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I、MSII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对T2DM患者低血糖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II)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对不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疗效,以及强化降糖过程中低血糖、低血糖反应和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严重程度的区别,并分析低血糖、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成人T2DM患者共540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CSII组和MSII组。其中CSII组360例,接受胰岛素泵治疗,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MSII组180例,3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及生理需要设定各时间段胰岛素用量,随时根据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AZD9291半抑制浓度ucose,FPG)及早中晚餐后2h血糖值(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G)调整胰岛素用量,直到血糖达标:FPG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强化治疗7-14天。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并发症、入院静脉FPG、空腹C肽、HbA1c等,记录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的每日指尖FPG、2h PG及任意时刻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的血糖值、症状、体征、诱导因素、缓解方法和胰岛素用量等,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总胰岛素用量、日均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低血糖反应、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和低血糖严重程度分级等低血糖事件。同时,以HbA1c<10%、HbA1c≥10%和病程<8年、病程≥8年为界限,分层分析两组患者降糖的疗效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的区别NSC 119875生产商。另外,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及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共有末梢血糖值2688个,总体低血糖发生率15.4%,低血糖反应发生率19.3%,血糖值不低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15.2%,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8.9%。与MSII组相比,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短,总胰岛素用量少,而日均胰岛素用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10.3%、5.8%)低于MSII组(25.6%、15.0%),而血糖值不低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17.5%)高于MSII组(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Ⅰ级低血糖为主,无Ⅲ级低血糖发生,各级低血糖发生的人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A1c<10%者,与MSII组相比,CSII组的总胰岛素用量少,而日平均胰岛素用electric bioimpedance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10.8%、8.1%)较MSII组(25.5%、17.6%)低,而血糖不低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25.9%)较MSII组(13.7%)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以Ⅰ级低血糖为主,无Ⅲ级低血糖发生,各级低血糖发生的人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A1c≥10%者,与MSII组相比,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短,总胰岛素用量少,而日均胰岛素用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9.7%、3.4%)较MSII组(25.6%、11.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Ⅰ级低血糖为主,无Ⅲ级低血糖发生,各级低血糖发生的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8年者,与MSII组相比,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总胰岛素用量少,而日均胰岛素用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的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较MSII组低(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以Ⅰ级低血糖为主,无Ⅲ级低血糖发生,各级低血糖发生的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8年者,与MSII组相比,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总胰岛素用量少,而日均胰岛素用量多,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20.7%)较MSII组(44.2%)低,但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不低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47.7%、39.6%)较MSII组(32.6%、19.8%)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以Ⅰ级低血糖为主,无Ⅲ级低血糖发生,各级低血糖发生的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程是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FPG、空腹C肽是保护因素(P<0.05)。病程是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FPG、HbA1c、空腹C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CSII、MSII均可实现降糖目的,安全性均较高。与MSII相比,CSII血糖达标时间短,总胰岛素用量少,日均胰岛素用量多,低血糖发生率、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值不低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高。高HbA1c、长病程患者尤适用于CSII以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病程是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FPG、空腹C肽是保护因素。病程是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FPG、空腹C肽是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