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从流感样病例样本中分离出湖南省首例人感染H3N8亚型AIV毒株,并对该毒株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为人感染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防控提供Erastin供应商实验室依据。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接种MDCK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并通过血凝试验进行初步鉴定,继而对分离到的AIV进行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较、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结果 鉴定出人感染H3N8亚型AIV分离株(A/Changsha/1000/2022(H3N8),相似性分析显示HA和NA基因序列与来自河南省的人感染AIV株A/Henan/4-10CNIC/2022(H3N8)相似性最高,6个内部基因(MP、NS、PB1、PB2、NP、PA)均来源于H9N2亚型AIV。HA蛋白裂解位点为PEKQTR/GLF,未出现连续重复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NA基因出现了耐药位点I312V突变,可能对奥司他韦有耐药性改变。PB2基因出现E627V宿主适应性突变,M2蛋白出现S31N金刚烷胺耐药性位点突变。分子进化显Fulvestrant体内实验剂量示HA基因属于欧亚分支,NA基因属于北美分支,NS、PB2、MP和PB1基因与湖南省内来源的H9N2毒株亲缘关系密切。结论 此次新发现的人源A/Changsha/1000/2022(H3N8)毒株所有基因片段均来源于禽类,属于新型重组低致病性AIV,有可能突破物种屏障发生禽到人之间的传播,建议完善流感/AIV监测网络系统,Egg yolk immunoglobulin Y (IgY)增加对H3亚型AIV的监测。
基于生物活性小分子的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生物活性小分子包括活性氧、活性硫、活性氮,由于这些活性分子与体内诸多生理及病理活动有关,对于维持生物体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能够监测它们含量以及变化过程的检测方法,能够作为衡量生物体内各项生命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生物活性分子相关的疾病有肺纤维化、肺癌、乳腺癌、肝损伤、糖尿病、帕金森等。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时空分辨率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体内活性物质的检测。开发一种具有优良性质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荧光探针,分别检测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_2S),对它们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它们的生物应用前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DCM荧光团作为荧光母体,开发了一种快速检测NO的荧光探针DCM-NO。由于分子内4-(4-硝基苯)硫代氨基脲部分的旋转,探针DCM-NO的荧光猝灭。NO可以选择性切断4-(4-硝基苯)硫代氨基脲部分,从而使荧光恢复。探针DCM-NO实现了对NO的快速检测,检测时间小于60秒,这是目前报道的最快的用于检测IPF(特发性肺纤维化)的Veterinary antibiotic荧光探针,能有效应对体内NO浓度的快速波动。探MDV3100针表现出的大Stokes位移也能很好的避免背景荧光的干扰和自吸收影响。探针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实现了对肺纤维化细胞、组织和小鼠模型中高水平NO的检测,表现出良好的疾病-正常对比成像结果。(2)开发了一种近红外二区(NIR-II)的荧光探针BP-A,用于检测组织细胞内H_2S浓度的变化,并研究其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NIR-II荧光染料作为发光团可以在生物组织中提供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叠氮基团作确认细节为H_2S的特异性识别基团,能有效避免生物体内巯基氨基酸化合物的干扰。由于叠氮基团的猝灭作用,探针BP-A没有荧光。H_2S能够还原叠氮基,并快速裂解亚胺中间体,从而恢复探针的NIR-II荧光。探针BP-A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大的Stokes位移和快速的响应时间,荧光发射波长达到1032nm。探针BP-A在荷瘤小鼠中发出强烈的NIR-II荧光,而在健康小鼠中无荧光,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健康小鼠和乳腺癌小鼠的能力。
基于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流探讨电针结合运动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介导的自噬流,探讨电针结合运动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运动组、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每组18只。各预处理组先接受3周电针干预及运动干预,然后采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对除对照组外的其他4组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缺血40 min,复灌120 min),其中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分别在造模前1~2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Compound C。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TP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组织中转录因子EB(TFEB)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MPK、p-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及LC3Ⅱ、p6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线粒体中AT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运动组、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线粒体中ATP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P均<0.05)。