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发病与死亡现状及2011—2017年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2017年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2011—2017年的年度变化趋势。[方法]整理2011—2017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的数据,并计算胰腺癌的发病(死亡)粗率、标化发病(死亡)率、0~7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用Joinpoint统计软件分析2011—2017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的发病与死亡趋势,并计算胰腺癌中标发病(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7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发病率为8.52/10万,中标率为5.74/10万,世标率为5.82/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0.69%,在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中居第10位,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12%。胰腺癌死亡率为6.95/10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4.73/10万、4.80/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0.57%,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4.53%,在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中居第7位。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购买PEG300城市均高于农村,男性均高于女性。2011—2017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09%和1.09%,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0~44岁年龄段均处于较低水平,44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迅速升高,60~74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年内蒙古Lung immunopathology肿瘤登记地区胰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需针对男性、中老MLN8237半抑制浓度年人群开展防控措施,降低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

改进BYOL的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预测

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情况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进行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自监督EGFR基因突变预测方法,在不需要大量专家手工标注患者数据集的情况下,对输入网络的患者病灶区图像进行阴性、阳性预测。对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获悉更多监督BYOL网络进行修改,增加了网络投影层非线性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的层数,并将患者CT和PET两个模态的图像数据融合作为网络的输入,在不需要大量标注患者数据集的情况下,对阴性、阳性病例进行预测。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数据集上,与传统的影像组学、有监督VGG-16网络、有监督ResNet-50、有监督Inception v3和无监督迁移学习CAE进行Serine Protease抑制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对比学习从患者的CT和PET图像学习到的患者病灶区图像的实例特征可以对阴性、阳性病例进行区分,并取得了77%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相对于传统的影像组学方法分类结果 AUC提高了7%,相对于有监督VGG-16网络的分类结果 AUC提高了5%;在不需要大量专家手工标注数据集及大量患者临床数据的情况下仅比有监督ResNet-50 AUC低9%。改进BYOL网络仅需要少量标注的患者数据集便可得到比部分传统有监督方法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展示了其辅助临床决策的潜力。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经改良的FOLFOX方案(mFOLFOX)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活检或临床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予以mFOLFOX方案的HAIAdezmapimod使用方法C(mFOLFOX-HAIC)治疗,21天/周期;免疫治疗采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抗体(PD-1抗体),200 mg 21天/周期;分子靶向治疗采用“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按药物推荐使用,直至疗效评价为CR(mRECIST1.1标准)或达到转化治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疗指征,或出现肝功能Child Pugh CPEG300小鼠级、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用药过程产生的不良反应,定期随访复查,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伴大血管侵犯占52.4%,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分别占82.5%、90.5%,靶病灶最大直径≥5 cm占68.3%,CNLC分期IIIa期及其以上占55.6%;肿瘤反应:CR 2例,PR 23例,SD 28例,PD 10例;ORR 39.7%,DCR 84.1%,手术转化治疗12例;生存分析:6个月OS为90%,12个月OS为62.8%,mOS未达到;6个月PFS 71.2%,mPFS 9.50个月;安全性:治疗过程无患者出现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mFOLFOX-HAIC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不可切除肝癌是能达到完全缓解的,并且肿瘤反应性良好,手术转化率高,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是可控的。

表面活性蛋白D及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关联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表面活性蛋白D(SP-D)、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T2DM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2例为感染组,同期收Ceralasertib说明书治的老年T2DM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70例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ELP)检测两组患者SP-D基因Met11Thr (rs721917 T/C)位点、IL-10基因-1082 (rs1800896 G/A)位点基因型。结果 42例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65.52%,革兰阳性菌19株占32.76%,真菌1株占1.72%。两组患者年龄、T2DM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Vorinostat供应商P-D基因Met11Thr (rs721917 T/C)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IL-10基因-1082(rs1800896 G/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感染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结论老年T2DM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SPD、IL-10基因多态性与感染关系密切。

