示野鸢尾苷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 多溶剂萃取法所得的野鸢尾苷单体,经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纯度大于98%;给药12.5~100μg·mL~(-1)野鸢尾苷对RAW 264.7无细胞毒性;与模型组比较,在给药12.5~100μg·mL~(-1)野鸢尾苷时,对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NO、IL-1β、IL-6的释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且呈剂量关系;野鸢尾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数半抑制浓度(IC_(50))为4.09 mg·mLpathology of thalamus nuclei~(-1),且呈剂量关系。结论 多溶剂萃取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分离制备射干中野鸢尾苷的方法;野鸢尾苷的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β、ICI 46474核磁IL-6炎性介质,并结合调节NO抗炎途径,从而实现多途径的抗炎作用。
Author: admin
阳光玫瑰葡萄叶片黄化原因及矫正效果研究
【目的】探寻阳光玫瑰葡萄叶片大面积普遍黄化的原因以及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案,为切实解决葡萄叶片黄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出现黄化症状的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为材料,调查郑州地区24个黄化葡萄园,测定其理化指标以及土壤不同形态铁含量。分析土壤和叶片元素含量、FCR酶活性、根系铁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的差异,初步确定叶片黄化的原因。以盆栽试验的方法,用NaHCO_3和NaOH处理后观察黄化情况,测定并分析叶selleckchem Alisertib片Invertebrate immunity铁含量、FCR酶活性及根系铁含量的差异,进一步确定黄化的原因。设计3种矫正方案对黄化植株进行处理,通过观察复绿情况和叶片营养元素变化,验证叶片黄化的发生原因,探索可行的矫正方案。【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园区土壤均呈碱性,且大部分黄化园区土壤有效铁并不缺乏,植株黄化程度与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在大田试验中,黄化植株与正常植株的土壤均偏碱性,土壤中氮以硝态氮为主。黄化植株根际土壤中速效元素氮、磷、铁、铜、锌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植株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植株的土壤,二者土壤全铁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程度黄化叶片中氮、磷、钾、有效铁以及铜、锌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植株。黄化植株根系中全铁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植株。正常叶片全铁含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不同程度的黄化叶片全铁含量随黄化程度增大而增加。黄化和正常植株根系活性无显著差异,黄化叶片FCR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在盆栽试验中,NaHCO_3溶液处理的植株叶片发生黄化,而用pH值为9的NaOH溶液处理的植株并未发生黄化现象。NaHCO_3诱导Liproxstatin-1临床试验发生黄化的植株根系铁含量、叶片铁以及FCR酶活性与大田试验结果相似,黄化植株根系铁大量积累,且显著高于正常植株,叶片FCR酶活性受到抑制,黄化叶片全铁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叶片。矫正试验的3种方案处理后有不同程度复绿,其中以根施铵肥配柠檬酸复绿效果最好,叶面喷施铁肥配柠檬酸次之,单纯叶面喷施柠檬酸较差。各处理复绿叶片中氮、磷、钾、锌、铜元素含量相较于黄化对照均有下降,但叶面喷施柠檬酸处理叶片中总铁含量依然高于根施铵肥配柠檬酸处理。【结论】由于土壤高pH值诱导,HCO_3~-和NO_3~-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根和叶中铁还原酶活性降低,植株对铁元素吸收和转运受到抑制,积累在根系和叶片质外体的铁元素不能顺利被还原转运到根细胞和叶肉细胞,最终导致阳光玫瑰叶片缺铁黄化。黄化矫正方案以根施铵肥和酸性物质、解除根系铁还原受到的抑制作用复绿效果最佳。
稻米镰刀菌毒素风险评估及生物防控技术初探
为实现对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GM)稻米的镰刀菌毒素风险的安全性评估,有必要调查稻米中镰刀菌及镰刀菌毒素的污染。针对镰刀菌侵染及其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控技术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为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基GSK1349572纯度于代谢组学分别从镰刀菌毒素含量和内生真菌类群多样性两方面评价GM稻米的食品安全性,并进一步探究生物防控技术对稻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转基因稻米的非靶向代谢组变异分析及真菌毒素风险预警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对粳稻品种日本晴(FP1)和PJ574(FP2)以及其相应的转基因品种(FT16、FT23)的种子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从四个稻米样本检测出448种代谢物。在筛选差异代谢物中,L-乳酸,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和精胺的浓度变异幅度受品种差异的影响较大。