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胞质中度水肿,线粒体肿胀呈圆形,基质间隙变宽;电针+运动组、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细胞中见自噬小体与散在分布的溶酶体,胞质轻度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大鼠线粒体轻度水肿,嵴密度降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FEB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电针+运动组、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TFENN2211 IC50B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和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明显减少。电针+运动组、电针+运动+生理盐水组p-AMPK/AMPK比值与LC3Ⅱ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运动+Compoun确认细节d C组(P均<0.05),p-mTOR/mTOR比值与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电针+运动+Compound C组(P均<0.05)。结论 电针结合运动预Hellenic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处理可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流,从而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ATP依赖性蛋白ClpB对无乳链球菌应激耐受和毒力的作用机制研究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种宿主范围广泛的革兰氏阳性菌,能够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近年来,无乳链球菌被认为是造成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链球菌病的主要细菌病原体,给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高死亡率和巨大的经济损失。ClpB是一种ATP依赖性分解酶,属于Hsp100/Clp家族,目前在无乳链球菌中ClpB的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构建了无乳链球菌clpB基因缺失株,初步探究了ClpB在无乳链球菌中的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野生型无乳链球菌强毒株HN016全基因组中比对到一个ClpB同源物,并纯化得到重组蛋白验证其ATP酶活性。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clpB缺失突变体(ΔclpB)以探究其功能,发现在28℃条件下,clpB的缺失对无乳链球菌的生长和细菌形态没有影响;PORCN抑制剂然而ΔclpB对热和酸性胁迫的耐受性表现出明显缺陷,其存活率分别下降33.58%、89.41%。上述结果表明ClpB对无乳链球菌压力耐受能力,尤其是热和酸性压力至关重要。其次,体外毒力实验发现,相较于HN016,ΔclpB在RAW264.7细胞中的胞内存活率降低了23.78%,并且对罗非鱼脑细胞的粘附力也减弱了10.91%;ΔclpB对罗非鱼头肾白细胞和全血杀伤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加,HN016在白细胞杀伤中存活率约为ΔclpB的2.92倍,在全血中的增殖倍数约为ΔclpB的1.68倍。在罗非鱼感染实验中,ΔclpB组的死亡率减少40%,脑、脾和血液中的载菌量也显著下降,证明ClpB在无乳链球菌致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转录组分析探索了?clpB的毒力降低原因,共发现15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3个下调基因、32个上调基因,其中部分差异基因涉及细菌应激反应。Gene Ontology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Adenovirus infection析主要在与细菌代谢相关的途径显著富集,说明ClpB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PLX4032说明书代谢途径来间接调控无乳链球菌的毒力。本研究首次在无乳链球菌中明确了ClpB的存在,并证明了ClpB在无乳链球菌抗热和抗酸性应激以及毒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丰富了人们对ClpB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的功能以及无乳链球菌在感染过程中对抗免疫杀伤的生存策略的认识,为深入解析无乳链球菌致病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抗菌技术研发提供新靶点。
羧基改性微塑料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和生殖毒性及其机制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广泛分布在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中,甚至在人类粪便和胎盘中也有检测到,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研究表明微塑料具有神经、生殖、发育和跨代毒性等毒性效应。目前所使用的研究微塑料毒理学的模式生物主要有小鼠、大鼠、蚤状溞和斑马鱼等哺乳动物和水生生物。然而,关于使用土壤模式生物来研究环境浓度下微塑料的毒性效应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关于改性微塑料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erg-mediated K(+) currenttis elegans)作为土壤中最丰富的生物之一且能够自由生活在土壤间隙水之中,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模式生物。因其具备生命周期短、易于培养和遗传背景良好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外源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之中。本研究选取环境浓度下的聚苯乙烯微塑料(PS)与羧基改性聚苯乙烯微塑料(PS-COOH)为外源污染物,以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从运动行为和产卵率等生理指标首先对比分析原始PS和PS-COOH急性暴露对秀丽线虫的神经和生殖毒性效应,再从生化和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PS-COOH引起神经和生殖毒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PS-COOH在1μg/L浓度下显著影响秀丽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而PS在10μg/L浓度下对运动行为才有显著影响,其中头部摆动频率较身体弯曲频率更为敏感,可以初步说明PS-COOH比原始PS具有更强的神经毒性。