CT、MRI对骨肉瘤浸润侵犯范围评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CT、MRI对骨肉瘤浸润侵犯范围评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NSC 125973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骨PF-6463922生产商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对患者所得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CT及MRI检查对骨肉瘤诊断符合率,对比CT及MRI检测对骨肉瘤征象检出率以及对其浸润范围诊断结果。.结果CT及.MRI检查对骨肉瘤诊断符合率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分别.为8823%、9411%,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P>0.05);CT.对肿瘤骨检出率为100%,高于MRI检查(000)(P<005),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检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检查在骨皮质、.外骨膜、骨骼肌间筋膜范围判断上比较无差异(P>.005),MRI对骨骼肌浸润程度检出高于CT检查(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对骨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基ZD1839分子量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E良好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5.8±10.5)min比(125.3±20.4)min]、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50.2±10.6)ml比(295.3±18.5)ml]、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88.2±3.8)%比(70.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E良好率为72.7%(16/22),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与对照组的3/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MRTX849价格出血的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commensal microbiota率高,能够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天麻钩藤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天麻钩藤饮联合常规西药对阴虚阳亢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阴虚阳亢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Ethnoveterinary medicine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收缩压以及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GW4869有统计学意义Fulvestrant(P<0.05);观察组的舒张压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5.13%,对照组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阴虚阳亢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用天麻钩藤饮及常规西药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脉压,且用药方案安全性较高。

DLGAP5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Discs大同源相关蛋白5(DLGAP5)RIPA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65例份,其中WHO分级Ⅰ~Ⅱ级26例份、Ⅲ~Ⅳ级39例份,p53分型野生型36例份、突变型29例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LGAP5在不同WHO分级胶质瘤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析DLGAP5不同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另从65例份标本中随机选取肿瘤组织30例份及癌旁组织10例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LGAP5表达。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统计生存率,绘制胶质瘤患者生存曲线,分析DLGAP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65例份胶质瘤组织,DLGAP5均阳性表达,不同WHO分级胶质瘤组织DLGAP5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癌旁组织未见DLGAP5阳性表达。癌旁组织、胶质瘤Ⅰ~Ⅱ级、Ⅲ~Ⅳ级组织DLGAP5相对表达量分别0.102±0.004、0.309±0.237、1.108±0.237,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WHO分级及不同类型p53患者DLGAP5表达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O分级、p53分型是Nirmatrelvir抑制剂胶质瘤患者DLGAP5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Etoposide分子式<0.05)。DLGAP5高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其低表达患者(P<0.01)。结论 胶质瘤患者DLGAP5高表达,其表达与WHO分级、p53分型相关;DLGAP5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在不典型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在PLX-4720 IC50不典确认细节型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20年1月在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就诊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但术前FFDM影像表现不典型的31例患者。均行双侧乳腺头尾位、内外斜位双体位投照。结果:31例不典型乳腺癌,致密型乳腺21例,占67.7%(21/31),误诊病例17例,总误诊率54.8%(17/31)。各型乳腺的误诊率,A型乳腺0 (0/3),B型乳腺42.9%(3/7),C型乳腺62.5%(5/8),D型乳腺69.2%(9/13),致密型乳腺误诊率66.7%(14/21)。影像表现中,局限性结构紊乱和非对称密度增高多见于致密型乳腺,局限性结构紊乱、非对称密度增高、星芒征误诊率分别为37.5%(3/8)、66.7%(14/21)、0 (0/2)。结论:不典型乳腺癌FFDM检查误诊率较高,主要与多见于ocular infection致密型乳腺及诊断医生认识程度不高有关,DBT是有效的补充检查技术,尤其对致密型乳腺,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使用榄香烯乳注射液肝癌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联合用药分析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榄香烯乳注射液肝癌患者联合用药特征。方法 基于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数据库中全国21家医院,对使用榄香烯乳注射液中441例肝癌患者进行描述分Talazoparib价格析,通过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和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肝癌患者人群特征和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用药特征。结果 肝癌患者人群特征结果为肝癌患者的西医诊断为肝恶性肿瘤760例次(合并患者各次诊断结果),占比最多(22.66%),无中医诊断病例;入院科室中肿瘤诊疗中心102例,占比最多(23.13%);使用榄香烯乳注射液的肝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8.39岁,46~65岁患者数206例,占比最多(46.71%);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4 d,28 d患者数占比最多(40.36%);104例出现病危,病危持续时间在≤1 d者100例(22.68%),269例出现病重,病重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 d;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比最多,单次用药剂量≤200 mg患者数390例,占比最多(99.4ABT-2639%)。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用药特征为其合并用药品种主要有维生素类、地塞米松、谷胱甘肽、康艾注射液、氨基酸类;合并用药类别主要为血液代用品和灌注液、抗肿瘤药、免疫促进药、抗菌药、矿物质补充剂。同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结果验证,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用药结果与用药特征分析结果一致性较好。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主要为辅助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 (TBFB)抗肿瘤和平衡体内基本需求的作用。结论 通过对使用榄香烯乳注射液的肝癌患者进行用药特征及复杂网络分析,均得出其一般与维生素类、地塞米松、谷胱甘肽、康艾注射液、氨基酸类联合使用,根据联合用药的特征得出相关联合用药规律,为药物的临床使用和深入分析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