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由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更多,Bgt)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损害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止白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尾状山羊草(Aegilops caudata)是来源于小麦三级基因库的一个二倍体物种(2n=2x=14,CC),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许多研究证实小麦-尾状山羊草添加系的7C染色体上携带高抗白粉病基因,并且7C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大片段臂间倒位,致使短臂末端超过三分之二转移至长臂末端,导致C基因组与其他小麦属植物同源性很差,限制了抗病基因的转移与定位。目前并未有参考基因组以及小麦-尾状山羊草抗病易位系的报道。本研究创制了ph1b背景下7C重组体选育群体,构建了7C添加系转录组数据库,发掘了32个neue Medikamente7C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到126个小麦-尾状山羊草易位系,结合白粉病抗性鉴定将Pm7C定位在7C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Ac77516和Ac95072之间,并发掘18个Pm7C候选基因,为Pm7C的克隆与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7C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与筛选:根据7C添加系转录组基因表达量筛选7C特异表达基因,开发了位置较为保守并且稳定扩增的7C特异分子标记30个;并筛选获得2个7C特异PLUG标记。根据32个特异标记序列在小麦参考基因组的物理位置,结合不同易位系的易位断点,构建了尾状山羊草7C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物理图谱。2、小麦-尾状山羊草易位系的筛选:利用4个selleck7C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从6737个BC_1F_2易位系选育群体中筛选到126个小麦-尾状山羊草7C重组体,重组体筛选率为1.87%。126个小麦-尾状山羊草7C易位系根据分子标记分析进一步划分为30种类型。3、Pm7C的定位:鉴定了14种类型36株易位系的F_2家系白粉病抗性,结合各类型标记扩增结果与白粉病抗病性分析,将Pm7C定位在7C染色体长臂分子标记Ac77516和Ac95072之间,对应普通小麦7D染色体的26.34 Mb区间。4、Pm7C候选基因的发掘:基于序列同源性比对,结合共线性分析和7C转录组基因特异表达分析与功能注释,发掘位于Pm7C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5个,7C特有的抗病基因13个。后者通过设计分子标记对定位关键重组体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即可获得Pm7C区间的候选基因。为Pm7C的进一步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目的:对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2年7月,搜索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资料,应用AMSTAR2量表、PRISMA声明和GRADE分级系统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级别进行再评价。结果:最终纳入8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5~2022年。8篇文献的AMSTAR2评价结果均为极低质量;PRISMA评分15.5~19.5分,提示所纳入文献的报告有一定缺陷。评价的8篇文献LY2157299中共纳入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65项结局指标,其中:HA 8项、LN 8项、PC-Ⅲ8项、Ⅳ-C 8项、ALT 7项、TBil 5项、门静脉内径5项、脾脏厚度5项、AST 4项、HBV DNA转阴率4项、凝血酶原活动度1项、白蛋白2项。包括中等质量证据2项,低质量证据12项,极低质量证据51项。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在改善患者HA、LN、PC-Ⅲ、Ⅳ-C等结局指标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但所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文献质量和证据质量均偏低,需要提高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质量,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疾病提Compound C临床试验供Dermal punch biopsy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免疫评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1.通过免疫评分研究纳入的病例信息统计,了解不同免疫评分(CD3+T、CD8+T细胞)里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CEA、CA19-9)的分布特征;2.探讨免疫评分与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免疫评分是否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的59例胃癌患者(其中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各59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标识出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D3+T、CD8+T细胞的密度,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并采用Case Viewer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数目的统计计算细胞密度,接着基于CD3+T、CD8+T细胞密度的定量进行免疫评分,进而了解不同免疫评分(CD3+T、CD8+T细胞)里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CEA、CA19-9)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免疫评分与传统的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最终研究探讨免疫评分与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免疫评分(CD3+T、CD8+T细胞)是否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估指标。