FP1-FP2组、FP1-FT16组、FP2-FT23组分别有9、23、13个特有差异代谢物,FP1-FP2组特有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肌醇和硬脂酸酰胺等;FP1-FT16组特有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脱氧鸟苷酸、咖啡盐和葡萄糖酸等;FP2-FT23组特有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前列腺素B2、L-胱氨酸和16-羟基棕榈酸等,其中FP1-FT16组变异幅度最大。另外,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差异的效应类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氨酸生物合成及多条氨基酸代谢通路,但不同品种的转基因稻米中代谢通路的变异不同。总体上转基因育种引发的稻米代谢组分和代谢通路变异虽然可能影响稻米的营养品质,但幅度位于安全范围内,小于品种差异。经酶联免疫法(ELISA)实测显示,稻米样本中的ZEN含量在4.2~6μg/kg之间,两亲本品种间差异显著(P<0.01),但转基因稻米的ZEN含量与亲本实质等同。稻米中ZEN含量虽低于国家标准(60μg/kg),但其可能由稻米内生镰刀真菌合成,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真菌爆发和真菌毒素积累的风险。(2)稻米镰刀菌毒素安全性评估及内生真菌类群成因分析通过ELISA检测技术在四个稻米样本中均检出低剂量镰刀菌毒素污染,其中ZEN毒素含量3.7~6.1μg/kg,呕吐毒素含量13.3~25.8μg/kg,T-2毒素含量0.4~1.2μg/kg,但四个稻米样本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基因与亲本稻米间实质等同;伏马菌素仅FT16稻米样本检出,含量为8.5μg/kg;4个货架期内的稻米样本检出镰刀菌毒素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不构成食品安全风险。稻米中分离的16株镰刀菌株均无检测到呕吐毒素和伏马菌素,但都测出ZEN毒素,含量在5.5~21.5μg/kg之间;9株镰刀菌检测出T-2毒素,其含量在0.1~0.5μg/kg之间。此外,通过ITS高通量测序分析4个稻米共检出9个内生真菌门和68个真菌属,其中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优势真菌属主要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弯孢菌属(Curvularia)。4个稻米样本内生真菌α多样性中,仅亲本FP1和FP2的Shannon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GM稻米FT16的镰刀菌属丰富度较亲本FP1增加了59.61倍,成为优势菌属,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体上GM稻米内生真菌类群与其亲本稻米实质等同,转基因变异导致的安全风险较低,但低剂量毒素的普遍存在以及内生真菌的产毒风险更值得警惕。(3)稻米内生芽孢杆菌BR-1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对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效果前期研究已从稻米中分离一株内生芽孢杆菌BR-1,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BR-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探究BR-1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和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特性。经鉴定,BR-1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Rodent bioassays)。贝莱斯芽孢杆菌BR-1有4个生物合成基因簇(surfactin,fengycin,bacillaene and bacillibactin)负责脂肽的生物合成。与已知的ZEN降解酶相关基因进行BLASTP比对,发现4条同源性为67.91%~100%的候选基因。另外,菌株BR-1对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拮抗效果,该菌上清液降解ZEN效果最高,降解率达到80%左右。以M9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菌株BR-1降解ZEN的最适培养条件,优化了降解ZEN反应条件,最适作用条件如下:ZEN底物浓度为100 ng/m L、反应时间2 h、p H=7、反应温度37℃。对菌Bucladesine NMR株BR-1降解ZEN活性物质的化学本质探究发现,其降解活性物质为一种耐热蛋白。在稻米的镰刀菌防控应用中,菌株BR-1对禾谷镰刀菌人工感染的稻米具有显著拮抗镰刀菌和降解ZEN的效果,且与对照组相比,毒素降解率达到54.77~63.31%。在对稻米中的ZEN降解应用中,菌株BR-1处理24 h后ZEN的降解率达到60.36%,处理72 h后降解率达到76.77%。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BR-1表现出较好的谷物储藏防霉应用的潜力。综上所述,对GM稻米代谢组学方面安全性评估,发现货架期内稻米样本中检出ZEN,对其成因进行探究和风险初步评估,并研究稻米内生镰刀菌产毒能力。总体上转基因稻米表现为与亲本实质等同,但货架期稻米中镰刀菌毒素的检出以及内生镰刀真菌的广泛分布,是值得警惕的现象。通过鉴定评估有效降解ZEN的菌株,探究内生贝莱斯芽孢杆菌BR-1对镰刀菌的拮抗活性和对ZEN的降解特性,有助于提高稻米的霉菌毒素安全性。
