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包裹miR-374a促进前列腺癌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包裹miR-374a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恶性进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M2型巨噬细胞的基础上,抽提并鉴定其外泌体,检测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同时在不同PCa细胞中验证,选取miR-374a进行研究;M2细胞中转染cy3荧光标记的miR-374a与PC3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PC3细胞中cy3荧光表达Pevonedistat作用情况;DU145和PC3细胞中转染miR-374a inhibitor进行增殖、迁移等细胞功能学实验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通过数据库筛选叉头盒转录因子(FOXO1)作为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ting、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验证;干扰FOXO1后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观察是否能逆转miR-374a inhibitor对DU145及PC3细胞功能学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M2细胞并抽提其外泌体,其中miR-374a在M2细胞外泌体中高表达;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证明miR-374a在PC3及DU145中表达量显著高于LNCaP,在M2细胞中表达量高于THP-1细胞,PC3细胞与M2细胞共培养后,M2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miR-374a至PC3细胞内;敲低PC3和DU145细胞中miR-374a的表达量后显著降低其增殖、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在PC3中敲低miR-374a表达后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显著减小;Western blotting、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明miR-374a可以直接结合FOXO1,抑制β-catenin入核并抑制PCa细oral infection胞EMT;挽救实验结果说明转染si-FOXO1后可逆转miR-374a对PC3和DU145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M2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miR-374a进入PCa细胞靶向FOXO1抑获悉更多制其恶性进展。

松花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形态特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松花湖又称丰满水库,位于松花江中上游,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库。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是松花湖特色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近年来,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涉水工程建设造成生境的改变,野生翘嘴鲌资源量下降,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亟需开展对现存的翘嘴鲌资源开展种质资源评估,从而实现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文以松花湖翘嘴鲌为对象,基于传统形态学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Dorsomorphin研究购买mt DNA)COI基因序列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南方典型水域的翘嘴鲌群体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淮河、长江、太湖、滆湖和淀山湖等5大淡水湖泊,从形态特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松花湖翘嘴鲌种质资源情况。同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松花湖湖区内4种鲌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间近缘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集松花湖51尾、淮河36尾、太湖26尾和淀山湖40尾,采用传统形态度量学的方法,针对鱼类可数可量的14项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评估了松花湖群体的形态差异特征,对比分析了4个地理群体间的翘嘴鲌形态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翘嘴鲌各群体在吻长/体长、头长/体长、眼径/体长、腹鳍长/体长存在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共提取5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17.27%、14.18%、11.80%、7.86%和7.35%Laduviglusib生产商,累计贡献率为58.46%。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和躯干部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可分为两支,淮河和太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相似,最先聚为一支,松花湖和淀山湖群体聚为另一支。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4个群体翘嘴鲌可量性状数据比例数据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在69.23~96.08%,综合判别率为78.06%,各群体的判别准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松花湖群体、淀山湖群体、淮河群体和太湖群体。研究表明,各群体存在形态差异,可通过多元分析参数进行有效区分,生境的不同和适应可能是引起翘嘴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2.为进一步评估松花湖翘嘴鲌种质资源情况,采集松花湖群体44尾、淮河群体30尾、长江群体32尾、太湖群体31尾和滆湖31尾,共计168个样本。