【结果】1.将TNM分期为I、II、III期患者的免疫评分及TNM分期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成散点图,可直观的观察不同分期病例的免疫评分(IS=0-4)呈正相关分布,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membrane photobioreactor计算得出R2值=0.7383,大于0.5,提示在TNM分期为I、II、III期的病例免疫评分与TNM分期之间存在相关性,免疫评分越高则TNM分期越靠后。2.由CT和IM中评估更多的CD3+T、CD8+T细胞密度进行免疫评分,根据IS及DFS通过R语言处理得出Kaplan-Meier曲线来观察不同分组中患者之间生存时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R值提示IS及DFS存在相关性,通过对数秩检验校正计算出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评分中低分组较高分组预后更好,提示免疫评分对于胃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结论】1.TNM分期为I、II、III期的胃癌患者免疫评分与TNM分期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免疫评分可能是评估肿瘤侵袭或进展程度的指标。2.胃癌患者的免疫评分(CD3+T、CD8+T细胞)与无病生存期存在相关性,selleck提示免疫评分对于胃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抗菌肽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可广泛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近年来,ExPEC在我国猪场中的分离率大幅增高,分离株大多为耐药菌株,这给传统治疗方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策略。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小分子多肽,在抵抗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不易诱导耐药性的产生。PMAP-36属于猪源抗菌肽Cathelicidin家族中一员,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AMPs与传统抗生素联合使用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有望在提高抗菌效果的同时减少抗生素使core biopsy用量,但PMAP-36能否联合抗生素抗猪源ExPEC感染,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内外试验评估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ExPEC的抗菌活性。1.抗菌肽与传统抗生素对猪源ExPEC体外协同抗菌效果探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鸡源抗菌肽CATH-1、CATH-2、CATH-3、CATH-B1,鼠源抗菌肽CRAMP,猪源抗菌肽PMAP-36、PR-39共7种AMPs对猪源ExPEC菌株PCN033和新生儿脑膜炎ExPEC菌株RS218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e concentration,MBC)。结果显示,两种猪源AMPs的杀菌能力最强,PMAP-36和PR-39对PCN033的MBC为10μM,对RS218的MBC为5μM。进一步用棋盘法检测PMAP-36或PR-39分别与四环素、庆大霉素对PCN033和RS218的联合杀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bactericide concentration index,FBCI)。发现PMAP-36与四环素、庆大霉素对多重耐药菌株PCN033表现出体外协同杀菌作用,PMAP-36使用浓度降低4倍,四环素使用浓度降低16倍,庆大霉素使用浓度降低8倍,FBCI分别为0.3125、0.375。2.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ExPEC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进一步研究PMAP-36与四环素、庆大霉素联合使用的协同杀菌效果。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表明,亚MBC的四环素和庆大霉素不能将PCN033杀死,而与PMAP-36联合使用,PCN033在20 min内完全被消除。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发现与单独用药处理PCN033相比,PMAP-36与四环素联合处理可显著破坏细菌形态。此外,四环素和PMAP-36联合使用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PCN033在四环素和PMAP-36单独或联合使用条件下连续传30代,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四环素导致PCN033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增加了3倍,而联合使用则未改变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值得注意的是,PMAP-36可以降低PCN033侵袭和黏附腹腔巨噬细胞的能力,而与四环素联用对这一作用未表现出协同效应。以上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PMAP-36和四环素单独使用,药物联用能够增强对猪源ExPEC的杀菌作用,降低PMAP-36的溶血活性和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毒性,同时PMAP-36与四环素联用可以减缓PCN033产生四环素耐药性。3.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ExPEC致小鼠体内感染的疗效研究为全面研究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ExPEC的抗菌活性,用1×10~7 CFU猪源ExPEC菌株PCN033腹腔感染C57BL/6野生型小鼠,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Enasidenib配制型,体内评估PMAP-36联合四环素对猪源ExPEC感染的疗效。记录单独用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后小鼠的生存情况;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肝脏、脾脏、肺脏、血液和腹腔灌洗液(peritoneal lavage fluid,PLF)中的细菌定殖SAHA量差异;HE染色观察肺脏、脾脏组织病理变化;用ELISA检测组织器官和PLF中炎症因子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肺脏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PLF中免疫细胞的募集情况,并用ELISA检测趋化因子分泌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猪源ExPEC后,PMAP-36与四环素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存活率(60%,6/10),单独使用四环素或PMAP-36治疗的存活率分别为0%(10/10)、20%(2/10)。