10~100μg/L的PS-COOH急性暴露显著改变多巴胺能、谷氨酸能、5-羟色胺能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荧光强度与神经元退化比。与此同时,秀丽线虫体内的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和GABA等神经递质含量均受到显著影响。100μg/L的PS-COOH急性暴露显著改变秀丽线虫体内的dop-1、dat-1、eat-4、tph-1和unc-25等神经传递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S-COOHABT-263暴露会影响秀丽线虫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和GABA的神经传递,并造成多巴胺能、谷氨酸能、5-羟色胺能与GABA能神经元的损伤,进而对秀丽线虫造成神经毒性效应。(2)100μg/L原始PS急性暴露显著降低秀丽线虫的产卵率,但10μg/L的PSCOOH即显著影响秀丽线虫的生殖能力,表明改性的PS-COOH具有更强的生殖毒性。1μg/L的PS-COOH显著增加了秀丽线虫体内的细胞凋亡数目,且ced-9、ced-4与ced-3等核心凋亡机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100μg/L的PS-COOH也显著上调了egl-1、hus-1与cep-1等DNA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秀丽线虫相比,ced-3、ced-4、ced-9、hus-1、cep-1与egl-1基因缺陷突变体的生殖凋亡细胞数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结果表明,DNA损伤和核心凋亡机制调控PS-COOH暴露对秀丽线虫的生殖毒性,且DNA损伤相关基因(cep-1、egl-1AZD9291临床试验、hus-1)与核心凋亡机制相关基因(ced-3、ced-4、ced-9)发挥关键作用。
脂质金纳米颗粒靶向递送基因表达质粒修复血管内皮细胞连接
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是相邻血管内皮细胞膜之间的连接结构,与血管内皮细胞一起共同调控物质进出血管,维持血管的屏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损伤会导致血管屏障功能丧失,从而使大量水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组织,造成组织水肿乃至器官衰竭,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连接和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的关键结构,两种连接协同作用,共同调节物质的进出。黏附连接和紧密连接的关键蛋白分别是VE-Cadherin和Claudin-5。相邻血管内皮细胞间通过这两个蛋白相互连接作用,封闭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从而限制物质的进出。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损伤的原因包括炎症等血管疾病。当机体爆发炎症时,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会降低VE-Cadherin和Claudin-5的表达,破坏VE-Cadherin和Claudin-5的结构,进而导致细胞间连接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升高。有研究表明,升高VE-Cadherin和Claudin-5的表达水平,可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修复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损伤。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载体将治疗基因运入靶细胞中,通过增加治疗基因的表达、沉默致病基因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正致病基因来治疗许多目前难解决的疑难杂症,如癌症等。因此,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直接上调VE-Cadherin蛋白和Claudin-5蛋白的表达,是修复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损伤的一种潜在的新策略。在本论文中,作者利用基因治疗在基因水平上精准调控目标蛋白表达的能力,结合阳离子脂质体和AuNPs两种非病毒载体的优点,设计开发了一种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修复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损伤的方法。本论文主体更多分为三部分:1.针对炎症或血管方面疾病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损伤时,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膜上的VE-Cadherin发生磷酸化并内吞的问题,设计使用非病毒载体脂质金纳米颗粒将VE-Cadherin过表达质粒递送进血管内皮细胞来增加VE-Cadherin的表达,降低血管通透性。AuNPs与阳离子脂质体联合使用,既能提高递送效率,还可以保护VE-Cadherin过表达质粒不被核酸酶降解。在脂质体表面的修饰Ang-1模拟肽HHHRHSF赋予了脂质体复合物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实验,作者验证了复合物HLPrecision sleep medicineAV成功将VE-Cadherin过表达质粒运入细胞并升高了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证明复合物HLAV能够降低血管通透性。2.针对疾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受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结构被破坏的问题,设计使用脂质金纳米颗粒复合物靶向血管内皮细胞递送Claudin-5过表达质粒,从而增加Claudin-5蛋白的表达,重构细胞间紧密连接。在脂质体外侧修饰REDV肽,利用其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整合素α4β1结合的性质,使脂质体复合物也具有了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实验,作者证实复合物RLAC成功将Claudin-5过表达质粒送入细胞并升高Claudin-5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证明复合物RLAC能够降低血管通透性。3.