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组织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情况和CD_8~+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密度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背景 目前,胃癌组织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情况和CD_8~+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密度是否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尚不明确。目的 分析胃癌组织PD-L1表达情况、CD_8~+ TILs密度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胃癌组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胃癌组织CD_8~+ TILs密度。分析胃癌组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CD_8~+ TILs密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胃癌组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与CD_8~+ TILs密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电话随访至术后36个月,以患者死亡或失访为终点事件,绘制Kaplan-Meier曲线以进行生存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胃癌组织平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为3.1,癌巢内平均CD_8~+ TILs数量为36个,最终归为低水平组73例(PD-L1 mRNA相对Thai medicinal plants表达量<3.1)和高水平组52例(PD-L1 mRNA相对表达量≥3.1),低密度组55例(CD_8~+ TILs数量<36个)和高密度组70例(CD_8~+ TILs≥36个)。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腹膜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腹膜转移情况比较,selleck Belumosud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与CD_8~+ TILs密度呈负相关(r=-0.412,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36.0个月,12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37例,预后良好88例;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患者Kaplan-Meier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PD-L1 mRNA〔HR=3.021,95%CI(1.632,5.045)〕、低密度CD_MK-4827体外8~+ TILs〔HR=2.158,95%CI(1.854,4.632)〕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PD-L1 mRNA、低密度CD_8~+ TILs均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

不同模式踝泵运动预防肺癌患者股静脉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踝泵运动对肺癌患者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行股静脉PICCB-839核磁C置管的肺acute oncology癌患者为对照组,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7例行股静脉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观察组, 分MG132别采取舒适角度踝泵运动和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疲乏评分和导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疲乏评分及导管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降低肺癌患者股静脉PICC置管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增加导管留置时间, 但容易引起患者疲乏, 临床推广使用需考虑患者耐受程度。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代EGFR-TKI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 一代EGFR-TKI已成为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标准治疗。文中分离和量化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接受一代EGFR-TKI治疗前后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探讨其在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接受一代EGFR-TKI治疗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1例确诊为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每天一代EGFR-TKI治疗。在基线(CTCs-d0)和第28天(CTCs-d28)采集连续血样,根据肿瘤细胞的体积大小的滤膜滤法分离肿瘤细胞(ISET)检测CTCs。根据CTCs结果将患者分为<5 CTCs组和≥5 CTCs组。结果 与≥5 CTCs组相比,基线时处于<5 CTCs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延长(15个月vs 7.5个月,P=Dibutyryl-cAMP0.0055)。一代EGFR-TKI治疗后28d,<5 CTCs组患者的PFS为12.5个月,明显长于≥5 CTCs组患者(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且治疗后CTCs降低患者PFS明显优于CCardiovascular biologyTCs无明显变化者(9个月vs 6个月,P=0.014)。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CTCs-d0≥5 vs CTCs-d3-MA生产商0<5以及CTCs-d28≥5 vs CTCs-d28<5与不良的PFS显著相关。结论 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一代EGFR-TKI治疗的预后与CTCs计数密切相关。