基于mt DNA COI基因部分序列的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评估了松花湖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526 bp的翘嘴鲌COI基因序列中,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25.3%、18.1%、28.1%和28.6%,表现出AT偏倚;5个群体共检测了115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1个单倍型。5个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范围在0.00053~0.01834,单倍型多样性范围在0.280~0.746。表明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太湖>松花湖>淮河>长江>滆湖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fixation index,Fst)及遗传距离分析,松花湖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且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分子变异方差(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群体间的变异(83.10%>16.90%);中性检测、错配分布和贝叶斯天际线图(Bayesian Skyline Plot,BSP)分析表明,翘嘴鲌群体近期没有发生种群扩张,群体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为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选育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3.探究松花湖翘嘴鲌在鲌类(鲌属、原鲌属)种间的遗传特性及近缘关系,应用mt DNA COI基因序列,对松花湖4种鲌类,包括翘嘴鲌43尾、蒙古鲌27尾、达氏鲌39尾和红鳍原鲌30尾,共计139个COI基因样本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探讨。结果表明,4种鲌类COⅠ基因序列碱基含量组成相似,在664 bp的COI序列中共检测到125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79个,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Amperometric biosensor7.47%、25.26%、28.29%和18.48%。碱基组成具有偏向性,A+T的含量(56.26%)是高于C+G的含量(43.74%)。4种鲌类共定义1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范围在0.549~0.8756,核苷酸多样性在0.00325~0.01467,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159~9.743。4种鲌类遗传多样性以红鳍原鲌最高,其次为翘嘴鲌和蒙古鲌,达氏鲌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结构表明,利用kimura’s 2-parameter计算4种鲌类遗传距离,种间遗传距离范围在0.0474~0.0601,翘嘴鲌和红鳍原鲌距离最远。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3~0.0155,以红鳍原鲌遗传距离更远。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变异是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变异占遗传变异的83.92%。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显示,17个单倍型以不同物种相互聚集,不同物种彼此隔离分布。历史动态结果表明,达氏鲌和翘嘴鲌显著偏离中性平衡,错配分布呈现单峰型,推测群体经历过扩张;而蒙古鲌和红鳍原鲌的错配分布呈现多峰,种群稳定。整体来看,松花湖4种鲌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综上所述,本文应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松花湖群体的翘嘴鲌形态差异,从宏观的角度评估了翘嘴鲌的形态差异,根据特征性状参数可有效判别松花湖翘嘴鲌群体,为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结合微观的mt DNA COI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比评估了翘嘴鲌等鲌类遗传多样性情况,结果表明松花湖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后续研究可采用形态学框架法和更多的分子标记方法,全面系统的进行种质资源评价,为松花湖翘嘴鲌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布南色林与临床常用6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布南色林与临床常用6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1月,两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和数据提取,再将提取的数据采用ADDI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果是有效率、PANSS评分及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患者占所有研究者的百分率,次要结果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泌乳素增加、体重增加(≥7%)的患者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百分率。结果:1、在治疗有效率方面,阿立哌唑[OR=2.05,95%CI:(1.21,3.47)]、布南色林[OR=2.45,95%CI:(1.47,4.28)]优于安慰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Galunisertib0.05),而在其他medical autonomy各干预措施之间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一致性分析排序结果为:奥氮平(0.39)>利培酮(0.32)>布南色林(0.18)>阿立哌唑(0.04)>氟哌啶醇(LGK-9740.03)>氯氮平(0.02)>喹硫平(0.01)>安慰剂(0.00)。