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参对LP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人参对脂多糖(Iipopolysaccaride,LP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小鼠肠道Drug Screening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人参水提物组(GS)、盐酸氟西汀组(Flu);给药7 d后,进行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表现,并使用16S rDNA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变化及预测抑郁样行为小鼠肠道菌群相关的功能通路。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人参水提物组小鼠的活动次数和休息时间明显减少,活动总路程及平均速度显著增加;人参水提物组肠道菌群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了变化,部分有益菌的丰度增加,部分有害菌的丰度降低,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属(BaProteases抑制剂cteroide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_FCS020_group)、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9)、Lachnoclostridium菌属显著增多,均有往正常组回调的趋势;KE获悉更多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31条功能通路与抑郁样行为小鼠肠道菌群相关。结论 人参具有改善抑郁样行为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胱硫醚裂解酶的克隆表达、酶学性质及分子改造研究
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具有抑菌、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氧化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业以及养殖业等行业。目前该类化合物的生产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或植物提取获得。植物提取过程复杂,受热会分解成二烯丙基硫醚类化合物,使其药用效果大大降selleck抑制剂低。化学合成则存在产率低和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在不同行业的大规模应用。酶法催化合成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的生产工艺具有绿色高效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大蒜素相关应用研究最为广泛。催化生成大蒜素等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的蒜氨酸酶主要存在于大蒜等百合科植物的液泡当中,酶的产量有限且提取工艺复杂。利用微生物异源表达蛋白已经成为获取酶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但表达植物源蒜氨酸酶存在包涵体多表达困难等技术难题。因此,微生物来源的同工酶具有易于实现异源表达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在酶法合成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开发潜力。本实验室前期从菌株Klebsiella sp.C2和Pseudomonas sp.C1中筛选获得了两种植物源蒜氨酸酶的细菌源同工酶胱硫醚裂解酶(KP和PP),具有高效催化合成系列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为系统解析新型蒜氨酸酶的催化性质,本研Secondary autoimmune disorders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酶的高表达并围绕其酶学性质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酶的热稳定性进行改造以及在生物安全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进行表达及发酵优化,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一、将产酶菌株 Klebsiella sp.C2 和 sp.C1 中的酶 KP 及 PP在E.coli C43(DE3)中高效表达。将酶KP和PP在E.coli BL21(DE3)及E.coli C43(DE3)中表达,确定了酶的最佳诱导温度为16℃。通过对比酶在两个宿主中的表达情况,发现酶在E.coli C43(DE3)中表达效果要优于 E.coli BL21(DE3),E.coli C43(DE3)-pET24a(+)-kp/pp的表达均没有包涵体的产生,每升菌液可产酶活为26631.13±254.24 U及21588.46±232.12 U,分别为E.coli BL21(DE3)中表达量的 2.98 和 3.42 倍。二、测定了大肠杆菌E.coli C43(DE3)表达的KP和PP的酶学性质。对E.coli C43(DE3)表达的KP、PP的酶学性质进行测定,以L-(±)-蒜氨酸为底物,发现K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在0~35℃较为稳定,最适反应pH为9.0,在pH值为8.0~10.0较为稳定,对L-(±)-蒜氨酸的Km值为18.71±0.26 mM,Ks值为118.84±0.59/s,对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Km值为35.95±0.28 mM,Ks值为106.21±0.34/s。P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0~45℃较为稳定,最适反应pH为7.0,在pH值为7.0~9.0较为稳定,对L-(±)-蒜氨酸的Km值为7.82±0.14 mM,Ks值为55.80±0.28/s,对S-甲基-L-半胧氨酸亚砜的Km值为7.33 ±0.07 mM,Ks 值为63.48± 0.1 6/s。金属离子Ca2+及Mg2+对KP、PP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u2+及selleckchem MG132SDS对KP、PP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热稳定性较好的PP进行酶干粉喷雾干燥,计算酶活的回收率并评估酶干粉的稳定性。