阿帕替尼调节VEGF/MAPK/NF-kB信号通路抑制大鼠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调节VEGF/MAPK/NF-kB抑制大鼠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方法]制备人肺腺癌A549细胞悬液经背部穿刺构建大鼠非小细胞肺癌模型,给予大鼠50 mg/kg阿帕替尼连续灌胃14 d。观察非小细胞肺癌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肿瘤体积、体质量以及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VEGFR-2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甲状腺癌癌组织中VEGF、p-p38、p-MAPK、NF-kB、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瘤体质量下降,肿瘤抑制率升高明显(P<0.05)。治疗组Androgen Receptor抑制剂及模型组的肺癌细胞表现出岛状生长,细胞的轮廓不清晰甚至消失,且大小不一,密集生长,形态差异大,间质出现大量的散状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治疗组的癌细胞表现为核染色质边集、皱缩,发生程度不同的片状坏死区。癌组织中的VEGFR-2蛋白平均光密度水平下降明显(P<0.05)。和模型组对比,治疗组的VEPevonedistatGF、p-p38、p-MAPK、NF-kB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含量显著降低(Carcinoma hepatocellularP<0.05)。[结论]阿帕替尼可通过调节VEGF/MAPK/NF-kB信号通路抑制大鼠非小细胞肺癌,抑制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免疫调节分子BTN2A2结构及其在肺癌表达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对人体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免疫调节分子BTN2A2(ButyrophilinSubfamily2MemberA2)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为研究BTN2A2分子的免疫调节功能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序E1 Activating抑制剂列分析表明,BTNArabidopsis immunity2A2具有IgV样结构域,与B7家族分子具有序列同源性和结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BTN2A2和已知B7家族分子之间具有亲源性。通过I-TASSER成功构建BTTamoxifen试剂N2A2蛋白三维晶体结构模型,hBTN2A2配体为Cys,配体结合位点相应氨基酸残基分别为Arg-54,His-56,Ser-111,Val-112和Ala-113。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方法表明,存在10个与BTN2A2相关的分子,其中CD4和CD8与T细胞免疫相关。ZDOCK分析表明,BTN2A2确实可以与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结合。ClusterProfiler分析表明,BTN2A2和相关分子主要集中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抗原加工和呈递,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调节方面。流式细胞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ingCellSorter,FACS)分析进一步表明,BTN2A2蛋白与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且BTN2A2蛋白可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和活化(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BTN2A2在人肺、肝、肾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而在卵巢癌组织未见表达(P<0.05);PrognoScan数据库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肺癌患者生存分析表明,hBTN2A2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良好(P<0.001);TIMER数据库分析表明,肺癌中hBTN2A2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呈正相关关系;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肺癌中hBTN2A2 表达主要与CD8~(+) T细胞、CD3~(+ )T细胞,树突状细胞(DC),辅助性T细胞(Th)1等免疫细胞浸润有关(P <0.001)。研究结果为免疫调节分子BTN2A2结构和功能性表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症状调查

目的 利用不同时间点患者报告结局分析肺癌患者围术期症状变化情况。方法:FUT-175体内实验剂量选取我院胸外科2021年3—4月实施胸腔镜肺癌切除手术患者109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5例(50.46%)此网站、女54例(49.54%),平均年龄(55.19±12.12)岁。使用肺癌患者术后症状量表调查患者术前、术后1 d、出院当天、术后30 d的症状变化。结果:平均住院时间(6.89±2.25)d。患者术前均未报告肺癌相关临床症状,术后1 d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3.33±0.96vaccine-associated autoimmune disease)、恶心(2.81±1.18)、头晕(2.00±0.85)、疲劳(1.89±0.79)和气促(1.79±1.37),术后随时间推移,自觉头晕、恶心、疲劳等症状的患者逐渐减少,症状缓解明显(P<0.05);然而,患者自觉疼痛和咳嗽、气促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在术后30 d,分别有70.64%、64.22%、33.03%的患者自觉有疼痛感和咳嗽和气促症状,且咳嗽程度有加重趋势(P<0.001)。结论:疼痛、咳嗽、头晕、气促、疲劳等是肺癌患者术后的核心症状,大部分术后不良症状短期内可得到有效控制,但疼痛、咳嗽、气促等仍呈现持续性特点。肺癌患者围术期的疼痛迁延、咳嗽气促持续等特点及其干预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肺腺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CEA、CA125、CYFRA21-1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肺腺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CEA、CA125、CYFRA21-1的相关性。方法PR-171临床试验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7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S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与CEA、CA125、CYFRA21-1检查结果;并分析CEA、CA125、CYFRA21-1与患者肿瘤直径、MSCT值、病灶增强幅度及MS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直径点击此处与CEA、CA125、Csymbiotic associationsYFRA21-1均呈正相关,肿瘤密度和病灶增强幅度与CA125、CYFRA21-1均呈正相关,与CEA呈负相关;CEA、CA125、CYFRA21-1升高,病灶直径越大,CT平扫密度越高,增强的幅度越大。CEA与CYFRA21-1升高患者其“分叶”征、“毛刺”征、磨玻璃密度影以及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较低,而支气管“截断”征发生率升高。结论 肺腺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CEA、CA125、CYFRA21-1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CEA、CA125、CYFRA21-1在肺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不高,可作为提示病变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