2、在PANSS评分方面,阿立哌唑[MD=-8.95,95%CI(-14.89,-3.42)]、布南色林[MD=-8.53,95%CI(-13.69,-3.05)]、氯氮平[MD=-11.30,95%CI(-21.02,-1.93)]、利培酮[MD=-8.99,95%CI(-14.05,-3.90)]降低PANSS评分的效果优于安慰剂;阿立哌唑[MD=-7.89,95%CI(-14.37,-1.22)]、布南色林[MD=-7.53,95%CI(-13.17,-0.97)]、氯氮平[MD=-10.27,95%CI(-20.22,-0.13)]、利培酮[MD=-7.95,95%CI(-13.29,-2.34)]降低PANSS评分的效果优于喹硫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其他各干预措施之间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治疗措施的概率排序为:氯氮平(0.42)>奥氮平(0.24)>利培酮(0.1)>氟哌啶醇(0.09)>阿立哌唑(0.08)>布南色林(0.07)>喹硫平(0.00)=安慰剂(0.00)。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利培酮[OR=2.42,95%CI(1.13,5.76)]高于安慰剂;氯氮平[OR=3.18,95%CI(1.13,9.45)]高于奥氮平;阿立哌唑[OR=0.48,95%CI(0.20,0.98)]低于利培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各干预措施之间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各干预措施成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干预措施的概率排序为:氯氮平(0.53)>氟哌啶醇(0.31)>利培酮(0.10)>喹硫平(0.04)>奥氮平(0.01)>布南色林(0.00)=阿立哌唑(0.00)=安慰剂(0.00)。4、在泌乳素增高发生率方面,布南色林[OR=8.03,95%CI(1.41,78.07)]、氟哌啶醇[OR=16.11,95%CI(1.81,236.85)]和利培酮[OR=7.37,95%CI(2.00,30.99)]均高于安慰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其他各干预措施之间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干预措施成为泌乳素增高发生率最高的概率排序为:利培酮(0.63)>氟哌啶醇(0.36)>喹硫平(0.00)=布南色林(0.00)=安慰剂(0.00)。5、在体重增加(≥7%)发生率方面,阿立哌唑[OR=0.06,95%CI(0.00,0.57)]低于氯氮平;阿立哌唑[OR=0.30,95%CI(0.04,0.88)]低于利培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各干预措施之间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在体重增加(≥7%)发生率方面,各干预措施导致体重增加(≥7%)的概率由高到低排序为:氯氮平(0.39)>喹硫平(0.36)>奥氮平(0.20)>布南色林(0.00)=阿立哌唑(0.00)=安慰剂(0.00)。结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面,奥氮平可能优于布南色林、氟哌啶醇、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在降低精神分裂症PANSS评分方面,氯氮平效果最佳。在安全性方面,阿立哌唑、布南色林效果最佳。

柴胡胜湿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精浊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导师丁世霖副教授经验方柴胡胜湿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精浊(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为柴胡胜湿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精浊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临床证据,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方案,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男科、泌尿外科就诊的且符合本次临床研究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柴胡胜湿汤加减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予以前列解毒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Laboratory biomarkers检查评分、及患者抑郁程度评分(PHQ-9),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本课题研究共完成72例入组,治疗组1例未按时复诊,1例因外出工作原因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而选择退出,有效病例34例;对照组1例因疗效不满意而擅自联合服用对本研究影响较大的药物剔除,1例因服药依从性差剔除,有效病例34例。(1)治疗结束后,两组西医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79.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82.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GSK1349572体内实验剂量治疗结束后,治疗组NIH-CPSI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表现在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两组疼痛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以上行组内比较,疗程结束时,两组NIH-CPSI总分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4)疗程结束,治疗组中医证候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主证各单项症状评分及阴囊潮湿、尿后滴沥评分低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尿道灼热、小便短赤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将以上行组内比较,疗程结束时中医证候评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5)疗程结束,治疗组前列腺检查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前列腺压痛、卵磷脂小体评分selleckchem VX-445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前列腺质地、白细胞计数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将以上行组内比较,疗程结束时前列腺检查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6)疗程结束,治疗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PHQ-9)低于对照组,P<0.05。将以上行组内比较,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PHQ-9)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1)柴胡胜湿汤加减能够有效改善湿热蕴结型精浊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降低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检查评分、及患者抑郁程度评分。(2)柴胡胜湿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精浊疗效优于前列解毒胶囊治疗,且无特殊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障,故值得临床推广。