经过喷雾干燥后PP的质量回收率为57.80%,酶活回收率为52.28%,在4℃下长期保存,酶活几乎没有损失;在37℃下放置4个月酶干粉保留77.21%的酶活。三、较高催化活性的KP在酿酒酵母CEN.PK102-5B中实现异源表达,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提高了 KP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量。将PJFE3-P-K-Δ1Δ2-kp重组质粒在酿酒酵母CEN.PK102-5B中表达,以SD培养基作为初始培养基,经过单因子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以及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培养基,最终确定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糖蜜30.8 g/L,玉米浆干粉25.4g/L,酵母粉16.4 g/L,葡萄糖10.0g/L,磷酸二氢钾10.0g/L。与SD培养基相比,发酵罐酶活提高了 22.93%。四、较高热稳定性的PP进行易错PCR并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两个耐热性进一步提高的突变酶4-35-tbPP和6-41-tbPP。针对PP酶的热稳定性提高对其进行易错PCR突变,经过高通量筛选出4-35-tbPP、6-41-tbPP两个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蛋白。其中4-35-tbPP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0~55℃比较稳定,6-41-tbP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0~65℃时较为稳定,热稳定性明显高于野生酶PP。4-35/6-41-tbPP的最适反应pH值为7.0,4-35-tbPP在pH值6.0~9.0 时较为稳定,6-41-tbPP在pH值7.0~9.0时较为稳定。4-35/6-41-tbPP 对 L-(±)-蒜氨酸的Km值分别为 8.48±0.39 mM、8.54 ±0.11 mM,Ks值为57.73±0.69/s、59.02±0.22/s,与 PP 相差不大。4-35/6-41-tbPP 在55℃的半衰期为40 h和43 h,分别是PP半衰期的1.60和1.72倍。测序发现4-35-tbPP的第389位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6-41-tbPP的第254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第284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氨基酸的改变增加突变酶的热稳定性。进一步对6-41-tbPP的突变氨基酸进行单点突变,发现第254氨基酸对酶的热稳定性提升有关键作用。
定点突变对决明Kunitz抑制剂抑制活性的影响
【目的】决明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1(Cassia obtusifolia Kunitz trypsin inhibitor 1,CoTI1)是一类具有β-三叶草结构的功能多肽,探究定点突变对其抑制活性的影响,对CoTI1CX-5461生产商的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CoTI1结构分析,分别将位于顶部盖子β2和β3折叠之间的Cys44,以及位于底部β-桶β9折叠内的Tyr134和Lys135这3个位点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为丙氨酸(Ala),将各突变体进行蛋白表达之后再检测其对牛胰蛋白酶和菜青虫类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结果】与野生型CoTI1相比,CoTI1~(C44D)对牛胰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升高41.00%,CoTI1~(Y134D)和CoTIselleckchem CP-4567731~(K135D)对牛胰蛋白酶的抑Airborne infection spread制活性分别下降45.66%和36.73%;CoTI1~(C44D)、CoTI1~(Y134D)和CoTI1~(K135D)对菜青虫类胰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分别下降46.94%、49.00%和38.11%。【结论】Cys44、Tyr134和Lys135参与了β-三叶草结构的形成,是稳定CoTI1的空间结构及抑制活性的重要残基,为CoTI1的结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研究旨在优化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制备条件。试验首先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制备方法。确定改良乙醇注入法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磷胆比、药脂比、生理盐水体积、超声时间、表面活性剂用量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3因素3水平优化,选取磷胆比、药脂比、生MRTX849生产商理盐水体积等3个因素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佳的脂质体制备条件后,通过后插入法将DSPEMPEG 2000插入辣蓼黄酮Dolutegravir供应商纳米脂质体上,制成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最优条件是:磷胆比(质量Auto-immune disease比) 6.8∶1、药脂比(质量比) 1∶10.3、生理盐水体积9.5 mL。选择摩尔比为5%的DSPE-MPEG 2000制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2.60±2.44)%,脂质体粒径为(80.93±0.3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1.70±0.29) mV。