与单独用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中各脏器、血液和PLF细菌定殖量显著降低。联合用药可显著减轻小鼠肺部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和脾脏炎性细胞浸润、脾小节萎缩、细胞坏死等症状。同时,联合用药组小鼠肝脏、脾脏、肺脏和PLF中的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12和TNF-α)与单独用药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治疗组小鼠肺部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联合用药组小鼠PLF中免疫细胞募集数量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但趋化因子CXCL1、CXCL2的表达水平并没有差异。以上结果说明,PMAP-36和四环素联用可以保护小鼠免于全身感染猪源ExPEC,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为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及代谢物血药浓度的影响及其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氨甲酰磷酸合酶1(CPS1)、线粒体聚合酶(POLG)、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VPA)及其代谢物2-丙基-4-戊烯酸(4-ene-VPA)、2-丙基-2-戊烯酸(2-eneVPA)的关系,探索代谢物浓度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9例癫痫患者共144份血液样本,记录immune T cell responses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C-MS/MS法检测VPA及其代谢物血药浓度,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UGT2B7 (rs12233719、rs7668258)、UGT1A6(rs2070959、rs1105879、rs89910)、CAT rs1001179、SOD2 rs4880、CPS1 rs1047891、POLG rs3087374、CYP2C9 rs1057910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VPA、4-ene-VPA及2-ene-VPA校正血药浓度差异,探索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UGT1A6 rs89910 C此网站T型患者VPA、2-ene-VPA校正血药浓度高于CC型患者(P <0.05);UGT2B7 rs7668258 TLorlatinib配制T型患者2-ene-VPA校正血药浓度低于CC/CT型(P <0.05)。同时发现VPA与4-ene-VPA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而CPS1 rs1047891 CC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碱性磷酸酶均低于AA/AC型患者(P <0.05)。结论:UGT1A6 rs89910、UGT2B7 rs7668258基因多态性与2-ene-VPA校正血药浓度相关。VPA及其代谢物4-ene-VPA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CPS1 rs1047891 CC型患者比AA/AC型患者服用VPA后肝脏解毒能力更强。
丙戊酸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影响
【目的】探讨提高双drug hepatotoxicity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效率,减少因原癌基因引入造成致瘤风险。试验在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添加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探索小分子物质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的影响,为双峰驼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双峰驼胎儿成纤维细胞,结合经典诱导组合OSKM(Oct4、Sox2、Klf4和c-Myc及治疗)和EGFP等5种逆转录病毒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进行重编程(OSKM组),并在第二次病毒感染后添加VPA处理7 d(OSKM+VPA组)收集细胞。利用PCR技术对所得细胞进行内、外源基因检测以证实逆转录病毒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的修饰作用,根据RNA-seq数据从VPA影响较为明显的基因中随机挑选8个基因,检验其在添加VPA前后的变化趋势是否与RNA-seq数据趋势一致,以验证RNA-seq数据的准确性。通过GO分析对转录组样本基因进行分类,并使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超几何验证分析明确目的基因显著富集通路。对收集到的细胞进行总RNA提取并结合RNA-seq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quanGSK2118436titative interpretation,RT-qPCR)技术检测VPA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的影响。【结果】使用PCR技术检测内、外源基因在不同分组的表达,结果显示nSox2、Sox2、Oct4、Klf4、c-Myc在OSKM和OSKM+VPA组中均有表达,且OSKM+VPA组表达量高于OSKM组,而其在BCEFs组不表达。随机挑选8个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与细胞周期信号通路有关的TP53、CCNB1、CDC20这3个基因在添加VPA后表达量下调;与癌症表型特征相关的S100A4、CKS2、VIM、MMP9表达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VEGFC表达上调;此表达趋势与组学数据趋势一致。结果显示在添加VPA后,增殖基因Mki67和PCNA表达下调,而凋亡基因CASP7表达上调。对转录组数据进行KEGG和超几何验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959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276个信号通路中,其中Q值小于0.05的信号通路有八条:类固醇生物合成、细胞周期、PPAR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脂肪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黏附分子和胆固醇代谢。经筛选获得与细胞周期、脂肪酸代谢、细胞黏附分子和胆固醇代谢等相关的26个差异表达基因,并随机选取其中四个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VPA可使双峰驼成纤维细胞Lorlatinib分子式黏附分子信号通路中L1CAM、CNTN1、NFASC三个基因表达上调,细胞间互作增强,同时上调脂肪酸信号通路中CD36基因的表达。【结论】VPA可将细胞阻滞在分裂期之前,以减少重编程过程中分化几率。同时,VPA对双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多条信号通路均具有影响,调节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趋势,有效提高细胞重编程效率,在双峰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特征研究