冲绳海槽冷泉-热液系统共存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元素循环过程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单位,具有物理化学性质迥异、地质作用不同的各种极端环境。近年来在冷泉、热液系统中的微生物类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深海极端环境的了解。热液Root biomass和冷泉是现代深海环境中两个重要的极端系统,它们均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转移和交换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既有显著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相似点。由于热液羽流可以使海洋沉积物的环境条件在时空尺度上发生快速变化,尤其是营养元素和金属元素含量随着距热液喷口的距离形成显著的梯度变化,并且影响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组成以及能量代谢途径。如果冷泉系统与热液系统在空间上相隔较近,并处在热液羽流的潜在影响范围内,那么两者理论上就可能会存在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流,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介导的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将冷泉和热液系统同时纳入海底极端环境系统进行考虑,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开展冷泉-热液共存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对全面了解深海沉积物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加深对深海极端环境与微生物生态的认识。基于此,本论文以孕育了大量繁盛的热液和冷泉活动的冲绳海槽为研究对象,依托“海洋地质九号”科学综合考察船对冲绳海槽南庵西热液区和西侧陆坡冷泉区(两者之间直线距离约50公里)进行了系统采样。借助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冷泉-热液系统共存区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介导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进行了分析讨论,取得了如下进展:一、海底甲烷渗漏程度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冷泉区沉积物中,甲烷厌氧氧化古菌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并与硫酸盐还原菌主导着海底渗漏甲烷的厌氧氧化作用;嗜热微生物类群的发现暗示着冷泉与热液系统的微生物可能存在交流。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等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样品中细菌和古菌在高甲烷渗漏强度区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要高于低甲烷渗漏强度区。根据沉积物中微生物优势类群和周围环境特征可以评估甲烷通量的高低及冷泉发育阶段,其中,低通量甲烷扩散环境中,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SMTZ)较深,在SMTZ之上的沉积物中以微生物介导的有机质降解过程为主;在冷泉发育成熟期(R6-C2位点,甲烷渗漏速率1475 mmol m~(-2) yr~(-1)),有机质会大量累积;之后,随着甲烷渗漏强度逐渐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会渐渐降低,冷泉开始进入消亡期(初始期;R5-C1位点,甲烷渗漏速率515 mmol m~(-2)yr~(-1))。而在断层区域或泥火山处甲烷具有很大的通量时,部分甲烷会穿过海底沉积物直接进入海水层。在高通量甲烷冒泡环境中,SMTZ往往非常浅,沉积物中以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AOM)为主,冷泉正处于活跃期。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ANME)、δ-变形菌和ε-变形菌在高甲烷渗漏强度的沉积物(R6-C3位点,甲烷渗漏速率6450 mmol m~(-2) yr~(-1))中占相对优势并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具体体现为目前所有已知的ANME古菌类型在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冷泉区沉积物中均被发现,包括ANME-1b(相对丰度为古菌群落的67%)、ANME-2c(8%)、ANME-1a(7%)、ANME-2b(3%)、ANME-2a(2%)和ANME-3(1%)。通常来说,ANME古菌类群具有各自的生态位,其在同一取样位点中共存的现象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符合海底冷泉-热液系统共存特殊环境条件的推论。此外,嗜热微生物在冷泉区沉积物中被检测到,极有可能是通过流体循环来源于相邻的热液系统。总之,这些结果指示了冲绳海槽冷泉与热液系统之间的耦合或相互作用。二、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在冲绳海槽冷泉-热液系统共存区不同站位的分布具有生境特异性。热流值高的海底断裂带沉积物中嗜热微生物相对丰度增高;邻近热液区,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显著富集,而靠近冷泉区,硫酸盐还原作用较强。表明冷泉及热液活动均是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物质来源。在冲绳海槽冷泉-热液系统共存区5个站位(GC-2,-4,-5,-6,-8)次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细菌丰度较高、古菌较低。