针对炎症中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受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Claudin-5蛋白结构被破坏的问题,设计联合使用金纳米颗粒与阳离子脂质体将Claudin-5过表达质粒递送进血管内皮细胞中。通过Claudin-5过表达质粒的转录翻译,升高ClaudiCompound 3小鼠n-5蛋白的表达水平,修复受损的紧密连接。在脂质体外修饰Ang-1模拟肽HHHRHSF,利用其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Tie-2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赋予脂质体复合物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HLAC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包封率。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三种复合物HLAV、RLAC和HLAC。其中,HLAV和RLAV复合物已成功将VE-Cadherin过表达质粒或Claudin-5过表达质粒递送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表达,显著升高了VE-Cadherin蛋白或Claudin-5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效修复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损伤。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CcxanA介导山茶刺盘孢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山茶属植物如茶树、油茶等是重要的经济林木,种植茶树也是乡村振兴、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在生产和消费方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茶叶生产通常selleck激酶抑制剂以幼嫩Erastin临床试验叶片作为原料,然而茶树在漫长的生长周期中经常会遭受一些病原物危害,给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瓶颈问题。山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优势病原真菌之一,造成茶树大量落叶导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有关山茶刺盘孢菌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分子致病机制尚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针对致病性降低的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材料,利用TAIL-PCR方法克隆到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随后通过Blast分析发现TDNA插入破坏了依赖α-酮戊二酸的黄嘌呤双加氧酶的基因,并将该基因命名为Ccxan A。本论文进一步对Ccxan 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功能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该基因全长4150bp,其中c DNA全长3114bp,编码1037个氨基酸。该蛋白在N端含有一个类-克拉维胺酸合成酶[Fe(II)/2-氧戊二酸(2OG)加氧酶],C端含有一个Fungal-TF-MHR的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发现Ccxan A编码的蛋白与多个子囊菌中双加氧酶、糖苷水解酶、转录调节蛋白、锌指结构域蛋白存在极高同源性,结构上的相似性预示着类似的蛋白功能。2.遗传学手段结合PCR验证获得Ccxan A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和功能回补体。致病性分析进一步证明?Ccxan A突变体降低了野生型菌株CCA的致病性,而?Ccxan A-C互补菌株恢复了CCA的致病性,表明Ccxan A正调控山茶刺盘孢菌的致病性。3.进一步对山茶刺IVIG—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盘孢CCA和ΔCcxan A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及联合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2586条,其中上调表达的为1417条,下调表达的1169条;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004个,其中上调的代谢物604个,下调的代谢物400个。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有35个途径得到共同富集。其中,三羧酸循环等多个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中的多个通路、嘌呤代谢通路中多个代谢物及通路相关基因的富集表明Ccxan A基因对维持病原菌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MUC1 mRNA肿瘤纳米疫苗的制备及应用
因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mRNA纳米疫苗的兴起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mRNA纳米疫苗具有高效、特异且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可以诱导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增殖,还可以针对特定靶标,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然而,由于mRNA极不稳定,在体内外易被核酸酶降解,因此,需要使用一种有效的递送载体才能将其转运至细胞内部。目前商品化mRNA疫苗的递送主要是基于脂质体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展开的,这种类型的递送载体虽然能够提高mRNA的递送效率,但是由于制备复杂且需要严格的存储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课题拟选取MUC1-VNTR基因序列作为肿瘤相关性抗原,结合我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双佐剂自载体纳米体系,以期制ABT-263 IC50备一种高效的mRNA肿瘤纳米疫苗(mMUC1 NPs),为胰腺导管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我们设计并扩增含有MUC1基因的质粒DNA,并通过体外转录合成mRNA,再以佐剂单磷酰脂质A(Monophosphatidyl A,MPLA)和富含CpG的寡核苷酸(CpGODN)作为载体材料,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mRNA包裹其中制成mRNA纳米疫苗。