目mTOR抑制剂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2月~2022年12月在淄博市周村区精神病医院门诊就诊的18~65岁符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37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并分别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及DSM-5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对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健康满意度、睡眠状况进行评定;完成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指标的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试样本中,56例(40.88%)患者伴有述情障碍,且伴更明显的焦虑、敌对、躯体化及精神病性症状,其抑郁程度更严重,生活满意度更低。有6项风险因素与述情障碍独立相关,分别为:男性(OR=3.196,P=0.022)、文化程度低(OR=5.302,P=0.013)、未婚或丧偶(OR=3.386,P=0.024)、生活满意度低(OR=0.823,P=0.010)、抑郁程度重(OR=6.319,P<0.001)、睡眠障碍(OR=3.251,P=0.021)。男性述情障碍独立影响因素为生活满意度低(OR=0.678,P=0.003)、睡眠障碍(OR=9.329,P=0.013)和对健康的自我评价低(Ocognitive biomarkersR=11.168,P=0.014);女性述情障碍独立影响因素为抑郁程度重(OR=20.714,P<0.001)和未婚或独居(OR=10.920,P=0.008)。结论 抑郁症患者伴发述情障碍非常普遍,对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有助于提Compound C体内高治疗效果。
基于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太湖河蚬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作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为分子标记,对太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OI和Cytb序列片段长度分别为614 bp和621 bp,两基因片段的碱基AT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碱基组成具有偏好性。COI序列有19个变异位点,定义1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51±0.04和0.007 45±0.000 8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572,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至0.020;Cytb序列有19个变异位点,定义17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96±0.028和0.005 10±0.MK-4827生产商000 5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3.167,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至0.013,河蚬的ABT-199供应商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性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特征。中性检验结果和歧点分布图分析表明,太湖河蚬种群进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显著的种群扩张过程。
稻瘟菌MoCOS3基因的功能研究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水稻引起的稻瘟病是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在水稻生长季节,稻瘟菌通过分生孢子的致病性发育完成侵染循环,导致稻瘟病爆发和流行。目前,稻瘟菌分生孢子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一系列发育相关基因功能未知。针对病害侵染过程,解析稻瘟菌分生孢子生长发育相关功能基因,可为稻瘟病绿色防控提供新靶标和新思路。实验室前期对稻瘟菌的研究中筛选到了一个不产生分生孢子梗、不产生分生孢子,不致病的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转录组分析后与野生型相比得到了多个表达量降为0的基因,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稻瘟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发育和致病相关,本研究以其中一个功能未知基因(命名为MoCOS3)为对象,开展分子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通过构建MoCOS3基因敲除与互补菌株,进行了生物学和致病性分析,明确了MoCOS3在稻瘟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发育和致病中的作用;此外,本研究对MoCOS3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纯化的蛋白具有诱发植物过敏性反应的现象,同时,MoCOS3蛋白可以分泌到植物中,诱导植物中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显示出无毒效应蛋白特征。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MoCOS3基因的敲除和互补菌株,明确了其亚细胞定位及时空动态表达情况。