宏基因组微生物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分类单元依次为δ-变形菌、α-变形菌和γ-变形菌,且在不同站位具有差异分布特性。在GC-2站位(位于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冷泉区)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为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因深海沉积物-水界面高硫酸盐的特性及其厌氧环境,丰富的硫酸盐还原菌及其较强的代谢能力促进了硫元素的快速循环。GC-6站位位于海底断裂区,因而具有较高的热流值,其沉积物中嗜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要高于其他站位。而邻近热液区(GC-8站位)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环境因子NO_2~-(0.0023 mg/L)和砂质含量(16.5%,“渗漏型”沉积物)的影响,主导微生物类群有α-变形菌和浮霉菌,以氧化低价硫化合物和厌氧氨氧化为主要代谢类型。此外,通过微生物功能基因分析发现,在“渗漏型”海洋沉积物有氧-厌氧界面,氨氧化、硫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等过程促进了氮元素的循环。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具有独特的亚硝酸盐驱动的甲烷氧化能力,也分布于此沉积物层,利用环境中的NO_2~-和甲烷。冲绳海槽紧靠东海陆架,海槽内堆积了较厚的富有机质的第四纪沉积层。因此热液流体中携带有大量还原性的物质(铵、硫化物、金属离子)与周围氧化的冰冷的海水相互混合,可以形成几百米到几千米的热液羽流。来源于热液流体外源物质的输入对于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介导的元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三、海底冷泉、热液流体相互作用影响了金属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发生。冲绳海槽冷泉-热液共存体系为海洋元素循环耦合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在厌氧的海洋沉积物中,硫酸盐(SO_4~(2-))是AOM主要的电子受体(硫酸盐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Sulfate-AOM),并且大部分甲烷会在SMTZ被拦截。但是在活跃冷泉区,表层沉积INCB28060纯度物中甲烷的浓度仍然较高(GC-2站位,353μL/L)。GC-2站位沉积物中除了存在大量SRB外,还检测到了许多铁还原菌(例如Geobacter)。而且,通过对冲绳海槽冷泉-热液系统共存区沉积物中Emricasan研究购买金属组分、热液来源铁比率(f_(hydrothermal))等的检测和计算,可以初步确认从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经热液羽流携带的活性金属物质,能够进入到西侧陆坡冷泉区。同时,西侧陆坡冷泉区流体不断向上运移,在沉积物SMTZ带,冷泉流体中的甲烷和正常向下扩散的硫酸盐发生Sulfate-AOM,但由于又有大量的热液铁氧化物加入,则可能同时发生铁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Fe-AOM)。总之,由于冲绳海槽半封闭的地形特征以及冷泉和热液系统的独特共存,来源于扩张中心的热液羽流为其覆盖的冷泉区沉积物提供了额外的能源和营养元素,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将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的甲烷的生成氧化对于海底甲烷的存储、转化或释放,乃至对全球碳循环都有巨大的影响,而冲绳海槽冷泉-热液系统共存体系为研究探索特殊的代谢类型提供了很好的模型。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冲绳海槽热液-冷泉共存系统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科学证据,海底冷泉-热液流体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对深部生物圈中的物质来源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科学理论意义。

β-烟酰胺单核苷酸对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添加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MN)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水平的影响。方法:活检获得反复着床失败3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酶消化分离体外培养后获得了三株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根据培养过程中添加β-NMN和诱导蜕膜化情况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实验组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培养过程中添加β-NMN,对照组不添加β-NMN,无蜕膜化培养为空白组。比较3组细胞培养过程中蜕膜标志物泌乳素(PRL)和Baricitinib溶解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mRNA表达和分泌水平。结果:实验组PRL(2.38±0.10 ng/nl)、IGFBP-1(1.89Lorlatinib±0.12 ng/n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9±0.17 ng/nl、0.99±0.20 ng/nl)(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定量PCR检测蜕膜前后细胞内PRL(15.82±12.92)和IGFBP-1(9.86±8.67)的mRHepatocytes injuryNA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中添加β-NMN能够提高蜕膜化水平。