IRE1α调控CD155表达影响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目的此网站:探讨肌醇的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α(inositol-requiring transmembrane kinase/endonuclease 1α,IRE1α)调控CD155表达对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 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RE1α的表达;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IRE1α与CD155的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更多术检测人外周血CD3~-CD56~+NK细胞百分比及与其纯度和NK细胞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 TIGIT)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率。结果:IRE1α在结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3~-CD56~+NK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者。si-IRE1α组结肠癌细胞的dental pathologyIRE1α表达水平低于si-NC组(P<0.05),CD155表达水平高于si-NC组(P<0.05),NK细胞对si-IRE1α组结肠癌细胞的杀伤率高于si-NC组的杀伤率(P<0.05),NK细胞对si-IRE1α+TIGIT-mcAb组结肠癌细胞的杀伤率高于si-IRE1α组的杀伤率(P<0.05)。Pc-IRE1α组结肠癌细胞的IRE1α表达水平高于Pc组(P<0.05),CD155表达水平低于Pc组(P<0.05),NK细胞对Pc-IRE1α组结肠癌细胞的杀伤率低于Pc组的杀伤率(P<0.05)。Pc-IRE1α+si-CD155组结肠癌细胞CD155表达水平高于Pc-IRE1α+si-NC组(P<0.05),NK细胞对Pc-IRE1α+si-CD155组结肠癌细胞的杀伤率高于Pc-IRE1α+si-NC组(P <0.05),NK细胞对Pc-IRE1α+si-CD155+TIGIT-mc Ab组细胞的杀伤率高于Pc-IRE1α+si-CD155组(P <0.05)。结论:结肠癌组织和细胞中IRE1α高表达,IRE1α负调控结肠癌细胞CD155的表达,影响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广泛导管内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伴广泛导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arcinoma, EIC)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ognitive remediationcule-1, VCAM-1)与生存素(survivin)对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拟行保乳术治疗的乳腺IDC伴EIC患者179例,所有患者采用保乳术治疗,术中采集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MRTX849使用方法组织VCAM-1与survivin表达水平。随访5年,根据是否局部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乳腺IDC伴EI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9例患者中,171例完成5年随访,随访率95.5%,其中复发组38例,未复发组133例。乳腺IDC伴EIC患者癌组织中VCAM-1与survivin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74.9%比13.4%,60.9%比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组淋巴结转移占比、免疫分型为基底细胞样型占比、癌组织中VCAM-1阳性占比、survivin阳性占比、CK5/CK6阳性占比显著高于未复发组(68.4%比24.1%,68.4%比26.3%,92.1%比69.9%,89.5%比54.1%,84.2%比18AY-2298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癌组织中ER和PR阴性占比显著高于未复发组(57.9%比31.6%,68.4%比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免疫分型为基底细胞样型(OR=2.759, 95%CI:1.135~6.706)、癌组织中VCAM-1阳性(OR=2.790, 95%CI:1.148~6.780)和survivin阳性(OR=2.878, 95%CI:1.184~6.994)为乳腺IDC伴EI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免疫分型为基底细胞样型、癌组织中VCAM-1阳性、survivin阳性为乳腺IDC伴EIC患者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近六年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

该研究运用证据图,系统检索并梳理近六年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了解该领域证据分布情况。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里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图表结合文字的方式分析并呈现证据分布特征。最终纳入文献263篇,包括238篇干预性研究、1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篇观察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共获得72LEE011采购种中成药,以松龄血脉康胶囊使用频次selleck产品最高;国内对中成immune phenotype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关注不足,近年来发文量呈下降趋势,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临床用药存在超说明书使用与未经辨证论治用药的情况;对于结局指标方面,未能体现中医特色,存在忽视终点结局指标的问题;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质量较低,且大多数文献难以给出确定有效的结论。未来需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选择,提高RCTs研究质量,以便形成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