根据同源重组和随机插入的原理,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分别得到了4个MoCOS3的基因敲除菌株和3个互补菌株,为后续试验提供了材料;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和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明确了MoCOS3蛋白定位于线粒体中;对稻瘟菌各时期MoCOS3基因的表达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得到MoCOS3基因在稻瘟菌分生孢子梗形成时期和病原菌侵染时期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该基因可能在稻瘟菌分生孢子梗的形成、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2.明确了MoCOS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MoCOS3基因的敲除、互补和野生型菌株为材料,分别对菌丝生长及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及黑色素产量、分生孢子萌发率、附着胞Functionally graded bio-composite形成率、附着胞膨压、有性生殖能力、菌落疏水性、细胞壁完整性、应对渗透胁迫的能力和清除外源过氧化氢的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野生型相比,MoCOS3基因缺失后,导致稻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产量均减少、分生孢子萌发速度减慢、黑色素量增加、附着胞膨压增高、疏水性增强、有性生殖过程子囊壳数目增加、清除外源过氧化氢的能力增强。进一步证实MoCOS3基因在调控稻瘟菌分生孢子梗形成、分生孢子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发育和附着孢成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明确了MoCOS3基因缺失对稻瘟菌致病能力的影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别将稻瘟菌野生型菌株、突变体菌株以及互补菌株接种在水稻叶片和大麦叶片以及水稻叶鞘上,分析MoCOS3基因在稻瘟菌致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oCOS3基因缺失突变体菌株对水稻和大麦叶片及水稻叶鞘的致病能力均增强,预示着MoCOS3基因在稻瘟菌致病过程中具有负调控作用。4.初步探明了MoCOS3基因负调控稻瘟菌致病的机理。本研究通过对稻瘟菌侵染后的水稻叶鞘细胞进行DAB染色,以研究MoCOS3基因缺失对稻瘟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oCOS3基因缺失后,稻瘟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能力减弱;并以带有红光融合蛋白的互补菌株为材料,观察侵染过程中MoCOS3的分泌情况,同时将原核表达并纯化得到的MoCOS3蛋白分别注射烟草和水稻后验证了烟草的HR反应和水稻中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稻瘟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MoCOS3蛋白可以分泌到植物细胞中从而引发植物的HR反应,同时诱导植物中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揭示了MoCOS3蛋白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无毒效应蛋白而诱导植物抗性的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MoCOS3基因在稻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发育及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步揭示了MoCOS3蛋白可能作为一种候选的无毒效应蛋白来激发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寄主植物对稻瘟菌抗性的机制,为稻瘟病绿色防控提ABT-263研究购买供新靶标和新思路,同时为稻瘟菌中无毒效应蛋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包裹miR-374a促进前列腺癌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包裹miR-374a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恶性进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M2型巨噬细胞的基础上,抽提并鉴定其外泌体,检测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同时在不同PCa细胞中验证,选取miR-374a进行研究;M2细胞中转染cy3荧光标记的miR-374a与PC3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PC3细胞中cy3荧光表达Pevonedistat作用情况;DU145和PC3细胞中转染miR-374a inhibitor进行增殖、迁移等细胞功能学实验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通过数据库筛选叉头盒转录因子(FOXO1)作为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ting、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验证;干扰FOXO1后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观察是否能逆转miR-374a inhibitor对DU145及PC3细胞功能学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M2细胞并抽提其外泌体,其中miR-374a在M2细胞外泌体中高表达;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证明miR-374a在PC3及DU145中表达量显著高于LNCaP,在M2细胞中表达量高于THP-1细胞,PC3细胞与M2细胞共培养后,M2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miR-374a至PC3细胞内;敲低PC3和DU145细胞中miR-374a的表达量后显著降低其增殖、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在PC3中敲低miR-374a表达后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显著减小;Western blotting、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明miR-374a可以直接结合FOXO1,抑制β-catenin入核并抑制PCa细oral infection胞EMT;挽救实验结果说明转染si-FOXO1后可逆转miR-374a对PC3和DU145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M2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miR-374a进入PCa细胞靶向FOXO1抑获悉更多制其恶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