基于生物分子自组装的仿氧化酶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酶是经过数十亿年自然选择和优化而成的高效生物催化剂,通过催化多种多样的化学反应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酶的折叠结构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导致酶的催化性能容易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天然酶实现高效的催化往往需要温和的反应条件,这通selleck NMR常不能满足工业转化的需求。同时,天然酶还有难以分离纯化、修饰工艺复杂等不足。研究者们为了扩大酶的应用范围发展了多样的酶工程技术,比如定向进化是调控酶功能的有效手段,但该方法仅限于酶蛋白中天然氨基酸种类的更换,无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法利用种类丰富的氨基酸变体或衍生物,且需要反复迭代而费时费力。基于酶本身固有的超分子属性,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自下而上构建特定结构材料的方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制备条件温和以及可设计性强等特点,为从头设计和制备具有酶催化功能的人工催化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酶的更多活性位点是酶催化功能发挥的关键区域,如何在人工体系中模拟天然酶活性位点的几何结构和化学环境,获得催化性能能够匹敌甚至超越天然酶的催化体系,是一项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受天然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和催化原理启发,通过生物分子自组装的方法设计并构建了三种仿氧化酶催化体系:(1)天然水解酶活性中心通常含有组氨酸残基,同时组氨酸也是多铜氧化酶(如漆酶)活性位点的关键残基,能够与辅因子铜配位并实现底物的高效转化。受到水解酶和多铜氧化酶活性中心结构的启发,本论文通过芴甲氧羰基(Fmoc)组氨酸衍生物与Cu~(2+)自组装制备了能够催化水解和氧化反应的双功能模拟酶。通过Fmoc基团的聚集,实现组氨酸咪唑基团的富集,获得了较高的催化水解活性;Cu~(2+)与Fmoc-组氨酸组装构建了具有类似漆酶多铜活性中心的氧化模拟酶,鸟嘌呤核苷酸(GMP)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催化氧化活性。模拟酶展现了催化水解-氧化(或氧化-水解)级联反应的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分解芳香酯类污染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进一步地,通过对组装基元中咪唑不同位置N的甲基修饰实现了对仿酶活性的调控;当N_δ位的H被甲基取代后,咪唑侧基的亲核能力增强以及与铜的配位-解离速度变快,使得模拟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水解和氧化活性,而N_ε位的H被甲基取代后水解和氧化活性均明显下降,咪唑不同位置的N在催化过程中展现出异质性。该工作证实了分子自组装方法可以方便的利用两亲性氨基酸构筑级联的人工催化体系,并通过氨基酸的修饰实现对催化性质的调控。(2)基于酶-底物复合物的启发,本论文通过鸟嘌呤核苷自组装制备了负载核黄素的可光产H_2O_2的超分子凝胶状材料。鸟嘌呤核苷在K~+的辅助下通过氢键形成G四分体,进而π-π堆积成纤维,随后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超分子凝胶,并通过共价连接和堆积作用负载核黄素。核黄素作为光催化活性中心,鸟嘌呤核苷作为还原性底物,两者相互靠近,形成待激活的活性中心-底物复合物功能材料。在蓝光(460 nm)照射下,材料无需添加其他组分便可实现完整的催化氧化循环并释放H_2O_2,且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和耐热性能。光产H_2O_2的特点使得光照后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材料具备生物安全性,有潜力成为一种无需实时光照的具有抗菌效果的伤口敷料。(3)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中心远端组氨酸残基在催化循环中的作用,本论文设计了富含组氨酸的多肽并与HRP共组装形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组氨酸多肽能够自组装形成β-折叠结构并与HRP发生非共价相互作用改变HRP的构象,使得多肽提供的外源组氨酸可能接近血红素活性中心并加快血红素静息态和中间态的转换,从而加快酶的催化循环,使得HRP的催化速率最大提升接近3倍。同时,HRP/多肽复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组氨酸多肽表现出对其他血红素依赖酶的活性增强作用。高催化活性的HRP/多肽复合物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本论文中基于天然酶启发的生物分子自组装的方法为调控酶功能、扩大酶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一条简而有效的途径,为超分子化学和酶工程等领域建立了桥梁。以天然酶为灵感进行模拟酶催化体系的人工仿生设计,有助于人们理解酶的催化过程和生命的进化演变。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极化调控中的作用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均发挥Docetaxel NMR重要作用,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Serum laboratory value biomarker成,在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中保护宿主、清除病原Enasidenib体和调节免疫平衡,可通过清除细胞碎片、异物及调节炎症和愈合过程等维持内环境稳定。根据微环境和细胞激活状态,巨噬细胞可通过改变不同表型影响疾病转归。近二十年人们对胆碱能抗炎通路(CAP)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尤其是该通路中的重要结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其本质为神经免疫系统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且在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存活和极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机制涉及NLRP3炎症小体,可作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综述α7nAChR在炎症和免疫介导的疾病中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调控和极化的作用。