在理化性质表征中,我们对其粒径、电位、表面形貌、包封率和体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体外实验中,我们主要探讨了 mMUC1 NPs的细胞毒性以及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摄取、成熟和活化的能力,并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分析了 mMUC1 NPs在体内的表达时间。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以VX-445研究购买小鼠MUC1阳性(MUC1+)胰腺导管癌为肿瘤模型,评估了该纳米疫苗的抗肿瘤效果,并通过分析小鼠的全身和肿瘤局部的免疫状态,进一步探讨其抗肿瘤免疫机制。体外表征结果证明我们通过体外转录成功合成了 mRNA,并将其有效包载至双佐剂自载体球型纳米颗粒中,该纳米疫苗粒径大小均一(160.53±3.90nm)且分散性良好(0.20±0.009),可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35天以上。体外细胞实验证实,mMUC1 NPs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且易被DCs有效摄取并翻译成蛋白质。与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共孵育后,mMUC1 NPs可显著刺激主刺激分子MHBiosensing strategiesC-Ⅱ和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并刺激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的分泌,表明mMUC1 NPs可促进DCs的成熟与活化,起始免疫反应。另外,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储存条件对mMUC1 NPs的影响不大,但长期储存时,4℃效果最好。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相比目前临床上的一线治疗方案,mMUC1 NPs能够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而且,该纳米疫苗与化疗药或PD-1抗体联用时均能发挥免疫协同治疗作用,尤其是与PD-1抗体联用时,抑瘤效果更加显著,约30%的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83%的小鼠实现了长期带瘤生存。在免疫机制研究中,mMUC1 NPs或与化疗药或PD-1抗体联用时,可以显著刺激荷瘤小鼠淋巴结、脾脏和肿瘤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并下调脾脏和肿瘤中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比例。同时,mMUC1 NPs 与 PD-1 抗体联用可以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NK细胞增殖,并分泌趋化因子XCL1来招募DCs,从而提高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此外,mMUC1 NPs与化疗药或PD-1抗体联用可以促进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分泌诱导记忆性CD4+T细胞的增殖,实现长期免疫记忆,有效阻止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综上所述,采用双佐剂自载体负载肿瘤抗原特异性mRNA构建mRNA肿瘤纳米疫苗,可激发机体产生高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免疫手段。
舍曲林联合坦度螺酮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者联合应用舍曲林与坦度螺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月于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治疗的72例青少年抑郁症N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后以随机数表selleck HPLC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冲动行为[冲动量表(BIS-11)]、NSSI行为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AMD-17评分与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17评分与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注意multiscale models for biological tissues、运动、缺乏计划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注意、运动、缺乏计划及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SSI行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html,两组NSSI行为发生次数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NSSI患者采用舍曲林联合坦度螺酮治疗能显著改善焦虑与抑郁情绪,还能改善冲动行为和NISSI行为,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基于G-四链体构象转换免标记荧光法用于Ag~+的检测
目的:基于银离子(Ag~+)介导的G-四链体构象转换策略建立免标记的荧光传感法用于Ag~+定量分析。方法:首先,荧光染料吖啶橙嵌入G-四链体后可使其荧光显著增强。其次,当体系加入Ag~+后,Ag~+可螯合G-四链体中的鸟嘌呤进而抑制G-四链体空间结构形成使得荧光降低。最后,根据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Ag~+的定量检测。样品的荧光光谱分析以480 nm为激发波长,检Pexidartinib临床试验测500~700 nm的荧光发射光谱,并获悉更多记录最大发射波长525 nm处的荧光强度。结果:本研究设计的荧光传感器对Ag~+的检测呈现出较宽的检测线性范围(0.1~2.0μmol/L)和较低的检测限(43.5 nmol/L)。此外,该方法在复杂的实际环境样品回HIV-related medical mistrust and PrEP收率分析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结论:本研究构建的Ag~+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无需任何荧光标记,成本低,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在环境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