利用CRISPR/Cas9敲除NbLFY基因延迟本氏烟开花时间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过早开花会造成植物早衰,严重影响以营养体为产品器官的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PI3K/Akt/mTOR抑制剂,因此研究植物开花基因并对其进行编辑以延迟开花时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LFY基因可抑制叶原基生长并促进functional symbiosis花分生组织及花器官形成,是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分子开关”。为利用LFY基因延迟易早花植物的开花时间,本研究以本氏烟为试验材料,构建了NbLFY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叶盘并对编辑植株的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共获得了10株T_0代植株,靶位点测序分析发现其中有2株NbLFY基因发生了突变,编辑效率为20%,突变类型均为缺失了一个碱基(T)而造成了移码突变。对T_1代基因编辑植株进行表型性状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基因编辑植株株高显著降低,现蕾期延迟20 d,第一花序节位也明显提Naporafenib高,表明NbLFY基因的突变导致本氏烟开花时间延后,生殖生长进程延迟。本研究结果证实了NbLFY基因可促进本氏烟开花,敲除该基因可以推迟开花时间。上述研究结果为其他经济作物利用LFY基因延迟开花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

加权TOPSIS法对围手术期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合理性评价

目的 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质子泵抑制剂(PPI)用于围手术期预防应激性溃疡(SRMD)评价细则,为临床围手术期合理使用PPI预防SRMD提供参考。方法 以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为依据,制定围手术期使用PPI预selleck PF-07321332防SRMD合理性评价细则,根据此评价细则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此网站1年4月肝胆外科围手术期使用PPI预防SRMD的病历进行评价。结果 211份病历中,评价为合理病历(Ci≥0.8)有29份(13.75%),基本合理病历(0.6≤Ci <0.8)有62份(29.38%),不合理病历(Ci <0.6)有120份(56.87%)。结论 基于加权TOPSIS法制定的质子泵抑制剂用于预防intramedullary abscess围手术期应激性溃疡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该药的合理使用评价,说明该院肝胆外科围手术期使用PPI预防SRMD的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选穴特点及腧穴配伍规律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抑郁症的选穴特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7月的中文数据库有关针刺治疗抑郁Telaglenastat研究购买症的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Ras抑制剂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经筛选后形成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处方数据库,并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实现数据挖掘以及可视化peripheral pathology展示。结果:针刺治疗抑郁症腧穴以百会应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督脉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中以百会-印堂、太冲-百会和太冲-内关关联性最强。结论:治疗抑郁症的针刺处方以多穴配伍为主,配伍原则为远近配穴、按部位配穴与按经脉配穴相结合,针刺核心处方的核心腧穴为百会、太冲、印堂、内关、三阴交、神门、四神聪、神庭。

结直肠癌KRAS、NRAS、BRAF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

目的:评估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和BRAF的基因突变状态、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检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Puromycin体内实验剂量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收集临床信息Indirect genetic effects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组织学、淋巴血管浸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分型、肿瘤TNM分期等。由吉大二院病理科专家基于UICC/AJCC第8版的TNM肿瘤分期标准评定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期。在吉大二院精准医学中心使用突变阻Etoposide体内滞扩增系统PCR(ARMS-PCR)技术检测KRAS基因、BRAF基因和NRAS突变的突变状态。使用统计学分析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价值。结果:(1).KRAS基因突变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40.2%(68/169),其中突变率相对较高的是G12D(15.4%)、G12V(9.4%)和G13D(8.8%)。BRAF V600E突变率为4.7%(8/169)。(2).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显示,KRAS突变患者相较于KRAS野生型患者有着更高的神经浸润和粘液腺癌比例(P<0.05);KRAS突变亚型G12D、G12V和G13D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没有差异。(3).NRAS与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4).BRAF基因突变与右半结肠癌,N分期更高,更高的脉管浸润率相关(P<0.05)。(5).预后分析表明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5)。(6).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KRAS突变、患者性别以及患者年龄大小和肿瘤部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1)KRAS基因突变型率为40.2%,BRAF和NRAS的突变率为4.7%。(2)KRAS突变的位点中,突变率相对较高的是G12D(15.4%)、G12V(9.4%)和G13D(8.8%)。(3)NRAS突变位点中,3号外显子上的Q61R(2.2%)突变率最高。(4)肿瘤神经浸润,粘液腺癌与KRAS突变率显著相关。右半结肠癌与BRAF突变显著相关。NRAS与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5)生存分析显示,KRAS是CR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KRAS状态是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