负载塞来昔布纳米晶可溶微针的制备及其对骨关节炎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通过处方筛选制备出粒径均一,稳定的塞来昔布纳米晶;制备出针形较好,机械性能强的塞来昔布纳米晶可溶微针并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建立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研究负载塞来昔布纳米晶可溶微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方法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晶,优化处方和工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晶的形态;通过X射线衍射与差示热探讨纳米晶的晶型结构;通过体外溶出实验,研究将塞来昔布制备成纳米晶后的溶出率;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探讨纳米晶的安全性;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塞来昔布纳米晶的抗炎效果;通过两步制针法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晶可溶微针,对其形态、机械性能、溶蚀性能、载药量等进行考察,探讨可溶微针包载CXB-NCs的可行性;建立ACLT骨关节炎大鼠模型,通过对骨关节炎大鼠的膝关节宽度、炎性因子的水平、膝关节的Micro-CT、膝关节的HE染色与免疫组化的结果分析,探讨CXB-NC@DMNs对骨关节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不同给药方式的大鼠的血液中药物的浓度。结果经过处方筛选确定反溶剂沉淀法制备CXB-NCs,最终制备得TGF-beta/Smad抑制剂到的CXB-NCs通过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为棒状结构;通过马尔文粒径emerg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仪测定的粒径为70.2±2.6 nm,多分散性系数(PDI)为0.163±0.062,粒径均一,且制备纳米晶的处方稳定;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可知,将CXB制备成CXB-NCs,CXB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改变;通过X射线衍射与差示热的结果可知,将CXB制备成CXB-NCs后,晶型结构不变,晶型变小;通过体外溶出实验可知,与CXB相比,CXB-NCs的溶出率显著增加,说明将CXB制备为纳米晶后,通过减小粒径能够增加其溶出率;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经CXB-NCs处理的正常的软骨细胞,细胞生存率在90%以上,说明CXB-NCs的生物相容性好。通过两步制针法制备CXB-NC@DMNs,以HA为针部溶液的辅料,以PVP K90为可溶微针基层辅料;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可溶微针针形完整;通过将CXB-NC@DMNs复溶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复溶后CXB-NCs的状态,结果显示CXB-NCs仍然是棒状结构,说明将CXB-NCs包载于微针中不会改变其形态;通过对CXB-NC@DMNs的评价,机械性能较好并能很好的插入皮肤,在大鼠体内15 min,微针针部基本完全溶解;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微针辅料对正常细胞无毒性,生物相容性好;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表明CXB-NC@DMNs可以安全有效的递送药物,为骨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提供了基础。ACLT骨关节炎大鼠实验结果表明,VX-661细胞培养CXB-NC@DMNs可以显著减少膝关节宽度,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滑膜增生,逆转软骨组织的破坏,对骨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将CXB制备成纳米晶后,CXB-NCs的AUC_(0-t)是CXB原料药的三倍,说明纳米晶能够显著提高CXB的生物利用度。将CXB-NCs包载于DMNs中,CXB-NC@DMNs组的C_(max)为81.3±51.6 ng/m L,AUC_(0-t)为1035.5±677.2 h·ng/m L。表明,DMNs可以经皮肤将药物递送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且具有延迟药物释放的作用。此外,体内药效最好的CXB-NC@DMNs组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两倍药量的纳米晶组,说明可溶微针组并非通过直接提高血药浓度来增加药物治疗效果,由此推测,可溶微针递药系统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增加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